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常用的计量知识介绍
结论不具备法律效力,给出的《校准 证书》只是标明量值误差,属于一种 技术文件。
检定证书的解读
计量员应查看检定证书信息包括:证书编号、送检单 位、计量器具名称、型号/规格、检定依据、检定结论、 检定日期、有效期、检定结果等信息。
检定结论
检定证书中“检定结论”中一般有以下几种表述方式: 1.检定合格,准予使用 2.仪器使用等级 3.检定点合格
分光光度计检定证书
JJG 178-2007 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检定规程
结论
“准予----级别使用,检定规程中对于仪器设备不同计量 等级给出了不同的参数范围,依据计量规程出具的检 定结论考虑到广大使用者的要求,对于一些使用者的 特殊需求可能未能满足。所以计量员或工作人员对“检 定结果”应与检定规程中的计量性能参数比较,查看参 数对应的等级是否符合使用要求,如不符合应及时进 行维修或保养,请计量机构再次检定直至符合要求。
检定/校准计划
仪器设备首检合格后,计量员依据检定规程或校准规 范要求的计量周期填写下一年度的检定 /校准计划,计 量员应严格按计划执行并每年度及时进行更新。
送检
对于现场计量的设备应在证书到期前联系法定计量机 构进行出检,对于送检的设备应提前送到法定计量机 构计量,避免时间超出法定计量周期要求的日期,一 旦强检设备计量时间超过计量周期的要求,是比较严 重的过失。
移液器检定证书
JJG 646-2006 移液器检定规程计量性能要求
结论
证书中给出的测量结果均符合检定规程的要求,说明 仪器设备符合国家计量检定要求,准予使用。
玻璃液体温度计检定证书
JJG 130-2011 工作用玻璃体温度计检定规程
结论
被检温度计感温液体为水银,温度范围-30℃~20℃, 分度值为0.1℃等信息,“检定结果”符合检定规程中“一 般用途玻璃液体温度计最大允许误差”的要求。 “检定点合格”,在使用温度计过程中,只有计量过的温 度点是符合计量检定规程的要求,至于其他的温度点 或者是范围是没有计量依据的。
增加计量频次
计量证书中会给出证书的有效期或下次计量的时间, 在特殊情况下可增加计量频次。 例如:仪器设备使用或存放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时, 应临时增加计量,以检查仪器设备的性能和关键参数 是否改变。
证书的形式
计量是通过检定、校准、测试三种方式实施的,报告 形式分为三种,分别是:检定证书、校准证书、测试 报告。
检定与校准的区别
检定
对象目的 不同 计量器具全面评定自上而下的量值传 递过程,评定测量装置的误差范围是 否在规定的误差范围之内 属于强制性的执法行为,属法制计量 管理的范畴。其中的检定规程协定周 期等全部按法定要求进行。 必须到有资格的计量部门或法定授权 的单位进行。依据国家颁布的《检定 规程》进行操作。 必须按《检定规程》的规定进行,组 织不能自行确定。检定周期属于强制 性约束的内容
医学计量要求
国家对于医学计量的要求 1.《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2.《中国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明细目录》 3. 计量检定规程或计量校准规范 国家认可委的要求 CNAS-CL02 《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 (ISO/IEC15189) 医学检验的行业要求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
计量法
校准
只是评定测量装置的示值误差,以确 保量值准确。
结论不同
只是评定测量装置的量值误差,确保 量值准确,不要求给出合格或不合格 的判定。校准的结果可以给出《校准 证书》或《校准报告》,会给出不确 定度。
法律效力 不同
结论具有法律效力,可作为计量器具 或测量装置检定的法定依据《检定合 格证书》属于具有法律效力的技术文 件。
合格证书
计量完成后,计量员应及时索取证书或证书复印件, 查看无误后存放于仪器档案中。依据证书中的内容更 换计量标识。
不合格证书
“证书结论”如果仪器设备检定不合格或校准不符合要求, 计量员应通知使用人员并对仪器设备粘贴“禁用”或“限 用”标识,及时对仪器设备进行维修或保养,在仪器故 障解除后,联系法定计量部门对仪器进行再次计量, 保证仪器性能符合要求。
检定规程、校准规范
依据《计量法》和《强制检定目录》,国家发布并实 施了大量的计量方法,包括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和国家 计量校准规范。针对医学检验设备颁布了很多相关的 文件。
医学检验相关的检定规程/校准规范
JJG 714-2012 血细胞分析仪检定规程 JJG 178-2007 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检定规 程 JJG 1036-2008 电子天平检定规程 JJG 119-2005 实验室pH(酸度)计检定规程 JJG 553-1988 血液气体酸碱分析仪检定规程 JJG 816-2007 酶标分析仪检定规程 JJG 464-2011 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检定规程 JJG 646-2006 移液器检定规程 JJG 196-2006 常用玻璃量器检定规程 JJF 1129-2005 尿液分析仪校准规范
测量及其应用的科学。(JJF 1001-2011《用计量术语及 义》) 定
概述
