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静脉麻醉

静脉麻醉

静脉全身麻醉
静脉全身麻醉简称静脉全麻,是指将一种药物或者几种药物静脉注入,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

优点:
起效迅速,患者舒适,易于接受,操作简单方便。

缺点:
注射部位疼痛,容易过量,不可精确控制。

分类:1:单次注入法:将一定的药量一次性静脉注入,以迅速达到适宜的麻醉深度,多用于麻醉诱导或者短小手术.缺点是容易药物过量,产生呼吸循环抑制。

2:多次注入法:先静脉注入较大剂量的麻醉药,达到适宜的麻醉深度后,根据患者的反应及手术需要分次追加麻醉药,以维持一定麻醉深度,此方法患者麻醉药浓度会呈锯齿样波动,麻醉深度也会呈锯齿样波动。

3:连续注入法:患者麻醉诱导后,采用不同的速度滴入或者泵入静脉麻醉药的方法来维持麻醉深度,此方法可以有效避免分次给药后血药浓度的波动,不仅减少麻醉药的周期性波动,也可以减少麻醉药用量。

4:靶控注入法:是指在静脉输注麻醉药时,以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原理为基础,通过调节目标或靶位的药浓度来维持麻醉深度,以满足临床麻醉的方法。

常用药:丙泊酚氯氨酮依托咪酯咪达唑仑芬太尼等
1:丙泊酚
特点:麻醉可控性强,起效快,诱导平稳,持续时间短,苏醒完全,无噩梦瞻望等精神症状,保护脏器功能,降低颅内压,降低脑耗氧量,有一定呼吸抑制作用,与注药速度有关,注射部位疼痛,可以预先给予麻醉性镇痛药或者小剂量局部麻醉药预防。

用法:诱导量是2毫克/KG,对于体质强壮患者可以增加1/3药量。

追加量可根据病人的生命体征或者病人的反应追加诱导量的1/2或者1/3.
适应证:麻醉诱导全凭静脉麻醉区域阻滞麻醉的镇静和强化门诊小手术和内镜检查ICU患者的镇静。

禁忌证:丙泊酚过敏严重的循环功能不良3岁以下的小儿高血脂患者妊娠或者哺乳期的患者精神疾病患者癫痫等
不良反应:注射部位疼痛过敏反应呼吸循环的抑制肌肉颤抖等
2:氯氨酮优点
氯胺酮是唯一一种产生镇痛作用的麻醉药,对呼吸抑制作用轻,还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有效缓解支气管哮喘状态,故可用于支气管哮喘患者。

有循环兴奋作用,一般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增高,外周血管阻力增加,有利于循环的维持。

但是对于心脏代偿功能不全或者交感活性减低的患者,表现为心血管系统的抑制。

缺点:没有肌松作用,表现为肌张力增加,对于肌松要求高的手术应复合肌松药。

增加脑组织血流量,增加脑代谢,升高颅内压,故不适用于颅脑手术。

增加呼吸道分泌物,升高眼内压,不适用于内眼手术。

麻醉苏醒期间精神副反应发生率高,出现噩梦,幻觉,错觉,心境改变和瞻妄等。

用法:肌肉注射4~6毫克/KG,2岁以内的婴儿可加大剂量10毫克/KG。

给药后2~5分钟起效,维持20~30分钟。

术中可根据情况追加首次剂量的1/2或者1/3.
静脉分次注药首次剂量为1~2毫克KG,维持10~15分钟.追加剂量为首次量的1/2.为了减少其精神副反应,常复合具有中枢性镇静作用的静脉麻醉药,如安定,咪达唑仑。

适应证:各种短小手术如清创缝合,烧伤换药,脓肿切开引流。

小儿,休克或低血压早期麻醉诱导。

支气管哮喘患者的麻醉。

区域麻醉的强化。

禁忌证:严重的高血压患者尤其是有脑血管意外患者。

颅内压增高患者。

眼内压增高患者如青光眼,手术需要眼球固定不动患者。

甲亢,心功能不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病心绞痛患者。

胸或者腹主动脉瘤患者。

癫痫及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患者。

不良反应:循环系统变化注主要以心率加快血压增高,但是危重患者或者椎管内麻醉的辅助用药时,可能会以抑制为主,表现为血压剧降甚至心条骤停。

颅内压增高。

呼吸抑制,常发生在注射速度过快或者剂量过大时。

精神神经症状,表现为麻醉苏醒期间瞻望,躁狂,噩梦,幻觉和精神错乱,严重表现为抽搐和惊厥。

其发生几率成人多于儿童,女性多于男性,短时间手术多于长时间手术,单纯应用氯胺酮麻醉患者多于复合麻醉患者,应用安定或者咪达唑仑药物有一定防治效果。

复视或者暂时失明,一般持续30~60分钟,可自行恢复。

呼吸道梗阻及喉痉挛,氯胺酮可引起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可术前应用阿托品预防。

急性胃扩张,恶心呕吐,主要由于上呼吸道分泌物和胃液增加,而吞咽反射不消失,吞进大量气体和液体所致。

故饱胃病人忌用。

3:咪达唑仑
特点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惊厥,肌松和顺行性遗忘作用。

本身无镇痛作用,但是能够增强其它麻醉药的镇痛作用。

刺激小,效能强,是安定的2倍。

对循环呼吸抑制轻微。

不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无组胺释放作用。

用法:麻醉诱导.诱导剂量为0.05~0.4毫克/KG,老年患者,危重患者,肾功能不全患者和低蛋白血症患者应该减少用量。

常与丙泊酚.肌松药和麻醉性镇痛药联合用于麻醉诱导,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具有麻醉诱导平稳.术后苏醒块.消除术中苏醒等优点。

