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纲要
中国法律的起源和夏商法律制度
第一节 中国法律的起源
1、氏族血缘纽带随着国家的形成而更加强韧
2、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威在向国家过渡的过程中日益加强
3、原始的礼由习惯演化为法 礼,本来是一种盛玉的器皿 ,即表示一个盛有双玉的奉事神和人的器皿。指奉神之事,即祭祀。当这种器皿广泛用于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后,它就成了奉神祁福的专用和祭神敬祖仪式的代名词。
我们知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子在生产中逐渐上升为主导地位,并形成了以男性为中心的新的家庭组织——一夫一妻的个体家庭。这种男子在经济上优势的增长,使人们对自然力量的崇拜转为对社会力量的崇拜,妇女对丈夫的尊敬,后来扩展到夫权制大家庭的家长及其家族的祖先。
4、刑起于兵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法律最早称为刑,战争则称为兵。刑与兵的关系也就是法律与战争的关系。 《汉书·刑法志》说:“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轸;薄刑用鞭扑。大者陈之原野,小者致之市朝。 ”甲兵、斧钺是兵器,也是杀俘虏的工具。以兵器为刑具,以战场为刑场。
法、礼、律
《说文解字》:法者,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zhi),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律,最初上指调整乐器音调的工具。《说文解字》:“律,均布也。”后来,借作法律,比喻如调音律一样均平调整人们的行为归于一统,普遍适用。律的含义又比法进了一步。
第二节 夏商立法概况
一、立法指导思想 神权法思想作为法律的思想基础。
二、立法概况
1、《禹刑》:夏朝法律的总称。“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法。
2、《汤刑》:商朝法律的总称。“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第三节 夏商法律的基本内容
一、刑事法律
(一)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则:1、 罪及本人,刑不株连的原则2、 疑罪从轻的原则3、 不杀无辜的原则
4、 过失人轻的原则
(二)刑罚 五刑:墨、劓、剕、宫、大辟
(三)罪名 1、 不孝罪 2、 不从王命罪 3、 危害社会,破坏秩序罪 4、 贼杀罪 5、 不事农业罪 6、 弃灰于公道罪
第四节 夏商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官 二、诉讼审判制度:“天罚”、“神判” 三、监狱制度:圜土、夏台、羑里
西周法律制度
第一节 西周的法制思想及立法概况
一、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 1、敬天保民 2、明德慎罚 3、礼治思想
二、西周的立法概况
1、周礼
①礼由原始社会的风俗习惯演变而成,经周公制礼,在西周具有法的属性,表现为等级名份,贵贱准则
②西周的礼归纳起来大致有五种,即“五礼”,吉、凶、宾、军、嘉礼。
③礼的基本原则是“亲亲”、“尊尊”。
2、《九刑》 ①“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②九刑有两种含意,一是指九种刑罚,即在奴隶制五刑的基础上加上流、赎、鞭、扑; 二是指《九刑》这部刑书。
3、《吕刑》 ①制定背景:穆王命吕侯“训夏赎刑”而作。 ②主要内容:规定刑罚的种类及适用刑罚的原则。赎刑是其核心内容,其刑罚原则是“明德慎罚”。③评价:在很多方面完善了周初的制度,其原则在后世的封建法典中大都被沿用并以此为基础作了进一步的发展。
第二节 礼与刑及其适用 一、礼 二、刑
(一)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则
1、矜老恤幼的原则 2、区别故意与过失、贯犯与偶犯的原则 3、罪刑相当的原则 4、罪疑从轻、从疑从赦的原则 5、“罚弗及嗣”罪不相及原则 6、同罪异罚原则 7、世轻世重原则 8、正当防卫原则
(二)刑罚 1、死刑 2、肉刑 3、赎刑 4、鞭扑刑 5、拘役刑
(三)罪名 1、不孝不友罪 2、违抗王命罪 3、暴乱罪 4、杀人罪 5、变更制度罪 6、寇攘奸宄罪7、违背契约罪 8、群饮罪 9、失农时罪 10、淫乱罪
三、礼与刑的关系 1、相辅相承:礼与刑是西周法律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互为表里。