什么是医学计量? 医学计量是在医学科学技术领域,保证人体生命体征(化 学、物理)参数、用药剂量等计量单位的统一和量值准 确可靠的测量, 是医学领域有关测量的科学,它是计量 学的一个分支。
医学计量的分类
医学计量可泛指对医学领域所配备的仪器、设备、器械、 量具等工作计量器具的测量。 医学计量分为医用温度计量、医用光学计量、医用放射学 计量、医用超声计量、医用生物化学仪器计量等。
检定、校准、测试
检定:查明和确认测量仪器的符合法定要求的活动, 它包括检查、加标记和/或出具检定证书。 校准:在规定条件下的一组操作,其第一步是确定由 测量标准提供的量值与相应示值之间的关系,第二步 则是用此信息确定由示值获得测量结果的关系,测量 标准提供的量值与相应示值都有测量不确定度。 测试:按照规定的程序,为了确定给定的产品、材料、 设备、生物体、物理现象、工艺过程或服务的一种或 多种特性或性能的技术操作。测试报告是对仪器的检 测结果。
医学检验对计量要求的执行
对于国家和行业的要求,临床检验科应该在科室内至 少设立1名计量员岗位。
计量员的职责
计量员应明确检验科仪器设备的计量方式,分为强制 检定和非强制检定两类: 强制检定包括:天平、砝码、电子血球计数器、分光 光度计、血气酸碱平衡分析仪、酸度计、高压锅上的 压力表等。 在最新的《强制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征求意见稿中 相关人员建议把色谱仪、生化分析仪、酶标分析仪、 尿液分析仪、血糖仪等设备也收录到强制检定目录中, 今后可能会通过强检的形式管理。 非强制检设备包括:移液管、电解质分析仪、温湿度 计、移液器等。
检验科常用的计量知识介绍
胡滨 2015.8.11
目
一、概述 二、医学计量的要求
录
计量法 医学检验相关的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 行业要求
三、医学检验计量工作的执行 四、检定/校准/测试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JJF 1001-2011 《用计量术 语及定义》) 什么是计量学?
周期不同
检定与校准的区别
检定
内容不同 是对测量装置的全面评定,要求更全 面、除了包括校准的全部内容之外, 还需要检定有关项目。 必须依据《检定规程》规定的量值误 差范围,给出测量装置合格与不合格 的判定。超出《检定规程》规定的量 值误差范围为不合格,在规定的量值 误差范围之内则为合格。检定的结果 是给出《检定合格证书》。
我国1985年9月6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在1986年7月1日正式施行。
强检目录
依据《计量法》规定凡是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 医疗卫生、环境监测的,均实行强制检定。1987年4月 15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 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并于1987年7月1日起制定了 《中国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明细目录》,截止到 2002年底,国家规定55项111种实行强制检定的计量器 具其中与医疗卫生有关的就多达17项30余种,占总数 的1/3左右。医学计量已成为强制检定工作的重要组成。
仪器计量标识
每台设备应粘贴唯一性标识,仪器状态标识。 计量过的设备粘贴计量标识,内容至少包括:计量状 态、计量日期和下次计量日期等信息。
仪器设备的计量
计量员应根据各法定计量机构公布出的检定、校准、 测试服务项目表,依据仪器设备的性能和关键参数及 测量需要选则计量机构进行服务。
法定计量机构
我国法定计量机构包括: (1)各级计量行政部门设立的计量检定机构; (2)各级计量行政部门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在其授 权的计量检定工作范围内,也属法定计量机构; (3)各级计量行政部门授权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4)有关的国防计量法规规定的机构。
九、核查计划与执行情况(只对检定的设备) 十、仪器设备维修申请单(归档) 十一、仪器设备维修记录(归档) 十二、仪器设备报废(闲置)申请表 十三、仪器设备移交变更情况 附: 十四、操作手册 十五、随机其它资料 十六、检定/校准证书 十七、核查记录(只对强检设备)
存放档案
计量员建立仪器档案后放置在设备操作人员方便获取 的位置,比如仪器旁边或者仪器上等,以便填写使用、 维修、保养等记录。
《强制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征求意见稿
临床检验科需计量的设备
建立仪器档案
计量员对检验科新购进设备建立档案,档案包含下列 内容:
一、仪器设备基本信息 二、仪器设备状态(黏贴标识) 三、仪器设备购置申请表 四、仪器设备采购论证报告 五、仪器设备验收与安装记录 六、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归档) 七、仪器设备维护保养记录(归档) 八、检定/校准计划与执行情况(归档,需要计量的设备)
校准
对产品或设备,是对照计量标准,评 定测量装置的示值误差,确保量值准 确,属于自下而上量值溯源的一组操 作。 不具有强制性,属于组织自愿的溯源 行为。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规定校准规 范或校准方法。自行规定校准周期、 校准标识和记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