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农商行贷业务的贷后管理》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是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随着农村信用社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信贷业务快速发展,信贷产品不断丰富,贷款主体、贷款方式、贷款投向等日趋多元和复杂,信贷风险较难把握。
切实加强贷后管理,有效防范化解信贷风险,已成为农信社在有效履行职能的同时,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笔者结合目前农村信用社的实际,就加强农信社贷后管理谈几点粗浅看法,以供商榷。
一、当前农信社贷后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贷款新规制度学习不够,理解偏差,执行力有待于提高xx年,为加强信贷管理,中国银监会相继出台了《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并称“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以下统称贷款新规),将以往粗放式的信贷管理整合规范为精细化管理方式。
但是由于时间紧、工作任务重,部分信贷人员对新制度办法学习不够,仍按老一套的方法去管理客户,在与客户的合作、风险的预警、传导、反应和处置等方面还没有规范化,更谈不上精细化,基本上还处于简单、粗放型的初级管理阶段,显然无法满足业务快速发展和多元化客户的需求。
(二)农信社客户呈现多元化,竞争激烈,贷后管理难度加大由于农信社现有的考核模式,县级联社着重考核基层社的贷款、利润、不良贷款、存款等主要经营指标。
其中利润指标的考核占很大比重,于是“营销项目,发展业务”成为基层社的工作重点。
贷款营销力度大,就能多实现利润,利润等主要经营指标完成得好,就能拿到挂钩绩效工资。
因此大家都重视“贷”。
“重贷轻管”现象比较普遍,贷后管理难度却明显加大。
现阶段,农信社客户呈现多元化,不再是单一的种养殖户和农事企业,管理难度明显加大。
同业竞争中,部分商业银行的准入门槛低于农信社,服务水平、服务设施优于农信社,让企业更青睐商业银行,导致管理难度加大。
(三)贷款检查多半流于形式,检查面窄,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由于基层日常业务繁重,造成贷款检查流于形式,不能充分暴露贷款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具体表现为:一是检查结论定性化、简单化。
比如对于“借款用途”、“担保能力”等内容检查的结论都是诸如:正常、良好、按规定执行等。
二是贷后定期检查的内容趋于格式化,检查面较窄。
三是检查报告内容简单,除了一些财务指标有些变化外,其他内容雷同。
四是贷后管理的核心工作是搞好贷后检查,揭示贷款发放后可能出现的风险,研究防范和化解措施。
目前,一些贷后检查仅限于一般形式,未能解决根本问题。
如少数信贷部门经理仅凭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和平时了解的表面现象在办公室进行分析和撰写报告,而对第一还款来源的持续性和可靠性,第二还款来源的完整性、足值性和安全性却了解分析不足,更谈不上对潜在或显现的信贷风险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和化解。
二、加强贷后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一)严格执行贷款新规的有关规定,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按照贷款新规要求,对法人客户贷款50万元以上、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贷款30万元以上的要实行严格的柜台“受托支付”管理,从源头上防范资金挪用风险。
一是设立风险信贷员,联社信贷管理部门要专门建立风险信贷员,从揭示借款人真正的风险点出发,加强贷后管理,重点监督资金支付方式,资金使用用途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挤占挪用信贷资金现象;二是要建立资信信息库,对贷后检查中发现的情况应及时归类、形成书面报告,把有关信息输入信息库,并加强对贷款担保者、抵押物、质押物的跟踪检查与评估。
三是要实行督查制度,联社要经常督查各社“贷后检查”情况,并按照《辽宁省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制度有关规定》组织信贷人员到各社对贷款进行交叉普查,重视风险,把日常的防范、控制与集中普查相结合,为完善信贷管理提供依据。
(二)实行严格的贷款退出管理制度,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为加强贷后管理,必须建立系统的风险管理制度,实行严格的贷款退出制度。
一是更新观念,全面客观地预测借款人生产、经营发展前景,即使效益尚好,但其行业已处于衰退期,预期前景暗淡的客户也要及时退出,因为“退出”本身就是规避风险。
二是及时预警,对借款人的生产、经营即将进入衰退期时就对相应行业或借款人进行预警分析,制订提前退出计划。
三是区别对待,分析行业形势,按照借款人特征、人品、信用制定科学的清退方案,凡是贷款到期无资金偿还的,要逐笔降本,并尽早落实,特别是对自然人贷款到期可采取“降本收息”的办法,逐步退出。
(三)建立不良贷款“”办法,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清收不良贷款,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是贷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农户、企业生产和经营停止时间要“摸清”,可能的情况下,要在第一时间收集到借款人作出停止经营的信息,抢抓信贷资金退出的最佳时机。
二是农户、企业生产和经营停止原因要“分清”,农信社必须区分清楚借款人停止生产和经营的真实原因是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行业风险因素的不利影响,还是因为农户、企业自身内部管理不完善,或是农户、企业为了逃废银行债务有意为之等,这一点对研究处置方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是农户、企业生产和经营停止债务要“清理”,必须要及时对其资产进行清理,哪些是我们的抵押资产,变现能力如何,其他资产价值状况如何,其中可能用于偿还我们贷款的比例有多大,以便及时地、尽可能多地向债务人主张权利。
