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年磨剑为一搏,六月试锋现真我!高考日记六篇供您参考!.doc

十年磨剑为一搏,六月试锋现真我!高考日记六篇供您参考!.doc

十年磨剑为一搏,六月试锋现真我!高考日记六篇供您参考!篇一6月5日星期二晴直面它,才不失体面北京五中考生许曈醒来的时候问自己,还有几天?每天伸出的手指数渐渐地减少了,今天变成了二。

尽管感官已经探向四面八方,似乎能够捕捉到每一句风说的话、探测到每一处叶子的摇摆,敏感成了自己不认识的样子;但想到马上将要到来的考试,还是有一种恍惚的不真实感。

最近几天,每天被填充得再充实也是空虚。

总觉得许多时间已经白白过去,是我挽救不及、也弥补不上的;剩下几天紧锣密鼓的缝缝补补也未必起到什么作用,于是就产生了“一切都是徒劳”的负能量,原来的一切都搁置不顾,陷入到一种彷徨的无措里。

这些都无所谓,最让人别扭的,是无论自己多么手足无措了,时间还是从从容容地迈着它自己的步子,既不同情,也无怜悯,攀过我的眉尾发梢,溶解在空气里。

我突然想起原来的课堂,老师在讲台上唾沫横飞,密密麻麻的字把黑板都几乎涂成白的,而我们在底下昏昏欲睡,一个个耐不住暑热和疲倦地在自己的座位上蠕动。

我支着头,对着手表数秒,给表针加油,希望下课铃赶紧打响……对照着现在的光景一看,这还真是报应。

恐惧是会传播的,在这个紧要的关头断绝和别人的一切联系未尝不是一种安慰自己的手法;但是,简简单单和朋友聊了几句,心头其实总会有一种舒了一口气的畅快。

我和屏幕那头的他们,可能内心都在忐忑不安,但都留出了最乐观和豁达的样子给彼此。

我和他们的相处不需要祝福,也不需要安慰。

同龄人之间的感情和体恤,是即使明白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每个人都只有能力为了自己而奋斗,也不会有什么自私感。

可能这种感情还很稚嫩,但没办法,我们还依旧是少年。

聊天的最后,我们以壮士断腕、英雄自戕的壮烈告别。

谁都明白,恐惧是面对未知时谁都会有的反应。

而我们这群小孩能做的也就是直面它,才不失体面。

能躲吗?能逃吗?能止步不前吗?事已至此,日子在鞭策着我们继续走下去。

篇二6月5日星期二晴高考,甭紧张考生家长李庚热风呼呼地刮进来,家里的温度计显示32度,但愿考试那两天会好些。

女儿倒也没喊着开空调,冲个澡接着看书,心静自然凉吧。

越到临近考试,家长群里反而没了声音,想必这个时候,每家都开启了非常模式。

毕竟这是每个家庭的期望。

女儿最后一天从学校回来,兴高采烈地掏出一件白色校服,上面用各色的彩笔写满了同学和老师签名。

她一个一个地指给我看,给我介绍年级里那些优秀的同学们:赛儿在校服后背上大大地写了四个字“精忠报国”,签名是“岳母”;这个漂亮丫头,高冷得男孩子不敢接近,但跟女儿要好,顽皮真挚。

这才是00后的样子。

我们和女儿吃睡如常。

她午饭自己叫了外卖。

晚上她妈妈特地包了饺子,这是一家人的最爱,吃得津津有味。

晚饭一直是一家人的开心时刻,今天也不例外:跟女儿聊聊学校和单位的趣闻,聊聊她将来的生活、工作、家庭,女儿也乐意把她的想法跟我们分享。

讨论到选专业问题时,问她将来希望做什么;女儿说“爸爸工作太辛苦,我还是喜欢妈妈这样的。

”这真不是她第一次这么说了。

我挑一挑眉毛,倒也赞同她的选择——这些年欣喜地看着她一天天长起来,有了自己的喜怒哀乐,有了自己的道德操守,有了自己的人生追求;我们的理念也一点一滴地通过言传身教注入了她的思想。

