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厂商行为理论培训课件

厂商行为理论培训课件

当总产量以递减的速率上升,总产量曲线形状为凹 曲线时,边际产量曲线下倾,表明增加劳动虽然能增 加总产量但总产量的增量减少。
当总产量曲线向下倾斜,增加工人后而使总产量减 少,说明工人的边际产量为负,边际产量曲线延伸到 横轴以下。
当总产量曲线达到最高时,边际产量曲线与横轴相 交,边际产量为零。
.总产量与平均产量
第二,厂商采用的生产技术决定厂商生产函数 的具体形式,生产技术与生产函数之间存在对 应关系。
4、生产函数中的短期和长期
⑴ 短期(Short Run):
厂商来不及调整生产规模的时间跨度。 • 只有一部分生产要素(劳动、原材料)可变。
(劳动要素L可以变化)。
在短期中,根据要素的可变性,我们把所有投入 要素分为两大类: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
对总产 量求导
4、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
假定一下情况:
Q f (L) 27L 12L2 L3 APL Q / L 27 12L L2 MPL lim Q / L dQ / dL 27 24L 3L2
L0
求导:每一项指数变为系数,与原项系数相乘; 未知数的指数减去1,;常数项倒数为0.
经营性:假定为完全的理性经济人(生产目的 是实现利润最大化)
风险性:市场需求、政府政策、技术进步、行 业兴衰等
2、企业产生的原因(本质) 误读: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把厂商的 生产过程看成一个“黑匣子”,即投入 到产出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抽象。
(1)分工,专业化生产带来高效率 ——马克思的分工协作观点
的目标如何?
• 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行为要受到两种限 制:市场限制与技术限制。
• (1)市场限制。企业购买投入品与 出售产品的限制。
• (2)技术限制。
二、生产及生产要素
1、生产 一切能够创造或增加效用的人类活动。
2、生产要素(Factor of Production) –生产中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如: •劳动 L •土地 N •资本 K •企业家才能 E
因此,当一种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在总 产量不变的条件下,每单位这种要素能够替代的 其他要素的数量不断减少,这就是边际替代率递 减规律。
投入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
K
5
A1
4A23源自A3 A42 1A5
Q0
0
12 345
L
• 二、等成本线(企业预算线 IS)
• 1、含义:
• 生产理论中的等成本线也叫企业预算线, 是在既定的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 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 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 1、适用于短期生产的一条规律。 • 2、概念: • 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当其他生产要素的
投入量不变,连续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在达到某一点以后,总产量的增加额将越来越 小的现象,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
• 注意:边际报酬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减少的,而 是先增加到一个最大值然后才减少。
• 原因:
为何新中国建国以来的60多年,人口增多, 却没有出现饥荒?
3、对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几点理解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 随着一种可变要素的连续增加,边际产量变化要
经历递增、递减、最后变为负数的全过程; 是消费者选择理论中边际效用递减法则在生产理
论中的应用或转化形态。
存在的条件
• ②为由平均产量最大到边际产量为零。变动要 素的边际产量小于其平均产量,但却能够增加 总产量。
• ③为边际产量为负值。变动要素的边际产量小 于零,这意味着变动投入的增加使得总产量减 少。
• 故第②阶段为合理投入区域。,即平均产量最 大(MPL=APL)到MPL为零的阶段。
二、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 初期,可变要素不断增加能逐步提高固定生产 要素的利用效率,且通过专业分工提高自身的 利用率;
• 达到最佳比例后,可变要素相对过多,固定要 素相对不足,产量增量递;
• 当可变要素过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开始起消 极作用,会造成总产量增量绝对减少。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解释为什么亚洲许多国 家如此贫困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在拥挤的中 国和印度,生活水平之所以低,是因为每英 亩的土地上有如此多的劳工,而不是农民在 激励面前无动于衷。”——摘自萨缪尔森 《微观经济学》
• 切记:
•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以技术水平和其他生产 要素的投入数量保持不变为条件的。
马尔萨斯的错误预言
• 随着人口的膨胀,越来越多的劳动耕种土地, 地球上有限的土地将无法提供足够的食物,最 终劳动的边际产出与平均产出下降,但又有更 多的人需要食物,因而会产生大的饥荒。
