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认知的发展(教学课件)
后习俗图式认法律、 角色、编码、契约和 关系可以以各种方式 来建立,人们不只是 纯粹接受它们,而必 须评价它们,习俗不 是普遍的,是可以改 变的,并通过一致意 见可以重新调整
四、吉利根:女性道德关怀取向
• 背景:吉利根认为以 往的西方道德发展的 理论模式以对男性的 抽样建构理论为基础, 忽视了女性的道德发 展,这是不准确的。
第一节 道德认知的发展理论 第二节 中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 第三节 促进道德认知发展的方法
第一节 道德认知的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
1
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认知 2 发展阶段理论
3 莱斯特道德图式观
5
4
吉利根女性道德关怀取向
特里尔道德场域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个体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 为遵从规则和具有社会公正感两个方面,随 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社会关系的变化,他律 的道德规则逐渐发展为自律的规则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 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 是一种社会契约.大家可以相互 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利用法律 可以维持公正。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 根据自已的人生观、价值观去 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 约束。行为完全自律。
三、莱斯特的道德图式论
道德图式是个体在社会学习中,对知识、经 验、习惯等进行加工而建构起来的道德知识 结构,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外在环境的输入 信息所进行的道德判断,道德评价与道德选 择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一)儿童道德认知发展
阶段
年龄
自我中心阶段 2~5岁
特点 儿童从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但规 则对他们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
权威阶段 可逆性阶段 公正阶段
6-8岁 8-10岁 11、12岁
绝对尊重与顺从外在权威,规则是固定 的,不可变更的
规则 不是不可改变的,而是同伴间共同 的约定。如果同伴同意,就可以改变
1. 人类社会存在公正伦理道德 取向与关怀伦理道德取向;
2. 男性更注重诸如公平和尊重 他人的权利之类的抽象而理 智的原则,女性更倾向于关 心和同情
五、特里尔:道德场论
• 个体优先接触到大量而 又直接的事件和刺激, 这些事件和刺激以其不 同的性质影响了个体, 因此个体与外界的相互 作用就体现为主体主动 建构不同领域的知识或 事件的概念上。
道德图式的类型
个人利益图式:个体 已经开始从自身利益 出来考虑他人的需要 ,但是这个互惠关系 只存在于个体与熟人 之间,相当于科氏的 第二、三阶段
保持规范图式:不仅 考虑自身利益得失, 而且开始考虑如何与 陌生人合作 ,并开始 意识到社会规范的重 要性和认识到需要运 用社会来调查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相当于 第四阶段
道德知识的掌握更加 概括,抽象,在内容 上更加深刻
道德判断水平与道德评 价能力之间具有不平衡
性,一般在第五阶段
一、讲授法
(一)概念:教 师通过向学生传 达道德规范的方 法,主要用于道 德科目的教学形 式中
(二)优点:
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向 学生呈现,介绍大量和 系统的信息,即经济又 可靠
(三)讲授法的注意点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 段):认为凡是社会大众认 可的,就是对的,反之是错 的。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服从权威.遵守公共秩序,接 受)后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即以普遍 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 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 类正义、良心、尊严等 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 它包括:一般是14,15 岁以后
1. 个体对不同领域的规则和事 件存在着不同的推理过程, 分为道德领域,习俗领域和 个人领域。
2. 个体对于道德领域的判断更 看重事件本身的性质,而排 除权威的控制
讨论思考
1. 回忆对你品德成长影响最大的一件事?当时你 多大?当时发生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结果 怎么样?
第二节 道德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
(二)优点:
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语 言交流,情真意切,容易 打动、感染学生,而且可 以根据需要,随时进行内 容和方式的调整
(三)谈话法的注意点
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公正的奖罚不 能千篇一律
(二)他律向自律 转变的原因
儿童认识的成熟逐步削 弱了自我中心主义倾向
儿童在同伴交往中建 立了真正的社会交往 和社会合作关系,使 他们意识到双方的平 等地位
(三)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 注意培养同伴之间的合作,注 意成人与儿童关系不应是权威 和服从的关系;
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决
定的.认为只要受到惩罚,不管 其理由是什么.那一定是错的。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判定某一行为的好坏,主要看 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具 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 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二)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 :它是着眼于 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从 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 德问题。 一般是9,10岁 ~14,15岁
• 在儿童犯错误时,要使他了解 为什么这样做不好,以发展儿 童的道德认识。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采用两难故事法,认为个体的道 德判断能力是随年龄发展而发展的,个体的 道德发展过程分为三水平六阶段
(一)前习俗水平
前习俗水平:是根据行 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 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 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 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 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在0~9,10岁
注意内容组织
要对讲授的内容具 有科学性、系统性 和逻辑性;知识性、 思想性和趣味性的 统一
注意启发学生
适时提出问题,引 导学生思考,并使教 师解释、分析和推论 成为学生接受、分析 和推演的同步过程
注意语言艺术 语言要力求清晰、 准确、简练、形 象生动和条理清 晰,注意肢体语 言。
二、谈话法
(一)概念:以 师生口头交谈的 方式进行价值引 导的教育方法
初中生道德认知发
1
展特点
高中生道德认
2
知发展特点
一、初中生道德认知发展
道德概念的理解
道德评价能力 道德判断的发展
• 初步揭示实质 能做出概括、间 接的,但反映的 深刻性、灵活性 与全面性不够
• 具有抽象概 括能力:肯定 评价的发展水 平高于否定评 价的水平
• 主要处于习 俗水平
二、高中生道德认知发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