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传染病、慢性病防治知识岗前培训
传染病、慢性病防治知识岗前培训
▪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
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采取《传染病防治法》所称甲类传染
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a
6
AFP
▪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 ▪ 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
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 均作为AFP病例。 ▪ AFP病例的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 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8
(二)传染病流行病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
▪ 1.传染过程 ▪ 传染过程是指病原体进人宿主机体后,与机体
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宿主感染病原体后, 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结局,如病原体被清除、隐性 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显性感染甚至死亡等。
a
9
▪ 2.传染病流行过程 ▪ 传染病流行过程是指病原体从已受感染者排出,
▪ (7)单神经炎;
▪ (8)神经丛炎;
▪ (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 痹);
▪ (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 病);
▪ (11)急性多发性肌炎;
▪ (12)肉毒中毒;
▪ (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 (14)短暂性肢体麻痹。 a
a
14
▪ (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即在潜伏期内携带病原体者。可 在潜伏期内携带病原体的疾病较少,如霍乱、痢疾等。这 类携带者多数在潜伏期末排出病原体。
▪ (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指临床症状消失后继续排出病原 体者。相关的疾病包括痢疾、伤寒、白喉、流行性脑脊髓 膜炎和乙型肝炎等。一般恢复期病原携带状态持续时间较 短,凡临床症状消失后病原携带时间在三个月以内者,称 为暂时性病原携带者;超过三个月者,称为慢性病原携带 者。少数人甚至可携带终身。
a
12
▪ 4.传染期 ▪ 传染期是指传染病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 ▪ 传染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在于它是决定传染病病人
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同时,传染期的长短在一 定程度上影响疾病流行特征。
a
13
▪ 5.病原携带者 ▪ 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
原体的人。病原携带者按携带病原体的不同而相 应称为带菌者、带毒者、带虫者等。病原携带者 按其携带状态和临床分期的关系,分为三类:
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人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 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流行过程包 括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a
10
▪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 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传染病病人、病原携 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自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 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传 染病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主要传播途径 有经空气、水、食物、接触、媒介节肢动物以及 医源性传播等。
类39种。
▪
a
3
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
病毒性肝炎、甲型H1N1流感(2009年新增)、脊髓灰
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 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 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 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 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 血吸虫病、疟疾、。
a
4
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流 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 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 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2008 年5 月2 日卫生部将纳入手足口病丙类传染病管 理 )。
a
5
▪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 需要列人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 以公布。目前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共16种,包 括AFP、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水痘、尖锐 湿疣、结核性胸膜炎、非淋菌性尿道炎、肝吸虫病、生殖器疱疹、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人感染猪链球菌、恙虫病、森林脑炎、不 明原因肺炎、其它。
▪ (2)暴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 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 传播途径。大多数病人常同时出现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
▪ (3)流行: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 平时(如3~10倍)。有时疾病迅速蔓延可跨越一省。一 国或一洲,其发病率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 水平时,称大流行,如流感、霍乱的世界大流行。
传染病、慢性病防治知识培训
莱州市人民医院
疾病预防控制科
鹿栋尧
a
1
一、概述 二、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法定职责 三、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预检分诊 四、传染病疫情的报告 五、传染病、慢性病和死亡病例报告管理 六、电子病历中各类报告卡的填写报告
a
2
▪ 一、概述
▪ (一)我国法定传染病的种类及名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12.1修 订)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三
a
▪ 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
▪ (1)脊髓灰质炎;
▪ (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
▪ (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 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 (5)神经根炎;
▪ (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
▪ 人群易感性是指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
易感程度。
a
11
▪ 3.潜伏期
▪ 潜伏期是指病原体侵人机体后到出现最早临床 症状前的这一段时间。
▪ 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根据潜伏期判断患者 受感染的时间,用于追溯传染源和确定传播途径; 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 医学观察期限;根据潜伏期确定免疫接种时间; 根据潜伏期评价预防措施效果;潜伏期长短还可 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 (3)健康病原携带者:指整个感染过程中均无明显临床症 状与体征而排出病原体者,如白喉、脊髓灰质炎等。
a
15
▪ 6.疾病的流行强度 ▪ 疾病的流行强度是指某种疾病在一定时期内,
在某地区。某人群中,发病数量的变化及其病例 间的联系程度,常用散发、暴发及流行等表示。
a
16
▪ (1)散发:指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 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呈散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