目录1.沥青混凝土的分类 1 1.1.按沥青不同 1 1.2.按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 1 1.3.按混合料的密实程度 1 1.4.按所用集料品种不同 21.5.按混合料最大颗粒尺寸不同 22.沥青混凝土对材料的一般要求 2 2.1沥青 2 2.2.石料 2 2.3.填充料 2 3.沥青混凝土的混合料组成 3 3.1. 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组成 33.2.按结构分类 34.沥青混凝土混合料拌和质量控制 4 4.1.沥青混合料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54.1.1.粗集料的质量控制 54.1.2.细集料的质量控制 54.1.3.填充料的质量控制 54.1.4.沥青的质量控制 6 4.2.沥青混合料拌和配合比的设计控制 64.2.1.目标配合比设计 64.2.2生产配合比设计 64.2.3.生产配合比验证7 4.3.沥青拌和设备混合料生产的质量控制74.3.1.准确测定供料曲线、确定生产配比74.3.2.操作手的正确操作与质量监控84.3.3.确保各计量称计量准确94.3.4.密切关注筛分质量确保生产级配94.3.5.仪器检测与质量控制9 4.4.拌和设备的调整104.4.1.热料电子秤的计量精度104.4.2热料筛筛孔的选择104.4.3.冷料流量的标定104.4.4.材料添加顺序114.4.5.搅拌叶片与拌缸内壁的间隙114.4.6.拌和时间确定114.4.7.拌和温度控制124.4.8.引风与除尘系统134.4.9.干燥筒的排气温度13 4.5沥青混和料拌和的质量控制134.5.1.控制沥青混合料的拌和质量134.5..2.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温度144.5..3.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时间145.沥青混合料生产质量控制14 5.1.质量控制的基础内容14 5.2.沥青混凝土在生产中质量控制的几个重要环节14 5.3.沥青混凝土在生产中质量控制措施15 5.4.运输控制16 5.5.混合料摊铺的控制175.6.碾压过程控制176.沥青混合料施工工艺17 6.1.施工准备阶段18 6.2.沥青混合料的拌和19 6.3.沥青混合料的运输20 6.4.沥青混合料的摊铺216.4.1.沥青路面机械摊铺工艺216.4.2.沥青混合料摊铺的注意事项23 6.5.沥青混合料的压实成型236.5.1路面的压实工艺236.5.2.路面压实的注意事项257.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控制25 7.1. 沥青混合料摊铺时的质量控制措施257.1.1 沥青含量的直观检查257.1.2 混合料温度267.1.3 厚度检测摊铺机在摊铺过程中,应经常检测摊铺厚度267.1.4 表观检查未压实混合料的表面结构267.1.5 摊铺中的质量缺陷及防治对策26 7.2.沥青混合料现场施工技术控制277.2.1.温度控制技术277.2.2.离析控制技术277.2.3.碾压控制技术287.2.4.接缝控制技术28 7.3 质量策划297.4施工质量的保证298.沥青混合料质量检查29 8.1.外观检查30 8.2.温度测试30 8.3.建立档案308.4.取样和测试319.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管理的新型检测方法31 9.1.对于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检测技术的基本要求31 9.2.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349.2.1.无损检测技术349.2.2.钻心取样359.2.3.检测技术与施工质量过程控制379.2.4.无损检测技术与质量的在线控制3710.沥青路面施工质量评价方法3811.沥青混合土上、中、下面层施工过程中的检测与控制4012.沥青混合料水损害性的评价方法40 12.1. 现行规范中水损害评价的特点40 12.2 沥青混合料浸水马歇尔试验40 12.3 沥青混合料冻融劈裂试验42 12.4 SHTOT283 沥青混合料抗水损试验4312.5 结语4313.沥青路面损坏系统评价方法44 13.1.评价方法4413.1.1.损坏现象的分类和严重程度分类4413.1.2.损坏量的评定4513.1.3.评分4613.1.4.评分原则和标准4613.1.5.试评分及偏差清除46 13.2.主观评分值与客观量测值间关系的确立4713.2.1.单项扣分值4713.2.2.权重的确定4913.2.3.计算示例5114.沥青路面损坏检查技术52 14.1.探地雷达技术5214.1.1.探地雷达系统5214.1.2.探测原理5314.1.3地质雷达检测路面结构层厚度、破损状况和路基隐患5414.2.沥青路面雷达检测5415.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检测技术55 15.1.路面弯沉检测技术5515.1.1. 激光弯沉测定仪法5515.1.2. 自动弯沉测定仪法5615.1.3.落锤式弯沉仪(FWD)法56 15.2.路面平整度检测技术5615.2.1.连续式平整度仪5615.2.2.激光路面平整度仪5715.2.3.车载式颠簸累积仪57 15.3.路面抗滑性能检测技术5715.3.1.激光构造深度仪法5715.3.2.横向抗滑系数测试车58 15.4.沥青路面损坏状况检测技术5815.4.1.摄像测量法5815.4.2.探地雷达5815.5.结语5816.沥青路面检测技术现状59 16.1.路面弯沉检测技术5916.1.1.贝克曼梁法5916.1.2.激光弯沉测定仪法5916.1.3. 自动弯沉测定仪法6016.1.4. 落锤式弯沉仪(FWD)法61 16.2. 路面平整度检测技术6116.2.1. 3m直尺6116.2.2.连续式平整度仪6116.2.3.激光路面平整度测定仪6216.2.4. 车载式颠簸累积仪62 16.3. 路面抗滑性能检测技术6216.3.1.摆式仪法6316.3.2. 构造深度测试法6316.3.3. 横向抗滑系数测试车64 16.4. 沥青路面损坏状况检测技术6416.4.1. 摄像测量法6516.4.2. 探地雷达65 16.5. 路面智能集成检测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661.沥青混凝土的分类1.1.按沥青不同,当前可分为三种沥青类型混合料:(1)石油沥青混合料:是以石油沥青为主要结合矿料的沥青混合料。