2、作用不同:礼禁于将然,法禁于已然。 3、地位不同:“礼为本,刑为治”,即礼主刑辅,“出礼则入刑”。 4、适用对象不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民事法律
一、 土地制度 二、 契约制度 质剂、傅别 三、 婚姻家庭继承制度 (一)婚姻制度 1、 一夫一妻多妾制 2、 婚姻关系的成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3、 婚姻成立的程序:六礼 4、 婚姻关系的限制:同姓不婚
5、 婚姻的解除:“七出”、“三不去”
(二)家族制度 父权家长制
(三)继承制度 一律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第四节 经济法律
第五节 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1、中央司法机关:司寇 2、地方司法机关:分封制
二、诉讼审判制度
1、起诉: ①“讼”和“狱”:前者为民事诉讼,后者为刑事诉讼;
② 交纳诉讼费:“束矢”和“钧金”:刑事案件要“入事矢”,民事案件要“入钧金”。
2、证据
3、审判:五听: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
4、上诉及复审:“三刺”之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 春秋时期的法律制度
一、“礼崩乐坏” 二、诸侯国富国强兵的改革
三、成文法的公布及其意义 (一)成文法的公布及其争议
1、郑国:子产铸刑书于鼎,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公布成文法,遭到了晋国叔向的反对;后又有邓析的竹刑,明确提出反对“礼治”,提倡“事断于法”。
2、晋国:赵鞅、范宣子铸刑鼎。遭到孔子的非议。
3、楚国:“仆区法”“茆门法”。
(二)公布成文法的意义
1、法的公布成为历史潮流 2、刑依法定的局面逐渐打开
3、“法治”、“礼治”之争拉开了序幕
第二节 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一、新兴地主阶级的法制原则 1、少赏多罚和轻罪重罚 2、缘法而治,保证法的实施
3、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4、赏罚必于民心
二、立法概况
(一)《法经》 1、李悝制定《法经》:
①魏国魏文侯改革: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发展生产,打击旧贵族,奖励有功之人。
②李悝制定《法经》:为保证变法顺利进行、巩固改革成果、维护地主阶级利益而制定,是战国时期法律制度的重大建树。
2、《法经》篇目及主要内容 ① 篇目:盗、贼、网、捕、杂、具六篇。
② 主要内容:规定了侵犯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各种主要罪名及其刑罚。
③ 篇目及内容的逻辑联系:“‘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贼须劾捕,故著网、捕二篇。其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以为杂律一篇,又以具律具其加减,是故著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制也。”
3、《法经》的特点及影响 ① 以镇压盗、贼为首要任务 ② 反对奴隶主贵族固有的等级特权
③ 体现重刑主义精神 ④ 体例上诸法合体、具法列后 总之,《法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的封建法典,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二)商鞅定秦律
1、《秦律》的制定背景
①秦国的改革:公元前七世纪后较大发展,秦献公时迈出社会改革的第一步,秦孝公时商鞅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②商鞅本人条件:是地主阶级杰出的改革家和思想家,是法家学派的一个代表人物。
2、《秦律》的主要内容
①改法为律,轻罪重罚;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奖励军功,制军爵律;4、置县迁都,统一度量衡;
5.焚毁诗书,禁止游宦
3、商鞅变法的意义 ①使秦国强大 ②使法制发展 ③使国家统一
秦朝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 立法概况 一、立法指导思想 1、缘法而治 2、法令由一统 3、专任刑罚,贯彻重刑主义原则
二、从《云梦秦简》看秦朝主要的法律形式
