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杨家岭革命旧址解说词

杨家岭革命旧址解说词

杨家岭旧址解说词(1938.11—1947.3)概况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参观杨家岭革命旧址,杨家岭位于延安城西北方向约2.5千米处。

原名五家坡,只住杨姓、武姓、郑姓等五户人家。

相传明朝时,杨姓人家出了位朝中御史,其子杨兆才德过人,官至兵部尚书,深得皇帝器重。

先后,在山前仿南京明孝陵建造了10亩地大的陵园,遂将村名改为杨家陵。

党中央迁来后,改为杨家岭。

上山路上:党中央于1937年1月13日进驻延安城,在城内居住近两年时间,1938年11月20日日本飞机大规模轰炸延安城后,中共中央各机关连夜由城内迁住这里。

杨家岭位于延安城西北五华里处,四处环山,相对比较安全。

当时先后在这里的机关部门有中央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农村工作部、职工运动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会、财经委员会等。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领导同志都先后在这里居住过,一时间近千名干部云集,十几个单位进驻,杨家岭迎来了它前所未有的繁荣与辉煌。

杨家岭在党中央毛泽东居住期间,见证了一系列重大活动。

当抗日战争处在最艰苦的岁月,毛泽东在这里从事了巨大的理论研究工作,广泛接见中外人事,充分阐述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中共中央先后在这里召开了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及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

开展了全党的整风运动;实行了精兵简政;发动了大生产运动;挫败了国民党顽固派的三次反共高潮,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947年胡宗南侵占延安时,这里的许多建筑物被破坏。

全国解放后,按原样陆续修复,并在旧址的四周栽植了许多常青树木。

现在这里开放参观的有:中央大礼堂、中央办公厅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同志的旧居,有毛泽东和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的地方,有毛泽东种过的地。

礼堂前:我们面前的中央大礼堂就是专门为召开七大而建,筹建于1940年建成于1942年,礼堂是由原自然科学院的杨作才所设计,上面“中央大礼堂”五个大字是由当时任社会部部长的康生所提写的,是我党首次在自己修建的礼堂内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大家里边请。

我们现在所在的是礼堂的主厅,可容纳前人左右,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物,外表吸收了西式建筑风格,内部,又似窑洞的拱形结构。

这样就避免了阻挡视线的两排柱子,是当年延安唯一没有木梁和木柱的大型建筑物。

现在礼堂内部是按照“七大”会场原貌陈列的。

主席台中央悬挂着毛泽东和朱德的侧面画像;主席台前的几张桌子和椅子,是中央书记处五位书记的座位:主席台上方的横幅标语是“七大”的政治口号——“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两侧的标语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墙上的V字形木架,是英文victory即胜利的第一个字母,上面插着24面党旗,礼堂背部“同心同德”四个大字是毛泽东亲笔为“七大”提写的中心主题词。

上述的这些陈列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已经召开了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走过了24年的历程,这24年是胜利的24年。

此次大会要贯彻延安整风的精神,通过“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达到“同心同德”,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

整风运动之花,结出七大胜利之果,从1928年党的六大到945年党的七大,整整相隔17年。

期间曾多次提出筹备召开七大,由于战争等原因,终不能如期举行。

经过延安整风,清算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使全党实现了在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统一。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代表着全国121万党员的547名正式代表和208名候补代表济济一堂,出席了这次大会。

4月23日下午5时,七大开幕式在这里隆重举行。

开幕式由大会秘书长任弼时主持,毛泽东致《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开幕词,明确的指出两种命运的斗争和全党的任务。

朱德、刘少奇、周恩来、林伯渠等也相继发表了演说。

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彭真向大会作了《关于代表资格的审查报告》。

开幕式在庄严的《国际歌》声中结束。

24日,毛泽东代表中央向大会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25日,朱德做了《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

随后,大会进行了讨论和发言,先后在会上发言的有26位同志。

5月14日、15日两天,刘少奇向大会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新党章确立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统一的思想——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周恩来在大会开幕典礼上发表演说,并在4月30日作《论统一战线》的长篇发言。

6月10日,在预选的基础上,正式选举产生由44名中委和33名候补中委组成的中央委员会。

6月11日大会最后一项议程,是选出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新的一届中央委员会。

这次会议主题通过了三件大事,第一件是修改了党章;第二件是制订了党的政治路线;第三件是选出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新的中央委员会,使我们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礼堂里还举行过其他一些大型活动。

1943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在这里招待了出席陕甘宁边区劳模大会的全体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

毛泽东在会上发表了《组织起来》的讲话,指出:“这是人民群众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由穷苦变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抗战胜利的必由之路。

”礼堂背部的画像就是《组织起来》讲话的一幅画像。

1944年11月,毛泽东在这里接见了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的全体干部,他号召大家要学会两种本领。

他说,松树冬夏常青,不怕刮风下雪,严寒之中也能巍然屹立,松树有原则性。

柳树插到哪里都能活,一到春天,枝长叶茂,随风飘扬,十分可爱,柳树有灵活性,共产党员应该有松树的原则性和柳树的灵活性,二者缺一不可。

1946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在这里为朱德总司令举行了60寿辰的祝寿活动,延安各界人士纷纷前来祝寿,大厅四壁挂满了贺幛,毛泽东的贺词是“人民的光荣”,中共中央送了“万年长青”的寿幛,周恩来和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也致了贺词,热亲赞颂朱总司令为革命建立的卓著功勋。