• 幸运的是,人类的历史并没有按马尔萨斯的 预言发展(尽管他正确地指出了“劳动边际报酬” 递 减)。在20世纪,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改变了 许多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的食物的 生 产方式,劳动的平均产出因而上升。这些进 步包括高产抗病的良种,更高效的化肥等。
Q f (L, K )
• 生产函数中长短期的区分要注意三点:
• (1)技术水平是否可能发生变化。 • (2)考察期内是否存在固定投入要素。 • ⑶现实中的长短期的划分因生产或行
业的特点而异。
任务二 短期生产函数 P81
厂商的短期生产函数描述的是在资本投 入不变的情况下,产出量与劳动投入量 之间的关系。
三、生产的三个阶段
任务三 长期生产函数
P84
• 等产量曲线(Isoquant Curve)
• 边际技术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MRTSLK)
等产量曲线含义 等产量曲线图 等产量曲线性质
• 1) 假定某一种商品的生产需要投入劳动和 资本两种要素,两种要素都是可变的,并且 两者之间可以相互替代,那么等产量线就是
产量Q:是指一定投入要素的组合所能生产出 来的最大产量,也就是说,投入要素的使用 是有效率的。
一般情况下,假定只有两种投入要素:劳动 L和资本K,因此生产函数可写成:
Q f (L, K )
3、生产函数的基本特征
第一,若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同,则产品的产 出量也不同,一般来讲,更多的投入一定会得 到更多的产出;
• 1.土地 土地泛指一切自然资源:地上、地下 • 2.资本 又叫资本品或资本财货,指的是生产过程中的一 切人工制品或设备。
• 3.劳动 劳动指的是生产活动中人类一切体力和智力的消 耗。 4.企业家才能 • 企业家经营企业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
能力。
三、生产函数 P80
1、生产函数的含义: 描述的是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
平均产量(Q/L)实际上就是总产量曲 线上每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
总产量曲线上的某一点与原点的连线恰 好是总产量曲线的切线时,斜率达到最大。
.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
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边际产量线在 平均产量线上方),平均产量上升;
当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时(边际产量线在 平均产量线下方),平均产量下降;
⑵ 规模经济 ⑶交易活动内部化,降低交易成本 ——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 (1937年《企业的本质》()
3、企业的形式
⑴业主制(个体业主制) ⑵合伙制(公司制的初级形式) ⑶公司制
• 有限责任公司 • 股份有限公司
4、厂商(企业)的经营目标
追求利润最大化(假定)
成本既定怎样实现产量最大(生产理论) 产量既定如何实现成本最小(成本与收益理论) 市场竞争与垄断下,如何确定价格与产量 (市场结构理论) 思考:信息不对称和契约关系制约之下,厂商
短期生产函数
表达式:它反映的是短期生产产量与变动要 素投入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在短期生产函 数中,劳动L为可变投入,资本K为固定投 入,其既定的数量,则有:
Q f (L, K 0 ) 或 Q f (L)
⑵长期(Long Run): 厂商可以调整生产规模的时间跨度。
•一切生产要素(劳动、资本等)均可变。
Q f (L, K 0 ) 或 Q f (L)
一、总产量、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
1、总产量TP 或 Q(Total Product of Labor):
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变动投入要素与某 一固定要素相结合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
或 TPL = Q = f(L)
2、平均产量APL(Average Product of Labor):
5、总产量、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之间的关系
.总产量与边际产量 .总产量与平均产量 .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
.总产量与边际产量
边际产量等于总产量曲线在各点切线的斜率。
当总产量以递增速度上升,表现为总产量曲线形状 为凸曲线(凸向横轴)时,相应地,边际产量曲线是 上升的,表明增加劳动能增加总产量的增量。
当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时(两条曲线相 交),平均产量达到最大。
边际产量曲线穿过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A 点)。
• TP、AP与MP的关系
• MP必经过AP的最高点,TP的拐点处MP最大 • TP最大的点MP为零 • TP曲线上与原点连线斜率最大的点处AP最大。
TP TP
AP
L1 L2
L3
L
MP
在一定技术条件及其它诸投入要素保持 不变的情况下,平均每单位变动投入 要素与总产量之比,指每单位劳动的 平均产出。劳动是变动投入时,等于 总产量Q除以劳动量L,即:
3、边际产量MP(Marginal Product of Labor):
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其它诸投入要素都保持不 变,每增加一个单位变动投入要素所引起总 产量的变动量。指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所 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或者使用最后一个单 位劳动所带来的产量增量,即:



AP
0
L1 L2 L3
L
MP
补充:短期生产(单一可变要素投入),理性厂 商如何确定合理投入区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