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在商品与劳务的支付中以及在债务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欧洲货币:在原发性国领土之外流通、交换、存放、借贷和投资的货币。
货币流通:在商品交换或流通过程中,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形成的连续不断的运动。
现金流通(狭义:金属货币和货币符号的流通。
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借贷的总称。
高利贷:这种信用的利率水平很高,贷者要收取较高的利息,借者往往要付出较高的代价。
利息:它是借贷资本或信贷资金的“价格”,是借入者付给贷出者的报酬,或者说代价。
利息率:在一定时期内所获的利息额和所贷金额之比率,简单地说即利息额与本金之比。
单利法:仅对本金部分计算利息,对本金所产生的利息部分不再计算利息的计算方法。
复利法:在整个借款期限内,每个一段时限计算一次利息,并将此利息转入本金加计利息的计算利息的方法。
外汇:国际间未清偿债权债务关系进行的汇兑活动所使用的手段与工具,或者说适用于国际汇兑活动的支付手段与工具。
官方汇率:在外汇管制较严格的国家中,其外汇管理当局制定并公布的本国货币与其它各种货币之间的外汇牌价。
市场汇率:在外汇管制较松的国家中,自由外汇市场上进行外汇交易的汇率。
外汇风险:一个经济实体或个人,因其在国际经济、贸易、金融等活动中,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或负债因外汇汇率的变动而引起价格上升或下跌所造成的损益。
金融: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
金融市场:货币借贷和金融工具交易的总称。
拆借市场:各金融机构之间短期资金拆借所形成的市场。
欧洲货币市场:国际间专门经营各种境外货币存放、借贷和投资业务的市场总称。
票据承兑市场:汇票到期前,汇票付款人或指定银行确认票据证明事项,在票据上作出承诺付款的文字记载、签章的一种手续。
中央银行:一国金融机构的核心和领导,它集中全国的货币发行,执行国家或政府的货币金融政策,集中经营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支付准备金,对经营性银行等进行资金支持。
商业银行:集中了社会上工商企业绝大部分的活期存款,有些国家的商业银行还集中定期存款和居民储蓄作为自身放款的资金来源,同时起着创造存款货币的作用。
投资银行:对工商企业办理长期投资、长期贷款、报销或代销新发行的有价证券业务的专业银行。
专业银行:专业从事某项金融业务和提供专门金融服务的银行机构。
风险投资:像具有高增长潜力的未上市的创业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并通过提供创业管理服务参与所投资企业的创业过程,以期在所投资企业相对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等形式,实现资本增值收益的资本运作方式。
交易工具:金融市场上据以进行交易的合法凭证,是货币资金或金融资产介意转让的工具。
本票:由债务人开出,承诺在一定时间内以一定金额支付给债权人的债务凭证。
汇票:由债权人对债务人发出的,命令付款人按照指定的日期、金额向债权人或其他受款人无条件支付的凭证。
证券投资:为了获取一定收益而承担一定风险,对有一定期限限定的资本证券的购买行为。
证券行市: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在二级市场上买卖时的实际交易价格。
远期合约:在确定的未来某一日期,按照确定的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某种资产的协议。
期权合约:期权的买方有权在约定的时间,按照约定的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相关资产,也可根据相关需要放弃这一权利。
资产证券化: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的行为。
货币需求:宏观经济运行以及微观经济主体对货币的需求及需求因素的决定及其规律。
名义货币供给:一国的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的要求提供的货币量。
货币供给的外生性:货币供给量不受任何经济因素的制约和中央银行以外的经济部门左右,完全受中央银行控制和操纵,由中央银行根据政府的金融政策和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而供应货币。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货币供给难以由货币当局直接控制,而主要决定于整个金融体系,包括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内的社会经济各部门的共同活动。
货币供给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点上流通中的现金与存款货币的总和。
货币供给的创造:存款货币的创造,同一枚货币能够变成数倍于自己的存款。
国际收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贸易、非贸易和资本往来而引起的国际间资金移动,从而发生的一种国际间资金收支的行为。
国际收支平衡表:按照一定的编制原则和格式,将一国一定时期国际收支的不同项目进行排列组合和对比,以反映和说明该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的表式。
外债:在任何给定的时刻,一国居民所欠非居民的一外国货币或本国货币为核算单位的具有契约型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
外债结构管理:在确定的总规模范围内,通过对国际资本市场的预测、分析,结合国内建设对资金需求的特点,对构成总量的各个债务要素,即利率、期限、币种和融资形式等进行最优组合,以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保证清偿能力,是外债发挥最大效益。
国际银行信贷:一国贷款银行或国际贷款银团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向另一国的借款人或国际机构提供的货币贷款。
项目融资:以特定项目的资产、预期收益或权益作为抵押,贷款人没有完全追索权的新型融资方式,是适应跨国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在大型项目国际招标基础上,有国际银团贷款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国际贷款。
出口信贷:为扩大本国机器设备的出口,加强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由政府对本国商业银行给予利息补贴,并提供出口信贷保险,以鼓励本国商业银行向本国出口商,外国进口商所在国商业银行提供中长期的利率较低的贷款。
买方信贷:出口国或出口信贷机构向进口商或进口国银行提供的中长期贷款。
卖方信贷:出口国或出口信贷机构向出口商提供的中长期贷款。
福费廷:属于商业银行大额中长期融资业务,用于进口商已延期付款的方式进口资本货物的交易。