饭后,女儿继续趴在她的床上刷题、刷歌,大声地背诵“政治经济学”条目。

过了一会儿,突然跳起来告诉我们,她喜欢的专辑在国外买要便宜些,她可以委托在英国留学的子烨去代购。

我和她妈妈会心一笑,这哪儿像个要高考的孩子啊。

我这几天一直仔细观察,她能够外松内紧、自我调节,也是我们期待的吧。

跟天南地北的朋友们聊天是她一贯喜欢的。

这么大的孩子,早就该有自己的天地了,我们始终支持。

回想三年前,中考临近,女儿自己上网查询,发现二中的食堂非常棒,她一咬嘴唇说我一定要考上,然后就闷着头努力了。

在高二分文理科时,她又给自己树立了目标,努力考入了实验班,并且同时报了TOEFL考试,衡量自己的水准。

我当时在国外,没能给她什么帮助和指导,小有遗憾。

不过很欣喜,早在初中阶段就逐渐培养了女儿的自我评估规划、追求进取的能力,这无疑是将来应对社会的一次提早实习和检验。

中学时代,远不是考个高分就OK啊,考验的也是父母的眼光。

高考,只是一站,远不是终点。

孩子若能拥有高远的思想眼界,有责任感,正直善良,还有沟通和交往能力,这才是将来一辈子生身立命的能力。

18岁,无论父母多么不舍,孩子也该自立了。

我常想,我面前的这个孩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无论到一个什么样的陌生学校或者是工作单位,都可以懂得求知上进,能够迅速建立起自己的朋友圈,有能力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有办法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如此,我这个家长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她妈妈给女儿端去一杯水,笑眯眯地说“高考,甭紧张,就跟期末考试一个样啊。

”我没敢这么说,不过仔细想来,她妈妈说的挺有道理嘛。

篇三6月5日星期二晴每一天都是一份礼物北京二中教师朱亚华今天一睁眼,不用向窗外望,就能感受到郭德纲相声里那个经典的词儿“响晴薄日”。

昨日天气预报说今天气温38度。

其实那又怎样?前两天刚看到一个鸡汤句子,“Everydayisagift.”所以只要开心的面对,每一天都会是一份礼物。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还是得重视。

为了避开骄阳,尽管9点才开始在学校答疑,我还是6点半就上路了。

带着墨镜,听着FM97.4的“千千阙歌”,感受着书包里上个月在书市里买的新书,心情大好。

不用备课,不用判作文,还可以看闲书——这幸福似乎来得有些突然。

九点到了,我们几个老师各占一张大桌,摆开架势,准备答疑。

可上午总共来了两个学生。

其中,有一个学生我们几个人都教过,大家都抢着跟他搭讪,争着给他答疑。

弄得小伙子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问完了所有题,他谢了这群老师,怯怯地说:“英语140分没奢望过,争取135分吧。

”热闹之余,大家会看看手机,和微信中问问题的学生对对话。

微信是我们安静的战场,是我们24小时工作的标配。

我们好像已经离不开它:发送课件,批改作文,公布答案,推送文章……今天我也没忍住,还是在班群里露了个脸,小声问了问他们,“今天大家有没有做考前终极训练呢?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啊”。

问完了有点儿小后悔,职业病啊,得戒!更多的时间里,我们则是一人捧一本书,享受着读书时光:尹老师看着《一个人的朝圣》,张老师捧着英文的Iftomorrowcomes,付老师从阅览室抽出一本TheHobbit,我打开包装,翻开了我的《极简海洋文明史》。

我这个英文老师有点冒牌儿,因为我最爱看的都是中文书。

回想这几年,我们被裹挟在英语教学刮起的原文阅读大风中,千辛万苦地为学生们选择书籍、编制导学案,虽然很累,但好像也蛮有成就感的:一起穿越沙漠,在《牧羊人的奇幻之旅》中求索爱的真谛;共同漂洋过海,在《老人与海》的故事中探讨成功与失败的界限……他们上了大学是否还记得中学曾经读过的这些原文小说呢?真希望他们别忘了这段奇妙的阅读之旅,将思考和阅读当作生活中一个戒不掉的习惯。

