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

心理学

浅谈社交心理与人际交往摘要:当今时代,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显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们想要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不断地与各类人员进行交往和信息沟通,不断学习和掌握各种社交手段和技巧,了解一定的社交心理才能丰富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与水平。

关键字:人际交往、社交心理当今社会经济于文化高速发展,人与人的交往变得更加频繁紧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的魅力也显得越发重要。

大学生步入社会,首先面临的就是各种场合下的应酬。

这个时候就是对我们人际交往能力的考验。

因此,大学生不仅要具有较高的问候素质,同时对大学生的社交能力要求也较高,只有文化素质,社交能力同时具备,大学生才能在社会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一个生活在社会之外的人,同人不发生关系的人,不是动物就是神。

”这就是说,人总是在与他人的联系和交往当中生存、发展的。

富兰克林说:“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际关系。

”简短的一句话,可以领悟到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发展,成功的重要性。

对我们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个人与集体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

人际交往与沟通对于大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和谐的人际氛围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

社会不是抽象,而是由具体的人及其相互之间的交往编织起对于大学生来说,与周围的同学、教员交往、沟通中融洽相处,这就为自己减少烦恼,心身愉快,集中精力学习,顺利完成学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2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有利于培育大学生健康的心理。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没有身体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从这个定义中可看到,心理健康是一个健康的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过去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中产生孤独感、自卑感、或喜欢过孤独的生活,往往不会从心理不健康的角度去认识问题。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一个乐于交往的人,既愿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又能坦然接受别人的言谈举止,容易与周围的同学保持一种和谐的交往关系,而离群索居、喜欢孤独、远离朋友、不愿交往的人往往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讲,交往是人类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

由于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人的情绪体验往往会决定人的心理状态,而情绪的困状又大多表现在人际关系上。

人有相互交往的需要,当一个人有了群体归属感才会有安全感,才会消除孤独感,形成愉悦的情绪体验。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与社会外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这种群体感的获得显得尤为重要。

而群体感的获得需要通过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达到相互了解、理解和认同。

因此,大学生健康的心理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

3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沟通能力是大学生未来事业成功的必备素质。

一个人要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要素很多,其中良好的人际交往是不可忽视的前提条件。

因为人际交往是青年人增长才学、开启心智;适应社会、准确定位;认识自我、完善自身;协调关系、攻克难关的有效途径,而这些又是青年人走向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冲击下,社会竞争激烈,如果你们布局备人际交往能力,将来就无法在社会上站稳脚跟。

4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有助于大学生未来家庭生活幸福美满。

只有善于与他人交往,对他人才能有所了解,有了解才能有沟通,有处理好各种关系。

在不久的将来,你们都会拥有自己的小家庭,家庭生活是否幸福美满,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取决于你们自身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但我们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不少的问题: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其中一部分人往往会出现人际交往和沟通不畅的情况,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

一种情况是在与别人交往时,“我”字优先,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别人。

在与他人相处时,不顾场合,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就高谈阔论,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不高兴时,就郁郁寡欢,谁都不理,或是乱发脾气,根本不尊重他人,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

其次是自我封闭,这种类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往往持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在心理上人为地建立屏障,故意把自我封闭起来;另一种情况是虽然愿意与他人交往,但由于性格原因却无法让别人了解自己。

这样的人一般性格内向孤僻,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

但我们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不少的问题: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其中一部分人往往会出现人际交往和沟通不畅的情况,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

(一)主观原因所谓主观原因,是指社交主体的内在原因,即我们常说的内因。

主观原因变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 个人需求不能满足。

社交者有自己的目标和要求,需求既是社交的动力,又是动机产生的直接原因。

社交者有时往往因为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一种激烈的冲动,或疏远对方,或对对方进行非礼的中伤、攻击、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失去自己应有的平衡与风度。

2 不良性格的影响。

心胸狭窄、嫉妒猜疑,都会影响交际者良好的态度。

遇事不与分析,猜忌别人,也会影响正常态度的外露。

3 固执己见,孤陋寡闻。

社交者固守传统,不与外界沟通,新信息、新观念别拒之门外,必然会排斥、蔑视一些即所未闻的有价值的观点,说些不合时宜的话,做些不合时宜的事,甚至会歧视他人,造成极大误会,或者以偏概全,引起他人的不满。

这些都有碍于情感、信息的交流。

4 缺乏灵活性。

对周围事物简单生硬地运用两分法,分析缺乏弹性,好贴标签,往往以权威自居,得到的却是滑稽可笑的结局。

5 文化素养低,知识面窄。

任何人的态度都是自我文化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其观念、素养和信念对交际态度的影响是很大的。