国际债券:由一国政府、公司、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或国际组织,在国际债券市场上以外国货币面值或境外货币面值所发行的债券。
政府贷款:一国政府利用本国财政资金向另一国政府提供的优惠性贷款,具有双边经济援助性质。
国际储备:一国货币当局为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的稳定以及应付各种紧急支付而持有的、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的资产。
信用风险:交易对手无力或不按期履行合同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市场风险:由于市场价格波动而导致商业银行表内、表外头寸遭受损失的风险。
敞口:就是风险暴露,即银行所持有的各类风险性资产余额。
缺口分析:衡量利率变动对银行当期收益的影响的一种方法。
久期:是以未来收益的现值为权数计算的现金流平均到期时间,用以衡量金融工具的到期时间。
在险价值:在一定的持有期和给定的置信水平下,利率、汇率等市场风险要素发生变化时可能对某项资金头寸、资产组合或机构造成的潜在的最大损失。
操作风险:由于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备或失效,或由于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
商业保险:传统的保险业中,保险基金完全通过保险人收取投保人的保险费而组织起来。
政策性保险:在某些难以通过商业原则组织保险基金的特殊领域,国家往往通过财政补贴组织保险基金。
财产保险:以财务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标的的一种保险。
保险合同:保险关系双方订立的一种协议,即根据当事人双方约定,由投保人向保险人缴纳保险费,保险人在保险事故造成所报利益损失时,承担经济补偿责任,或者在约定的事故出现时履行给付保险金的一种法律行为。
可保利益:被保险人对其所投保的标的所具有的法律上认可的利益关系而产生的经济利益。
证券公司:由证券主管机关批准设立的,在证券市场上经营证券业务的金融机构。
财务公司:由企业集团设立,以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政策性金融机构:由政府创立、参股或保证的,不以盈利为目的,专门为贯彻、配合政府社会经济方针政策,在特定的业务领域内,直接或间接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支持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配合宏观经济调控的金融机构。
复合型中央银行制度:一个国家没有设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银行,而是由一家大银行集中中央银行职能和一般商业银行的经营职能于一身的中央银行体制。
跨国性中央银行制度:由参加某一货币联盟的所有成员国联合组成的中央银行制度。
准中央银行: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只设置类似中央银行机构,或由政府授权某个或几个商业银行行使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体制。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下,为实现其特定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而采取的措施或手段。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运用货币政策手段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实现最终目标的途径和过程的机能。
产业政策:政府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的发展,对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构成进行某种形式干预的政策。
主体行为系统:金融市场主体及其交易行为各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及其组织成的整体。
金融危机:起源于一国或一个地区机制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或金融系统的动荡超出金融监管部门的控制能力,造成造成金融制度混乱的现象。
金融风险管理:金融机构针对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暴露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采取的程序和措施的总和。
通货膨胀:在不兑现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发行过多而引起物价总水平上涨的一种货币金融现象。
通货紧缩:国民经济运行紧缩的货币现象,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有效需求不足,物价持续下降,最终导致经济衰退的货币现象。
实际货币供给:与一般物价指数平减后所得的货币供给,也就是剔除物价上涨因素而表现出来的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额。
外汇市场:经营外币和以外币计价的票据等有价证券买卖的市场。
消费信用:由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
电子货币:由计算机系统储存和处理的存款货币。
中间业务:由商行提供的在资产负债表外获取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如支付结算类、代理类中间业务。
外国债券:指一国的政府、公司、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及国际组织在某一外国的债券市场上,以该外国货币为面值货币所发行的债券。
基础货币:又称货币基数,指商行存入央行的准备金和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之和。
国家信用:以国家政府为主体的借贷行为,包括政府对企业、银行、团体或个人的负债。
一国政府对另一国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的负债,也包括政府对国内企业、居民或外国银行的贷款。
在现代社会中,包括内债和外债。
商业信用:在商品交易过程中提供的信用。
消费信用:由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
银行信用:是以银行为中介的、用货币形式提供给企业或个人的信用。
外汇管制:一国政府对黄金和外汇的买卖,资本的输出入和国际结算所实行的一定的限制性措施,属于法律的措施和行政性措施。
零售贷款:对个人发放的贷款,包括个人消费信贷、个人证券贷款等。
一般是抵押贷款方式。
最终贷款人:央行对资金周转困难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通常是对商业银行持有的票据进行再贴现或再抵押。
货币供应量:一国在一定时点上流通中的现金预存款货币的总和,它包括企业、个人、政府及各金融机构等的货币总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