赞扬了他的崇高品德和坚强的革命精神。

朱总司令在答谢词中说:“中国人一般活到60岁就算够本了,以后就是我赚下的了。

我相信可以亲眼看到中国革命的成功。

”中国历史的进程确实被这位伟人所言中,仅过了三年多的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就诞生在东方大地上。

在这里,当年延安的一些文艺团体还经常举行演出活动,如:大家熟悉的歌剧《白毛女》的首场演出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这座古朴而庄严的建筑经历了近半个世纪,饱赏了战火硝烟。

而今,它依然风姿如初,闪耀着延安精神的光辉。

礼堂出来:礼堂是我党自行设计修建的,石块都是采用侧面山上的,例如:我们大家眼前东厅门外的这根石柱,就是利用采下的一个整石块,按希腊建筑艺术设计制作而成的,上细下粗,像少女的手臂,称为希腊多列斯柱式。

1947年胡宗南侵占延安时,礼堂顶部遭到破坏,全国解放后按原样陆续修复,59年正式对外开放。

照片眼前这张照片是七大代表进会场时的照片,也是礼堂仅有的一幅外景照片。

过马路:杨家岭是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当时中组部,中宣部,统战部,秘书处等机关单位都在这办公,向对面山上就是中组部和中宣部旧址。

进院:眼前的大型建筑是中共中央办公厅楼,也是由杨作才设计的,建成于1941年。

三楼是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的会议室。

中央政治局经常在这里召开重要会议,制定和通过了许多重要文件。

著名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是在这里经过多次会议讨论后通过的。

二楼是办公室兼政治研究室。

任弼时,李富春,杨尚昆,王首道等同志都在这里办公。

现在开放供大家参观的是一楼的西厅,是中央机关的餐厅,有时也做会议室用。

东厅是根据总参谋长王若飞的要求设计的作战研究室,为了保密,他的窗户很小,并且没有向外开的门。

后来改为中央图书馆。

1942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

出席会议的文艺工作者90多人,座谈会共召开了三次。

第一次是5月2日下午,开会前毛泽东同志站在会场的门口和参会人员一一握手问好。

会议由中宣部代部长凯丰主持。

这次会上毛泽东作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引言部分。

第二次会在5月16日,毛泽东、朱德等到会听取了大家的发言。

座谈会开的非常热烈。

当时边区民众剧团的负责人柯中平在发言中说:“有人瞧不起‘放小牛’可老百姓都很欢迎。

我们每次演出后,群众送来许多鸡蛋慰劳我们。

我们一边吃着鸡蛋,一边向新的演出地点走去,鸡蛋皮就扔了一路。

如果有人想知道我们走到什么地方去了,那不用问,只要顺着鸡蛋皮就找到了。

”毛泽东听到这里爽朗的笑了,并说,你们吃了群众慰劳的鸡蛋,就要更好的为群众服务,要为群众演出更多、更好的节目,不敢骄傲自满。

不然的话,下次群众就不给你们鸡蛋吃了。

第三次会议是5月23日下午。

当时毛泽东正准备做结论,他在讲话前问大家是不是有话要讲,这时有人站起来要发言,于是又进行了一个下午的讨论。

发言结束后,毛泽东和参加会议的人一起在院子里照了相。

也就是现在门口展出的那张照片。

照完相后,毛泽东就开始做结论,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结论部分。

当毛泽东讲完第一个问题时,天已经快黑了,他就留大家在杨家岭吃了饭。

晚上因听讲话的人增加了许多,就将会场移到了室外的场地上,临时用三根木棍支起一个架子,吊上一盏汽灯。

毛泽东讲话结束后,已经是深夜了。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的阐明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向和文艺工作者和与工农兵相结合的根本道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进一步推动了延安文艺界和全党整风运动的深入开展。

今天《讲话》仍然是文艺工作者应遵循的方向和道路。

延安文艺界通过整风学习,批判了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倾向,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实际进行锻炼和改造,创造了许多好作品,如歌剧《白毛女》,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新编历史剧《逼上梁山》,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等等。

首先为大家介绍墙上的第一幅照片就是当时鲁艺教员王大化和学员李波在延安街头演出|《兄妹开荒》时的剧照,首场演出时在没有任何扩音设备的情况下观众达到了两万多人,从照片就可以看出。

在当时上演《兄妹开荒》剧时主要针对的观众是陕北人民,所以在演出过程中都用陕北话。

剧中扮演哥哥的王小二有这样一段道白我用陕北话给大家说一段,“俺小子,本姓王家住在延安南区第二乡,兄妹二人都长大,父亲母亲也健康,自从33年革命后,俺们的日子是一年更比一年强,吃的穿的都不愁,一家四口喜洋洋,那个喜洋洋。

”这时群众性的新秧歌运动也广泛地开展起来,这三幅照片就是当时的工农兵秧歌队活跃在延安的街头的情景。

1944年1月,毛泽东看到了中央党校演出的平剧《逼上梁山》后,称誉它是“旧剧革命划时期的开端”并在演出后给它的两位导演杨绍宣、齐燕铭写了一份鼓励信,在信的结尾写到“希望你们多编多演,蔚成风气,推向全国去。

”《东方红》这首歌,就是文艺座谈会后,陕北农民歌手李有源根据陕北民歌《白马调》的曲调编唱的,表达了陕北农民对共产党和人民领袖的热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