1、律:《秦律》,国家的正式成文法典。 2、令:政府针对一时之事以国家名义颁布的单项法规。
3、程:即章程、规章,是对有在部门和具体事项的细则规定。 4、式:《封诊式》:对案件进行调查、勘验、审讯、查封等方面的文书程式。 5、法律答问: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对秦律进行解说。 6、廷行事:国家中央一级司法机构的成例。
第二节 刑事法律 一、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则 1、责任年龄的确定:以身高确定责任年龄。 2、区分有无犯罪意识:以有无明确的犯罪意识作为认定是否犯罪的重要因素。
3、区分故意与过失:故意称“端”,或“端为”;过失称“失”,或“失刑”。
4、从重与从轻原则:教唆犯、共犯、累犯、预谋犯从重;未遂、自首及主动消除犯罪后果的从轻。
5、计赃论罪:根据赃款的数额分别写出刑罚。
6、连坐原则:秦律中有同居连坐、什伍连坐、军事连坐及职务连坐。
7、诬告反坐: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二、刑罚
1、死刑:①戮 ②磔 ③弃市 ④定杀 ⑤腰斩 ⑥具五刑 ⑦枭首 ⑧族刑 ⑨赐死
2、肉刑:继承奴隶制刑罚
3、徙刑:①城旦舂 ②鬼薪和白粲 ③隶臣和隶妾 ④司寇和作如司寇
4、笞刑:秦以前已有,用竹制刑具击打罪犯的轻刑。
5、迁刑:类似于后世的流刑,是赦死的替代刑。 5、赀刑和赎刑:财产刑。
三、罪名
1、危害政权罪:①侵犯皇帝人身和尊严罪 ②叛乱罪 ③降敌罪 ④投书罪
2、侵犯人身罪:①杀人罪 ②伤害罪 3、侵犯财产罪:①窃盗罪 ②强盗罪
4、职务犯罪:①任人不善罪 ②玩忽职守罪 ③贪赃枉法罪 ④经济管理失职罪
5、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①逃避赋税罪 ②逃避徭役罪 ③逃避兵役罪
第三节 民事法律
第四节 行政法律
一、行政机构 1、中央机构:三公九卿 2、地方机构:郡县制
二、官吏管理制度 三、监察制度
第五节 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1、中央司法机关:御史大夫、廷 2、地方司法机关:郡守、县令
二、诉讼制度 1、公诉和自诉 2、公室告和非公室告
三、审判制度 1、读鞫与乞鞫
2、司法官员的责任 ①失刑罪 ②不直罪 ③纵囚罪
汉朝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 汉朝的立法概况
一、汉朝立法思想的演变
1、第一阶段:“无为而治”的法律思想。从汉朝建立到武帝之前,以黄老思想为主,辅之以法家思想。表现为“与民休息”、“宽省刑法”、“无为而治”。
2、第二阶段:礼法并用的法律思想。从武帝起,以儒家思想为主,辅之以法家思想。表现为“德主刑辅”。
二、法律形式及其内容 1、律:汉代基本的法律形式,比较稳定,对人们具有普遍的约束力。(1)“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2)汉律六十篇:汉高祖时期:①萧何《九章律》9篇 ②叔孙通《傍章》18篇
汉武帝时期:③张汤《越宫律》27篇 ④赵禹《朝律》6篇。
2、令:皇帝于律之外发布的命令、文告,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科:律之外关于规定犯罪与刑罚的单行禁令。
4、比:即比附,指在律无正条的情况下,选择已经判决的典型案例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又称“决事比”。
第二节 刑事法律
一、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则:
1、上请制度:贵族官僚犯罪之后,普通司法机构无权审理,须“上请”皇帝裁夺。
2、亲亲得相首匿:允许在一定的亲属范围内相互隐匿罪行,不予告发和作证,法律不加制裁或减轻处罚。
3、矜老恤幼原则 4、自首减免刑罚 5、诬告反坐 6、法不追究既往
二、罪名
(一)危害政权罪
1、反逆罪 2、群盗罪 3、首匿罪 4、通行饮食罪 5、见知故纵罪
(二)侵害皇权和危害皇帝人身安全罪
1、不敬、大不敬罪 2、违反诏令罪 3、欺谩、诋欺、诬罔罪 4、左道、祝诅罪
5、阑入宫殿门及皇家园囿罪 6、盗毁山陵、宫阙及御物罪 7、犯跸罪
(二)危害中央集权罪
1、左官罪 2、阿党与附益罪 3、王侯私出国界罪 4、酎金不如法罪 5、漏泄省中语罪6、王侯逾制罪
(四)思想言论罪 1、诽谤妖言罪 2、非所宜言罪 3、腹诽罪
三、刑罚
(一)、汉文景时改革刑制
1、改革的背景:缇萦上书 2、改革的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3、改革的内容:①将黥刑改为髡钳城旦舂,即五年徒刑;劓刑改为笞三百;斩左趾改为笞五百;斩右趾改为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