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思考
良好发展的工作单位的岗位设置是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需要,也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
良好的工作单位岗位设置,可以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和未来的人才需求,具有积极的意义。
标签: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5.044
随着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岗位管理制度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迈出的重要一步。
是建立和完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对事业单位和人事管理进行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是重要的一环,调动各类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的重要意义
1.1 激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干事创业的活力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完善制度入手,不断创新,通过建立起较完整的数据库,为办理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聘任、晋级等手续提供基础数据。
同时,增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聘用工作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将竞争上岗做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的重点,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以公平、公正、公开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的开展,激发各类人才走到合适的岗位,提高事业单位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是贯彻落实中央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精神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改革,是从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的重要一步。
1.2 吸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集聚
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大力支持。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南部沿海地区聚集了大量的人才,呈现出“孔雀东南飞”的趋势,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九十年代,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政策和人才观念不断深化,江浙地区经济的迅速崛起。
总的来说,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而人才队伍的建设根本,是要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做到人尽其用,人尽其才。
努力创造良好的培训、选拔和使用人才的环境机制和体系。
建立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进一步搞活用人机制、整合资源和增强人才吸纳能力,也为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型人才创造了制度条件。
1.3 鼓励各类人才到基层第一线工作
长期以来,由于城市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待遇,致使城市有了对农村人才的“掐
尖”效应,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人才分布不平衡,不能适应统筹城乡发展形势的需要。
机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结构比例的控制,将城乡人员进行合理比例的人员控制。
同时,乡镇事业单位,原则上允许设置专业技术水平七级岗位,也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在一线工作的稳定性。
从机制上促进各类实用人才特别是中青年干部到基层一线工作,为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和为城乡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的重点
事业单位开始全面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坚持政府调控管理与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相结合,实行分类指导、分级管理。
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进行岗位设置,实现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
2.1 岗位设置核准和认定工作
各事业单位提出的岗位设置需求,由各级社会根据其社会职能、职责和任务、人员结构、职业发展等批准的岗位设置方案,明确岗位类别、岗位总量和比例,作为各业务部门根据管理岗位进行。
各级事业单位按照人民社会部门批准的程序设置方案,制定本单位的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经职工大会等形式审议通过后,开展竞聘上岗。
保证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2.2 岗位设置的动态管理
批准的岗位设置方案,是事业单位聘用人员、确定岗位水平、调整岗位和工资核定的主要依据。
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可根据编制数、人员结构变化以及事业发展需要申请变更,实行动态管理。
对一些规模小、人员少、混岗多的事业单位,由主管部门制定统一的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岗位总数合并计算,岗位聘用集中调控,统筹管理,提高了工作人员积极性。
2.3 岗位设置的分类管理
对教育、卫生及农业、文化等行业按照省定行业结构比例调整控制,未确定行业结构比例的单位参照相近单位的行业岗位结构比例执行。
对部门有特殊要求的事业单位,参考岗位需求和人员层次结构来调控。
为深化完善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和管理,促进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加大中小学校级领导交流轮岗力度,缓解专业技术人员的评聘矛盾。
2.4 高层次紧缺人才特设岗位管理
特设岗位是根据发展和工作需要的原因,经过社会部门的批准,机构可以设立临时职位,主要为新聘急需的高层次紧缺人才和其他特殊需要。
特设岗位可以不受单位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进一步加大引进高端人才的力度。
3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的开展,涉及到单位及职工的切身利益,也存在一些问题。
(1)对专业技术人员需要较多的单位,中高级岗位的设置,仍不能满足本单位发展的需要。
(2)岗位设置工作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需要相应的配套政策相适应,如绩效考核等,但这方面仍不够完善。
(3)在工作中,已聘岗位人员可能因工作调动,出现人员现岗位与已聘岗位相脱节,但已聘岗位又很难将其解除,给其他优秀人才的选聘造成一定的困难,影响到人员流动和公平竞争。
4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的建议
(1)建立岗位设置调查评估调整机制。
人事主管单位应定期对事业单位岗位做好调研和摸底评估工作,对不能够适应事业单位需要的或者不符合岗位技术要求的,应及时给予调整。
同时,严格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流程,防止因人设岗的现象发生。
(2)完善合同履约及绩效考核。
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开展中,应杜绝一次聘任定终身的现象。
通过定期的履约和绩效考核,针对不能按照聘约完成工作的任务,在聘任合同期满或者合同履约期中,可以按聘任合同约定,将聘任解除。
作为人事主管部门,也应及时对其工资等进行调整,解决岗位设置工作中能上不能下的问题,同时,解决好岗位设置的灵活性和聘任人员的思想政治,满足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
(3)建立良好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中,一方面要根据事业单位工作特点的差别,制定出科学的绩效考核办法,同时岗位工作业绩与绩效工资、岗位工资相匹配,完善岗位设定的职责、工作内容考核办法,将岗位绩效工资与个人基本工资分别进行计算,对绩效工资的浮动比例调整到一个合理的水平,按照考核成绩,发放绩效工资。
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难题。
这样可以更好的调动低岗位工作的积极性,又可以激励高一级职位人员做好本岗位工作。
5 提高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效率
(1)处理好岗位设置和人才引进之间的关系。
岗位设置与人才引进之间关系密切,需要通岗位设置,引进当地或单位所需要的人才,发挥他们的特长,从而圆满完成岗位的职能任务。
这就需要在岗位设置工作中,明确岗位需求,科学设置岗位,细化岗位职责和任务,围绕事业单位发展和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引用合适的人力资源。
这方面也要注意避免对人才引进时盲目追求高端化,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2)处理工作的力度、速度与稳定相互关系。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一方面可以调动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但另一方面,岗位设置工作又与职工的个人利益得失密切相关。
因此,在工作,也必须要考虑事业单位职工队伍稳定,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协调好工作的力度、速度、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即不能向庸懒者妥协,也不能使正常工作人员利益受损。
(3)处理好岗位设置与人才发展的关系。
岗位设置工作的完成后,应根据国家相关的人事政策与法规,做好岗位设置后的审核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根据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职责任务、社会功能、工作需求、未来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出发,鼓励各类人才通过岗位设置这个平台,做到人尽其用,人尽其才。
并且根据事业单位发展状况,提供良好的成长空间。
6 结束语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的良好开展,可以充分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事业单位工作的进一步提高和未来对人才的需求,都有积极的意义。
因此,应以国家人事政策为指导,通过程序规范、稳步实施,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英.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初探[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06).
[2]王翠玲,白金玉,陈德政.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规范化运行的六个抓手[J].人才资源开发,2013,(08).
[3]廖闯.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岗位管理考核中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师,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