总之,加强贷后管理是一项重要的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要充分发挥信贷检查在贷后管理中的作用,通过外围了解、实地检查、采集信息、重点访谈等多种渠道获取信贷用途、经营状况、产品市场等一手信息,重点对客户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借款用途和重大资金流向、存货、应收账款、对外借款、销货收入及利润的变化情况等进行对比,找出客户经营中有可能危及信贷安全的不利因素,测评其还款能力,识别风险预警信号,确保信贷资金安全。
第二篇。
浅谈如何做好信贷业务的贷后管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国务院和银监会拓宽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农发行职能履行逐步迈入了新的阶段。
其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信贷业务快速发展,信贷产品不断丰富,贷款主体、贷款方式、贷款投向等日趋多元和复杂,信贷风险较难把握。
加上世界经济百年不遇的衰退未见明显停滞,县域经济难免受大环境的影响,整体不容乐观。
因此,在新的阶段,切实加强贷后管理,有效防范化解信贷风险,已成为农发行县支行在有效履行职能的同时,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笔者站在基层行的角度,粗浅地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当前基层农发行贷后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新信贷制度学习不够,理解偏差,执行力有待提高。
xx年初,总行整合、下发了新的信贷制度、信贷业务操作手册等,将以往粗放式的信贷管理整合规范为精细化管理方式。
但是由于时间紧工作任务重,少数客户经理对新制度办法学习不够,仍按老一套的方法去管理客户,在与客户的合作、风险的预警、传导、反应和处置等方面还没有规范化,更谈不精细化,基本上还处于简单、粗放型的初级管理阶段,显然无法满足业务快速发展和多元化客户的需求。
基层行作为贷款企业的开户行,扮演贷后管理的重要角色,是执行者。
如果不能正确执行制度办法的话,贷后管理将大打折扣。
(二)重贷难管。
重视贷款:由于农发行现有的考核模式,上级行着重考核基层行的利润、不良贷款、存款等八个方面的指标。
其中利润指标的考核占很大比重,于是“营销项目,发展业务”成为基层行的工作重点。
多贷款就能多实现利润,利润等指标上去后就能完成考核,拿到挂钩绩效工资,甚至夺取别人的挂钩工资。
因此大家都重视“贷”。
难于管理:贷后管理难度加大。
现阶段,农发行客户呈现多元化,不再是单一的粮棉油购销企业,管理难度加大。
同业竞争中,部分商业银行的准入门槛低于发行,服务水平、服务设施优于农发行,让企业更青睐商业银行,不甘受农发行监管,导致管理难度加大。
(三)贷后检查,贷后管理的核心环节和要点把握不太准。
一是检查结论定性化、简单化。
比如对于“借款用途”、“担保能力”等内容检查的结论都是诸如:正常、良好、按规定执行等。
二是贷后定期检查的内容格式化,检查面较窄。
三是部分基层行对贷后检查表上“借款人确认意见”栏,在贷款发放时就让企业的财务人员盖好印鉴。
四是检查报告内容简单,除了一些财务指标有些变化外,其他内容雷同。
五是贷后管理的核心工作是搞好贷后检查,揭示贷款发放后可能出现的风险,研究防范和化解措施。
目前,一些贷后检查仅限于一般形式,未能解决根本问题。
如少数客户经理仅凭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和平时了解的表面现象在办公室进行分析和撰写报告,向上级行交差了事;而对第一还款来源的持续性和可靠性,第二还款来源的完整性、足值性和安全性却了解分析不足,更谈不上对潜在或显现的信贷风险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和化解。
(四)贷后的服务意识有待加强。
在其它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服务,并将其作为增强竞争力、扩大收益、维系客户关系重要手段的今天,少数农发行的基层行受传统经营理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对贷后的服务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严格履行贷前对客户所作的承诺,或者“一贷了之”,不及时掌握、研究和解决客户对银行提出的金融需求。
如大部分基层农发行周未都不营业,而客户又有业务需求。
极少数基层行将贷后管理片面地理解和执行为对借款人的检查监督,在潜意识里,还是将银行凌驾于客户之上,“官办意识”还很强。
(五)风险化解手段单一。
对于农发行来讲,在贷款的事实风险或者损失出现后,有效地化解和处置手段不多,目前一般只是通过法律诉讼和处理担保品的途径来清收贷款本息。
二、基层农发行如何做好贷后管理的对策(一)以加强学习制度办法为基础,加强客户经理自身素质,创造贷后管理良好的前提条件。
总行今年整合出台了新的贷款制度和办法,基层行应以此为契机,狠抓信贷管理自身建设,进一步夯实信贷基础,提高管理水平。
一是加强对客户经理的教育,增强责任感。
按照信贷基础管理基本规范要求,组织信贷人员认真学习各项规章制度,深入理解,全面掌握,把学习和落实制度作为合规经营的重要保证,严格执行各项制度规定和操作规程,强化制度治行。
通过周例会、业务集中学习,分析典型案例,以案例教学,进一步强化了客户经理的责任意识。
二是落实责任人制度,实行一对一的服务与监管。
每个企业明确一名客户经理,客户经理为第一责任人,要求客户经理恪尽职守,多到企业检查,随时撑握企业经营动态,控制好第一还款来源。
要求客户经理到企业检查时多观察、勤思考,发现问题现场解决,重大事项专项报告。
行长、分管行长加强督办,对客户经理发现和报告的问题及时进行研究解决,企业经营重大事项或发现贷款风险点时组织专项检查。
三是强化精细化管理,推行逐户按月监控督查制度。
客户经理每月进行一次贷款序时检查,检查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从原材料购进到销售,资金使用到货款回笼各环节进行监督,监督企业是否按贷款合同的规定使用贷款,有无挤占挪用,监测企业销售货款是否及时归行等,发现问题及时预警提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