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的教育故事《因材施教》

我的教育故事《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
——我的教育小故事
王善豪,一个天真聪明、顽皮可爱、粘人又有点不醒世事的小男孩儿,矮墩墩的个儿,白白的脸蛋,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记得他刚上一年级时,在课堂上,座位上一会儿就不见了他的影子,要么在桌子下,要么在窗台上去了,真是让老师伤透了脑筋,班主任善意地给家长建议是否迟一年上小学,家长没同意也就跟着走了。

在老师们的努力下,经过近一期的努力,他学习上虽然还不很积极,但课堂上基本坐得住了,因为他的聪明,学习上没什么大问题,老师也开始放心了。

可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很意外。

那是在学一年级《统计》那个单元时,有这样一道题,“你喜欢数学吗?统计一下你班上是否喜欢数学的情况。

”当时全班几十个人,除了他,其他同学都投了“喜欢”票,可他,投了“不喜欢”。

我纳闷了,问题出在哪儿呢?我纳闷了。

这时,他用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告诉我:“陈老师,我喜欢你,可我不喜欢数学。

”我趁机笑着问:“为啥呢?”他嘟起个小嘴,说:“那些上千、上万的数我算不起。

”这下可把同学们逗笑了,我也笑了。

我想了想,说:“原来是这样呀,这很简单呀,正因为我们不会,我们才要学数学呢。

我们学着学着,不光是上千上万的数会算,上亿的数也会算的。

而且,数学中不光是有那么多大得很的数,还有很多
很多有趣的、有用的东西等着我们去探索呢。

”他半信半疑:“真的吗?”我肯定地告诉他:“当然是真的,不信你试试。


从那以后,他学数学开始积极了。

在二年级时,我开始让全班学着预习,希望他们从小养成超前学习的好习惯。

因为孩子小,我每天只布置他们预习第二天要学的内容,而且会给他们提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学看书、思考。

在二年级下期的一次课堂上,我发现李钟霖根本不看黑板,只是一股脑儿的在那写,我当时真想马上停下讲课,制止他。

可转念一想,一会儿问清楚再说,于是我没有惊动他继续上课。

等孩子们在做课堂练习时,我走过去悄悄问他在做什么,为什么不听呢?他得意地告诉我:“今天的知识,我已经会了,而且已经往后学了好几页呢!”我简单地考了考他今天学的内容,确实会了。

我试探着再问:“是谁给你讲的呢?”他更加得意了:“不是的,是我自己看例题会的!”这下,我可高兴了,一个二年级的孩子,基本能够自学了。

我说:“霖儿好能干,多多学吧。


在以后的课堂上,我同意他和其他同学不一样,让他自己往后学。

他学得也很带劲,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他等同学们在小组合作学习或练习时,请我给他讲。

我只要三言两语一点拨,他就领悟了,非常轻松。

别看他一心在自己学,他还能兼顾课堂呢。

如果老师出了挑战性的题,他又会积极参与,经常是最先想出方法。

以后我教他的的日子里,他总用半期的课堂就学完了全本书的内容。

这又给我出了道难题:既然已经会了,后半期的课堂对他还有什么意思?他“吃不饱”,这可怎么办?我想到了思维训练,于是我问他:“你愿意再挑战自己,
挑战难题吗?”他欣然告诉我:“愿意!”。

我就让他喊他父母买本奥数之类的来做,不会的老师给他讲。

他的回答让我很吃惊也很高兴:“不,他们买的我不做,我要陈老师您出的。

”于是,在后半期,他每天课前来要题就成了便饭,给他开“小灶”也成了习惯。

我每天给他的内容和题目,一般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近两个小时能学完的内容,他在一堂课上,基本能学完。

他,从讨厌数学,不爱学数学到爱数学,爱学数学,我很欣慰。

孩子正处于心里、生理发展的时期。

身为教师,我们要尽力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