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邵伯温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邵氏闻见录》,北京:中华
书局,2012年
(一)、卷二
“仁宗朝,程文简公判大名府时,府兵有肉生于背,蜿蜒若龙伏者,文简收禁之,以其事闻。
仁宗谓宰辅曰:此何罪也?令释之。
后府兵以病死。
呜呼,肉龙生于兵之背,妖也。
帝释之,德足以胜妖矣,兵辄死,宜哉!”(第12页)
此段史料说明了古代专制统治的黑暗一面,仅仅因为士兵的背上长出了类似龙的肉,就断言有危害社稷的一面,认为是妖,进而将士兵致死,也反映了宋代祖宗家法的防的一面,防止一切危害社稷的因素。
“本朝自祖宗以来,进士过省赴殿试,尚有被黜者。
远方寒士殿试下第,贫不能归,多至失所,有赴水而死者。
仁宗闻之恻然,自此殿试不黜落,虽杂犯亦收之末名,为定制。
呜呼!可以谓之仁矣。
”(第14页)
此段史料一方面把仁宗仁善的一面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宋代政府重视科举、重视人才。
作者记载这样的史料,把仁宗推向标准的人君贤主,有用来抗衡当下的时局的意味。
(二)、卷八
“杜祁公少时客济源,有县令者能相人,厚遇之。
与县之大姓相里氏议婚不成,祁公亦别娶。
久之,祁公妻死,令曰:相里女子当作国夫人矣。
相里兄弟二人,前却祁公之议者兄也,令召其弟曰:秀才杜君,人材足依也,当以女弟妻之。
议遂定。
其兄尤之,弟曰:杜君,令之重客。
令之意其可违?公曰:婚已定议,其敢违?某既出仕,颇优门下无教儿读书者尔。
凡遗却之。
相里之兄大惭以归”(第84页)。
此段史料说明了杜衍的为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相里兄弟的尊重。
(三)、卷十三
“朱寿昌者,少不知母所在,弃官走天下求之,剌血书佛经,志甚苦。
熙宁初见于同州,迎以归,朝士多以诗美之。
苏内翰子瞻诗云:感君离合我酸辛,此事今无古或闻。
王荆公荐李定为台官,定尝不持母服,台谏、给、舍俱论不孝,不可用。
内翰因寿昌作诗贬定,故曰此事今无古或闻也。
后定为御史中丞,言内翰多作诗讪上。
内翰自知湖州赴诏狱,小人必欲杀之。
张文定。
范忠宣二公上疏救,不报,天下知其不免矣。
内翰狱中作诗寄黄门公子由云: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断因。
或以上闻,上揽之凄然,卒赦之,止以团练副使安置黄州。
”(第148页)
此段史料说明了几段史实,一个是24孝之一的朱寿昌,他弃官寻母的故事感动了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将孝文化深刻践行,赢得了当时士大夫的尊敬,值得我们学习;另一方面,此段史料也说了苏轼的个人历程,乌台诗案使得苏轼差点被杀,展现了北宋官场的斗争激烈;另外,把朱寿昌与李定做对比,更加宣扬了孝文化,可见孝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影响至今。
(四)、卷十四
“元丰末,治神宗山陵。
韩康公尹洛,凡上供之物皆预办,虽中贵人不敢妄有所求。
盖公之子宗师从洛之贤士大夫游,有所闻,必白公施行之。
又朱光庭掞、杜纯孝锡皆府官,公荐为山陵司属,二人忠信有余,多所论列,役成而民被其赐。
公以功拜使相,判大名,既去,而人益思之。
先是神宗灵驾次永安,公迎于郊。
朱太妃护驾于后,公亦迎之。
太妃还禁中,偶为宣仁太后言,宣仁怒曰:“韩某先朝老臣,汝安得当望尘之礼?”太妃泣谢,公之名重如此也。
”(第153页)
此段史料说明了韩绛的相关事迹,表明了韩绛在当时统治者以及士大夫心中的地位;另
外朱光庭在汝州听程讲学,如痴如狂,听了一个多月才回家,回家逢人便夸老师讲学精妙,如坐春风的典故便是由此而来。
另外,关于朱太妃,她既然是哲宗的亲生母亲,却没有被封为太后,而且在高太皇太后面前十分拘谨恭敬,时常侍奉跟前,聆听垂讯,可见朱氏地位并不很高,而且受到传统儒家理念和尊卑观念教化很深,但在清朝,皇帝的生母在世的话,一般也会被封为圣母皇太后的,宋朝的制度令人深思。
(五)、卷十七
“河中府河东县永乐镇,唐永乐县也,本朝熙宁初,废为镇。
面大河,背雷首、中条山,形势雄深。
安吏之乱,土人多避地于此。
有姚孝子庄,孝子名栖筠,唐贞元中为农,当戍边,栖筠之父语其兄曰:“兄嗣未立,弟已有子,请代兄行。
”遂战殁。
时栖筠方六岁,其后母再嫁,鞠于伯母。
伯母死,栖筠葬之,又招魂葬其父,庐于墓侧,终身哀慕不衰。
县令苏辙以俸钱买地开阡陌,刻石表之。
河东尹浑瑊上其事,诏加优赐,旌表其闾,名其乡曰孝悌社,曰节义里,曰钦爱。
栖筠生岳,岳生君儒,君儒生师正。
岳至师正仍世庐墓。
至本朝庆历中,再加旌表。
元祐中,县令王辟之以状列于朝,乞诏史官书之。
盖自唐以来,孝义之风不少变。
政和甲午,余过其家,长少列拜庭下,以次升堂,侍立应对有礼,道其家世次第甚详。
盖自栖筠而下,义居二十余世矣。
余为之低回叹息而去。
其村人为余言:姚氏世推尊长公平者主家,子弟各任以事,专以一人守坟墓,虽度为僧,亦庐墓侧。
早晚于堂上聚食,男子妇人各行列以坐,小儿席地,共食于木槽。
饭罢,即锁厨门,无异爨者。
男女衣服各一架,不分彼此。
有子弟新娶,私市食以遗其妻,妻不受,纳于尊长,请杖之。
望其墓,林木蔚然,洒扫种艺甚谨。
有田十顷,仅给衣食。
税赋不待催驱,未尝以讼至县庭。
今三百余年,守其家法无异辞者。
经唐末五代之乱,全家守坟不去。
熙宁间,陕右岁歉,举族百口同往唐、邓间就食,比其返,不失一人。
政和中,取粟麦于民,谓之均籴,姚氏力不给,举家日夜号泣,欲亡去。
余闻之恻然,谕县官曰:“孝义之门,忍使至此?为作状申府、申监司,得免焉。
呜呼,永乐陷虏,姚氏为虏民,不知其存亡矣!因具书之。
”(第187—188页)此段史料记录了河中府永乐镇姚氏的孝义行为,而史料中出现了节义里,这正是我的村名节义的由来,虽然古人的有些忠孝理念在我们现在看来,有点过分,但在当时,人民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把孝看的非常重,以至于有时候会发生极端的孝的行为,这就有点虚情假意的意思了,不管我们如何评价,这段历史毕竟是真实的,而且对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等都有教化意义,也有利于国家的统治。
现在这个村子由于三门峡水库的修建,陆续迁移,分为很多村子,主要是分为北节义、南节义,在读到此段史料中,感到很激动,也进一步了解了村史,也感受到了阅读史料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