麻醉维持.能够加强麻醉性镇痛药和肌松药的作用,以减少这些药的用量,常用于静脉麻醉和吸入全麻的辅助用药。

注药用于较长时间的手术。

间断给药时追加诱导量的1/3~1/4.
适应证: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区域麻醉的镇静门诊手术的麻醉
禁忌证:对咪达唑仑过敏者闭角型青光眼严重的疼痛没有控制者
不良反应:呼吸抑制,与用药的剂量和病人的呼吸功能有关。

循环抑制,见于低血容量时和剂量过大时。

4:芬太尼舒芬太尼阿芬太尼瑞芬太尼
优点芬太尼是强效麻醉性镇痛药,其镇痛强度是吗啡的75~125倍。

对循环影响轻微,不抑制心肌,能够降低心肌耗氧量。

可控性强,起效快,时效短,术后自主呼吸迅速恢复,不引起组胺释放。

缺点大剂量多次使用时容易产生蓄积作用,容易出现延迟性呼吸抑制,静脉注射过快,容易出现胸.腹壁僵直,影响通气。

用法主要用于心脏.大血管手术,对循环影响小。

一般用10~20微克/KG,进行麻醉诱导。

术中可续加维持,总量可达到50~100微克/KG,主要用于心脏手术。

一般手术全麻诱导用量为4~8微克/KG,同时联合静脉麻醉药和肌松药进行气管插管。

术中维持可每小时追加0.1~0.2毫克.
适应证:麻醉诱导吸入麻醉或静脉麻醉的辅助神经安定镇痛麻醉大剂量芬太尼用于心脏手术和长时间的开胸或大血管手术。

不良反应:循环系统影响,心率减慢,血压降低。

可以用阿托品和麻黄碱纠正。

肌肉僵直,芬太尼可引起胸壁.腹壁肌肉僵直,而引起肺动脉高压.中心静脉压和颅内压增高,严重影响通气功能,需要肌松药解除。

在给予芬太尼前应给予非去极化型肌松药,或者注射芬太尼时速度缓慢可预防肌肉僵直。

舒芬太尼镇痛效能在阿片类药物中最强,是芬太尼的5~10倍。

起效时间短,其药物作用时间和苏醒时间均短于芬太尼,反复应用后很少蓄积。

用法:麻醉诱导1~2微克/KG,追加量是诱导量的1/2. 大剂量10~30微克/KG可用于
较复杂的大手术,术中以0.8~1.0微克/KG/小时连续输注或者追加2微克/KG用于麻醉维持。

适应证:在临床麻醉中是复合麻醉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全麻的诱导很维持。

由于舒芬太尼的镇痛作用最强,心血管状态更稳定,更适用于心血管手术的麻醉。

不良反应:具一般有阿片类药物类似的不良反应。

如肌肉僵直,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大剂量可引起血压心率的下降。

阿芬太尼其镇痛效能和作用时间是芬太尼的1/4和1/3,起效快,超短效,蓄积作用微弱。

大剂量阿芬太尼麻醉术后呼吸恢复迅速,无呼吸遗忘河延迟性呼吸抑制,且不延长拔管和机械通气时间。

瑞芬太尼优点可控性强,是真正的短效阿片类药,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恢复迅速。

可根据药效情况精确控制药量,作用可以预测,麻醉平稳,并易于逆转。

副作用较其它阿片类药物轻微。

其代谢是通过血液和组织中的非特异性酯酶迅速水解为无药理活性的代谢产物,不依赖肝肾功能,不受年龄.性别和体重的影响。

重复使用无蓄积作用。

收缩脑血管,降低脑血流,降低颅内压。

缺点作用时间短,停药后镇痛作用马上消失。

具有其他阿片类药物共同的不良反应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和肌肉僵直等。

但发生率较低。

瑞芬太尼制剂中含有甘氨酸,甘氨酸对脊髓有一定毒性,故不能用于椎管内注射。

用法诱导剂量为1~2微克/KG,在应用静脉麻醉药和肌松药后注射。

由于其独特的药理代谢动力学特点,瑞芬太尼更适合静脉输注。

麻醉的维持与丙泊酚和异氟醚合用,维持量为0.05~0.2微克/KG/分钟。

术中应急反应强时.可追加0.5微克/KG或者增加输注速度的50%,都可以有效抑制突然出现的应急反应。

由于其作用时间短,术后苏醒迅速的特点,特别适用于门诊手术。

在非气管插管门诊手术患者,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合用或者瑞芬太尼和咪达唑仑合用,均能够达到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

适应证常规全麻的诱导和维持,神经外科手术的麻醉,瑞芬太尼能够降低颅内压,手术后能够迅速苏醒。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手术的麻醉。

不良反应具有阿片类药物共同的不良反应如呼吸抑制,停药后3~5分钟呼吸恢复,其它恶心.呕吐.肌肉僵直等,发生率较低。

瑞芬太尼的作用消失块,术后疼痛出现早,严重的疼痛可引起心血管意外,可采用持续给予亚麻醉剂量的瑞芬太尼或者术后立即注射长效阿片类药物进行术后镇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