文化素养低、知识面窄,会影响交际面的广度和深度,甚至会闹常识性错误,有失体面;如果地位高而文化层次低,则会装腔作势,以权压人。

可见,偏见与文化因素有其密切的关系。

(二)客观因素所谓客观因素,是指处于社交主体之外的外部原因,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外因。

影响社交偏见的外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因素。

社交偏见不仅是个人的表现,而且是社会化的结果。

社会规范指导和控制着人的行为。

他人,尤其是领导人的权威性的见解,可以强化人们的规范意识,使其在行动上表现出服从。

而这中间有正确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既然具备了一种从众心理,偏见也就随之而来。

2 群体意识。

所谓群体意识,指的是一群人在同一规范与目标的指导下协同活动的意识。

应该说个人在群体中是一份子,他必须时刻意识到其他成员的存在,必须与其他成员在心理上保持一定的联系。

既然如此,那么个人的态度就一定会受到群体及群体其他成员的影响。

接下来的问题便是我们如何提高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

但如同其他事务一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也有它内在的规律性,即依据一定的交往原则。

只有遵循了正确的交往原则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在交往中掌握和创造更好的人际交往的艺术。

1 平等待人原则平等待人是社交中首先坚持的原则。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指出:搬运夫与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的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在智力、体力、技能等各方面均存在差异,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地位上不尽相同,这是社会分工造成的,斌不意味着人与人就有高有低。

《世界人权宣言》中明确写道:“人人平等。

”因此,平等待人的原则意味着对基本人权的尊重。

这既是对他人基本人权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基本人权的尊重。

因此,在社交中,友谊是第一位的,既然大家是朋友,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2 真诚待人原则真诚待人不仅是社交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真诚是对人对事的一种事实求是的态度,是真心实意的友善表现。

在社交活动中,真诚表现为对人不说谎、不虚伪、不骗人、不侮辱人。

因此,只有真诚待人,才有可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只有以真诚的心去对待他人,才能在社交活动中取得成功。

3 尊重他人的原则尊重他人原则是社交中最基本的原则。

要理解这一原则需要弄清两问题:一是为什么要尊重他人。

二是怎样体现对他人的尊重。

其实,只要做到见面主动打招呼、学会面带微笑、认真聆听,就会在社交中占据优势。

4 理解、宽容的原则理解他人,是社交的基本原则。

我们常喊“理解万岁!”一个人在社交中学会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理解他人的原则就是指在社交中学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要学会体谅和关心他人。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中每一个人的存在都代表了某个群体的、环境、条件、文化底蕴、文明程度、对事物的理解。

只有理解他人,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焕发人生魅力。

社交活动中,在理解他人的基础上,换药学会宽容,以实现社会交往中的双赢。

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比古人更为有远大的志向和更加广阔的胸怀,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应该在与人交往中学会忍让,学会妥协,学会宽容别人,这才会使人际交往变得更加和谐。

5 不搬弄是非原则马克思说过,只能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

如果用讥讽和诽谤来待人,用恶语伤人,那么换来的也必定是讥讽和诽谤。

因此,我们在交往中应该以善意待人,遵循不搬弄是非原则,不要在背后诋毁别人,那样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6以“平常心”处己待人的原则“平常心”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最大的好处就是超然。

有了这种超然的心态,才可以使人在成功的时候保持清醒,在失败的时候保持平静,潇洒、豁达、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

因此,以“平常心”处己待人,既是一种精神,又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原则。

除了遵循上述原则以外,在社交活动中还应注重交际技巧,以取得交际成功。

例如:1 记住别人的姓或名,主动打招呼,称呼要得当。

这样让别人觉得是礼貌相待、备受重视,给人平易近人的印象。

2 举止大方,坦然自若,使人感到放松、自在,激发交往动机。

3培养开朗、活泼的个性,让对方觉得和你在一起是愉快的。

4培养幽默风趣的言行。

幽默而不是分寸,风趣而不显轻浮,给人以美的享受。

5都做到心平气和,不拦发牢骚。

这样不仅自己快乐,别人也会心情愉快。

6 要注意语言的魅力,安慰受创伤的人,鼓励失败的人,恭维真正取得成就的人,帮助有困难的人。

7处事果断,富有主见,精神饱满,充满自信。

这样容易激发别人的交往动机,博得别人的信任。

良好的人际交往可以增长文化知识,丰富社会阅历,积累处世经验,扩大眼界,加强对人生、社会的认识。

我们可以以交往为窗口,以沟通为桥梁,洞悉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窥视自己的综合能力水准;同时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认识自己,调节自身,使自己不断得到完善,从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我们的未来铺就一条康庄大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