说起书,忽然想起赵又廷在《为你读诗》里朗读过的一首关于书的诗歌,艾米莉·迪金森写的。

赶快找来,召唤我的女神!男神!There is no Frigate like a BookBy Emily DickinsonThere is no Frigate like a BookTo take us Lands awayNor any Coursers like a PageOf prancing PoetryThis Traverse may the poorest takeWithout oppress of TollHow frugal is the ChariotThat bears the Human Soul一本书赵又廷译没有一艘舰船能像一本书带我们遨游远方。

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诗行如此欢跃飞扬。

即使一贫如洗,它也可以带你走上无须路费的旅程。

这辆战车,朴素无华,却载着人类的灵魂。

得,该接孩子了。

谁还有问题,咱们微信见吧。

没有哦。

篇四20xx年6月4日星期一晴我在未来的预告里摇摆北京五中许曈北京三十多度的天,烤得我浑身的水汽都想从眼睛里涌出来。

从窗户看出去,油亮亮的叶子反着光,华丽又招摇地跳着舞,但是就像朱自清写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未来还是不确定的茫茫一片,我在它即将到来的预告里摇摆。

从离开学校的那一天起,心就沉下去了。

想想也是,这么多年了,每天上学都是一个不得不进行的任务:睁眼、穿衣、去学校,认真或不认真地混那么十几个小时,回家、睡觉,再醒来……好像人生固定的轨迹就是这样了。

突然间不用去学校了,也不用见老师了,本来应该是充满原先期待过很多次的“解放”的快感,但事实上,却有一点无处落脚的怅然若失。

脱离了层层保护和指令性计划,真正以“赤裸”的姿态被推到自己的人生面前,其实是第一次。

这一次,大把的时间都属于自己。

可为什么原来期盼的自由终于来了,但并没有让人觉得快乐?也许这就是成长的负担感,也可能是长大的时候到了;可我们还都是孩子,在面对这种“一等一”的大事上,大家好像都不约而同地缺少了一点勇气。

短短这一年,做了成百上千道题,雪片一样的卷子,摞起来比人高的练习册,吃过很多苦,但是所经历的一切积累,到最后似乎也并不能让人感觉到踏实。

那种坦荡的境界,离我们还是太远了。

总觉得,闯过了那么多次考试,每次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儿熟悉的感觉;唯独这一次分量格外重,把脖子都压低了。

老师可能也清楚,如果仅仅是安慰我们“要勇敢”、“要相信自己”,都是徒劳的;所以在最后的叮嘱里,我们知道了,紧张和焦虑都是正常的。

长到十八岁了,谁还不得面对点棘手的难题呢,等来年的这个时候,可能就觉得一切都是小事了。

现在我睡倒又醒来,有时候会想想马上要放假的日子,当做给自己的消遣。

我去开窗,窗外是闪烁的绿浪。

刚好吹来一阵风,热浪席卷了我,那种近乎人体温的温度,不知道是谁给我的拥抱。

篇五北京二中教师朱亚华今天早上不到六点还是自然醒了,批改好学生最后几篇作文,为那个总是含笑的温婉小女生写完了通讯录,就牵起儿子冲进了洒满阳光的崭新一天。

对于还上小学的儿子来说,周一总是最难熬的,因为它离周末还有漫长的五天。

对于我的学生们呢?他们是期待这周四快马加鞭、瞬间即到呢?还是让它踱起方步,走得慢些,再慢些呢?来到学校,学生们今天被悉数召集到了会议厅参加考前动员大会。

说是动员会,更像是亲人最后的嘱托:从这几天吃什么,做什么,如何调整心态,怎样安排复习节奏,直至考试那天几点起床、睡觉,穿什么衣服……校长、年级主任一件件细细叮咛,孩子们不再像往日那样欢脱、肆意,而是专注地坐在台下认真倾听。

那安静的状态使我回想起20xx年8月6日他们第一次齐聚校园、接受新生培训时的情景。

不同的是,这次的目光中少了些懵懂少年的青涩、单纯、不知所措;而是增添了些青年才俊方能拥有的自信淡定、无惧无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