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考00152组织行为学第2章附历年真题练习

自考00152组织行为学第2章附历年真题练习


D.态度
真题练习
• 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直接原因是( B )
A.需要
B.动机
C.情绪
D.态度
真题对比
• 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直接原因是(

A.需要 B.动机 C.情绪 D.态度--2019.10
• 引发行为最直接的原因是( )
A.动机 B.需要 C.目标 D.情感--2017.04
• 行为的直接动因是( )
B.整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E.特殊性
真题练习
• 知觉的特征(ABCD)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E.特殊性
×
--2019.04月27
真题练习
• 人们在认识特定对象时所具有的心理上的 准备状态称为( ) 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心理定势 D.刻板效应
真题练习
• 人们在认识特定对象时所具有的心理上的 准备状态称为(C ) 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心理定势 D.刻板效应 --2016.10月
1.是研究各个成员对组织认同程度的核心衡量指标; 2.是了解组织成员的态度及动机的基础; 3.会使个体对那些不被其所在群体或组织接受的信仰、态度、行为进行 合理化,以解决内心的冲突,进而提高个体的道德感和自我效能感,以 便在组织中保持和维护自己的尊严。 4.会影响企业领导人的决策行为。
第二节 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真题练习
• 态度在工作中的功能有( ABDE) A.调整功能 B.自我保护功能 C.定向功能 D.价值表现功能 E.知识功能 --2018.10月
真题练习
• 工作满意度实际上是人们的一种(

A.动机水平
B.情绪状态
C.态度
D.价值观
真题练习
• 工作满意度实际上是人们的一种( B )
A.动机水平
第三节 知觉与行为
四、知觉偏差
(一)首因效应(成见)。首因效应(成见)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方 法。要正确地观察事物,就必须注意使自己不停留在第一个印象上,但 同时又不忽视第一印象。 (二)近因效应 (三)晕轮效应。这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它以事物的某一个特 性为依据,而忽视事物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 错觉。 (四)投射效应。投射就是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将自身想法用于推测 别人的态度。 (五)心理定势:是指人们在认识特定对象时心理上的准备状态。 (六)对比效应:指在两个或以上的对象进行知觉时,人们不自觉地进 行比较,而不考虑客观的标准。 (七)刻板效应:指对某一类事物或人产生的一种较为固定的、具有概 括性的、笼统的印象。
第三节 知觉与行为
一、知觉和社会知觉的内涵与特征
(二)社会知觉的内涵与特征 1.内涵:在知觉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心理过程,是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事物 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名词解释2017.10 2.社会知觉的特征: 独特性:社会知觉的对象一般是有意识的人、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 系。 双向作用性:社会知觉的主体和客体可以理解个体行为对双方利害关系 的影响,所以知觉者和被知觉者都能有意识地操控和利用对方。 信息加工过程的特殊性:社会知觉的认知过程需要对知觉对象的各种信 息进行分析和分类。
二、态度--论述: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2019.04月41题
(一)态度的概念:是指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趋向。是 一种带有评价性与感情倾向性的主观感受与意识状态。 态度由三种成分构成,合称态度的ABC模型: 其一,知觉成分,指主体对客体的理解和价值评价。 其二,情感成分,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 其三,行为意向成分,指主体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准备状态。态度并 非行为,而行为以态度为内在的心理动力。态度的这三种因素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体。
1.同一动机可以引起种种不同的行为。 2.同一行为,可以出自不同动机。 3.一种行为可能由多种动机引发。 4.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合理甚至错误的行为。 5.错误的动机有时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盖。
真题练习
• 要使动机强度保持在一定恒定且较高的水
平上,有效的方法是(

A.保持目标导向行为
B.保持目标行为
第一节 需要ya、o动机与行为
一、需要、动机及行为规律
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动机又是由需要支配的。要使动机强度保持 在一定恒定且较高的水平上,有效的方法是使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 循环交替。
刺激(原因)
个体 (需要、紧张、不舒服)
反应(行为)
图2-1 行为发生的基本模式
刺激
需 内心紧张 动