这是公路和城市道路沥青路面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材料,它可以用作路面面层的上层或下层、联结层或磨耗层。
(2)煤沥青混合料:是以软煤沥青为主要结合矿料的沥青混合料.由于煤沥青老化快,故一般将它用于面层的下层或基层。
在煤沥青来源充足而又难于获得石油沥青的地区,也有用于表层的情况。
煤沥青与砂石料的粘附性强,适合路面维修中的抢修工程。
(3)乳化沥青混合料:是以乳化沥青为主的结合矿料的沥青混合料。
它用作路面面层的上层或下层,为联结层的磨耗层。
适用于交通量大于日5000辆次的干线公路上,缺点成型慢。
1.2.按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分为:热拌热铺;热拌冷铺;冷拌冷铺沥青混合料。
(1)热拌热铺混合料:是指沥青和石料须加热到施工技术要求温度才能拌和均匀,并要求保持某一温度才能摊铺和易于压实的沥青混合料。
(2)热拌冷铺混合料:一般是指工地现场用加热到规定的温度的沥青与冷石料进行拌和,由于总的拌和温度偏低,故宜采用温度较低的结合料,否则不易使沥青分布均匀。
(3)冷拌冷铺混合料:是指石料和沥青结合料都不需加热、或仅对结合料稍加热(不超过100℃)即可拌和施工的结合料。
这类混合料所采用的结合料一般为轻制沥青(稀释沥青)或乳化沥青。
1.3.按混合料的密实程度不同,可分为密级配、半开级配和开级配沥青混合料。
(1)密级配混合料:是指空隙率不小于6%的混合料。
其矿料一般为连续级配,并含有足够的矿粉,常用于高级路面的面层上层。
应采用标号较高、性能较好的道路石油沥青作结合料,这种混合料的力学性能较强,耐久性较好。
(2)开级配混合料是指剩余空隙率大于10%的混合料。
这种混合料的矿质材料石料的级配大多为间断级配或短级配,(细料或偏少的)沥青路面施工常用的碎石大多为开级配混合料。
我国公路部门常用的就是属于开级配沥青混合料。
(3)半开级配沥青混合料:是指剩余空隙率为6%~10%的混合料。
这种混合料的矿质材料(石料)多间断密级配。
其中热拌热铺的密级配碎石混合料经久耐用,强度高,整体性好,是修筑高级沥青路面的代表性材料,应用得最广。
各国对沥青混凝土制订有不同的规范,中国制定的热拌热铺沥青混合料技术规范,以空隙率10%及以下者称为沥青混凝土,又细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的孔隙率为3(或2)~6%,属密级配型;Ⅱ型为6~10%,属半开级配型;空隙率10%以上者称为沥青碎石,属开级配型;混合料的物理力学指标有稳定度、流值和孔隙率等。
1.4.按所用集料品种不同,可分为碎石的、砾石的、砂质的、矿渣等数类,以碎石采用最为普遍。
1.5.按混合料最大颗粒尺寸不同,可分为粗粒(35~40毫米以下)、中粒(20~25毫米以下)、细粒(10~15毫米以下)、砂粒(5~7毫米以下)等数类。
2.沥青混凝土对材料的一般要求2.1沥青用于沥青混合料的沥青应具有下述性能:①适当的稠度②较大的塑性③足够的温度稳定性考试大二级建造师④较好的大气稳定性⑤较好的水稳定性2.2.石料①石料应有足够的强度和耐磨性能②与沥青有良好的粘附性,具有憎水性③清洁、干燥、无风化、无杂质④具有良好的颗粒形状⑤砂应是中砂以上颗粒级配,含泥量<3%~5%。
2.3.填充料矿粉应干燥、洁净、细度达到要求。
3.沥青混凝土的混合料组成3.1. 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组成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组成:是由大小粒径的石料、砂、矿粉按最佳的级配原则与适量的沥青拌和而成。
沥青混凝土对矿料的级配提出严格的要求,使混凝土具有最好的密实度,空隙率10%以下,其强度主要是依靠沥青的粘聚力及沥青和矿料之间的粘附力而形成。
3.2.按结构分类根据粗集料的级配和粗、细集料的比例不同,可形成以下三种结构形式:(1)悬浮密实结构对于连续级配密实式沥青混凝土,因粗集料数量相对较少,细集料数量较多,使粗集料悬浮在细集料之中,这种结构的沥青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强度较高,且连续级配不易离析而便于施工,但由于粗集料不能形成骨架,所以稳定性较差。
这是目前我国沥青混凝土主要采用的结构。
当采用连续型密级配矿质混合料与沥青组成的沥青混合料时,依据粒子干涉理论,为避免次级集料对前级集料密排的干涉,前级集料之间必须留出比次级集料粒径稍大的空隙供次级集料排布。
按此组成的沥青混合料,经过多级密垛虽然可以获得很大的密实度,但是各级集料均为次级集料所隔开,不能直接靠拢而形成骨架,有如悬浮于次级集料及沥青胶浆之间。
这种结构的沥青混合料,虽然粘聚力较高,但是内摩擦角较低,因此,其高温稳定性差(2)骨架空隙结构间断级配开式或半开式沥青混合料含粗集料较多,彼此紧密相接形成骨架,细集料的数量较少,不足以充分填充空隙,形成骨架空隙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