• 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三种成分构成,即:知觉、行为意向和( )
A.价值观 B.情感 C.行为 D.环境--2018年04月
• 态度的心理结构有( )
A.知觉成分
B.情感成分 C.意志成分
D.行为意向成分 E.行为成分 --2017年04月
真题练习
• 态度在工作中的功能有( ) A.调整功能 B.自我保护功能 C.定向功能 D.价值表现功能 E.知识功能
真题练习
• 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发生原因的判断由三 个要素决定,即:特殊性、共同性和(D) A.系统性 B.社会性 C.认知性 D.一贯性
真题对比
• 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发生原因的判断由三个要素决定,即 :特殊性、共同性和(D)
A.系统性 B.社会性 C.认知性 D.一贯性--2018.10 • 凯利认为,判断人的行为发生的原因由三个要素决定,即:
第一篇 个体心理与行为
本篇的主要内容包括: • 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 •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需要、动机与行为 二、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三、知觉与行为 四、个性与行为
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
一、需要、动机及行为规律 二、需要与动机 三、动机与行为
组织行为学
教材:《组 织 行 为 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组织行为学目录
绪论 第一篇 个体心理与行为 •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 • 个体心理与行为 第二篇 群体行为与管理 • 群体行为基础 • 沟通 • 团队 • 冲突与冲突管理
第三篇 组织行为 • 组织结构与组织变革 • 组织文化 • 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 第四篇 领导行为 • 领导及领导理论的发展 • 激励
真题练习
• 知觉偏差有( ) A.近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蝴蝶效应 D.门槛效应 E.刻板效应
真题练习
• 知觉偏差有(ABE) A.近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蝴蝶效应 D.门槛效应 E.刻板效应 --2018.04月
真题练习
• 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发生原因的判断由三 个要素决定,即:特殊性、共同性和( ) A.系统性 B.社会性 C.认知性 D.一贯性
真题练习
• 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三种成分构成,即:知
觉、情感和(

A.意志
B.能力
C.行为意向 D.行为
真题练习
• 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三种成分构成,即:知 觉、情感和( C )
A.意志
B.能力
C.行为意向 D.行为
真题对比
• 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三种成分构成,即:知觉、情感和( )
A.意志 B.能力 C.行为意向 D.行为 --2018年10月
第二节 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一、价值观
(三)价值观的形成 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 决定性的影响。价值观既有时代属性和社会属性。
第二节 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一、价值观
(四)价值观的作用----论述:价值观对组织的作用2018.04月 简答:2017.10
第三节 知觉与行为
五、归因理论与倾向
(一)归因的内涵:指人们利用相关信息资源,对自己或他人的举止进 行分析、判断并推论其原理的过程。 (二)归因理论 1.海德的恒常原则归因理论: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1958年, 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中提出。外部归因;内部归因。 2.凯利的三要素理论:特殊性;共同性;一贯性。 3.罗特的控制源理论 内控者:认为自己有能力控制事件的发生。 外控者:认为事件的发生与自己无关,是外部因素造成的。 控制源的影响。
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所在,动机则是推动人类进行活动 活动的直接原因。 需要转化为动机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 一、需要对象的确定 二、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当需要的强度在某种水平上时,才可能变成 动机并引发行为。
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
三、动机与行为
(一)动机的三种机能:始发机能;选择机能;强化机能。 (二)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第三节 知觉与行为
五、归因理论与倾向
(二)归因理论 4.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P72) 从成功与失败这两个角度对归因问题进行研究。 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与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 原因,他将这四种主要的原因划分为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三大维度。
真题练习
• 知觉的特征( )
A.选择性
A.动机 B.需要 C.目标 D.态度--2016.10
第二节 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一、价值观
(一)含义: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的意义、重 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一个人的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二)属性: 内容属性指某种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是否重要; 强度属性界定的是某种行为模式或存在存在状态的重要程度。
第二节 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三、工作满意度
(一)概述:是指人们体验到一种愉悦或积极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 态是人们通过对自己的工作或工作经验进行评价而产生的。--名词解释 2017.04月 (二)主要影响因素--简答:2017.04月 1.挑战性的工作; 2.公平的报酬; 3.支持性的工作环境; 4.和睦融洽的同事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