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

说明目录一、建筑设计说明二、结构设计说明三、给排水设计说明四、电气设计说明五、消防设计说明六、节能设计说明七、环境保护与防疫设计说明八、人防设计说明第一章建筑设计说明一综述1、设计依据1)、北京中泽林萃置业有限公司提供的《奥运村项目设计任务书》2)、北京中泽林萃置业有限公司提供的《定向安置房设计要求》3)、北京中泽林萃置业有限公司提供的奥运村项目专题策划方案与地下图纸电子版4)、北京地区建设工程规划设计通则(2003.3)5)、国家及地方相关的法规、规范、规定。

2、工程概况本项目位于朝阳区奥运村乡(原洼里乡)水源九厂东墙外,地块区位属于奥运版块,东临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侧居住氛围成熟。

具体四至范围为:东至林萃路;南至域清街;西至水源九厂东墙;北至北五环路绿化带。

项目占地约5.98公顷,计入容积率面积约5.95公顷,总建筑面积23.36万平方米,总规划户数788户。

二基本设计原则本项目设计以人为中心,以整体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高度统一为原则,着意刻画浪漫的生活环境和优质的生态环境以及高档的居住品位,为居者营造一处都市中自然优美、舒适便捷、卫生安全的人居空间,将小区建设成为精品高档楼盘。

设计中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重点探索1、充分利用景观资源:本案位置景观资源极为优越,因此在满足容积率的前提下如何让每户住宅都能享受到良好的景观资源成为本设计总体规划的出发点。

2 、以标志性的建筑外立面突出项目产品特质。

地块的规模较小,东西方向短,南北方向狭长,我们摒弃市场大多数只重单体,忽略整体的住宅立面设计,从整个建筑群的形态空间出发,塑造整体的建筑形象。

3、健康,舒适,适度奢华的居住产品产品设计以“产品+景观”为核心,强调人文气息与产品舒适性的完美结合。

地块属于奥运板块同时针对项目高品质普通豪宅的定位,因此要在产品和景观上下足功夫,市场形象应强调人文气息与产品舒适性的结合。

本案客户定位在事业有成,思想成熟的中年人群体客户上。

因此在户型产品的设计上,房间尺度适度放的宽松,同时讲求入户门厅等公共部位的庄重性和私密性。

户型内部的流线关系也严整有序,公私流线分离,通过轴线关系来组织内部的空间。

户型轮廓完整,体现出一种尊贵的气氛,符合这部分客户的审美需求和家庭生活的需求三总体规划:1、最好的朝向和对(景观)视野设计的重视。

运用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分析诸如景观朝向、交通组织、建筑形态、生活空间及公共空间等要素,提出规划原则和规划理念。

经过多次构思方案的比较,最后确定建筑呈南北向排布,相互错落,东西向均无建筑遮挡,全部采用板式,这样既保证了住宅的间距,满足了日照的同时又形成了通透的空间,使住户都能观赏奥林匹克公园。

2、借鉴传统——住幢之间以院落为中心的布局现代住宅由于受垂直组合模式的限制,在居住环境及单元的空间内容方面与传统民居比较还具有不完整性。

我国传统民居的精神内涵及其形态,在许多方面均表现出其超前和现代的生态观念。

传统民居更多关注的是生活本身,而现代居住建筑已被生活的高效和经济所奴化,失去了住宅的人化本性。

传统建筑的人性空间和适应性建构值得研究和借鉴。

借鉴传统民居,来营建一个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居住园区。

传统民居以院落为中心和单元的基本平面格局,绝大多数都呈围合的合院布局。

这种布局较好地解决了日照、通风、保温、隔热和防噪等问题。

院落是人聚居生存的空间,是生命承载之地;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生活、生产舒适方便,更体现了人们精神本方案将住宅进行南北错落排布,形成半围合的布局形态,与外部开放的奥林匹克公园主景观相融会,最终形成通透的景观环境。

各个内部院落和奥林匹克公园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较好的生态健康的居住环境。

,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

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寄托和对社区的依赖感,在物质环境上又能获得一个和谐、优美的外部空间。

3、研究各个院落空间的个性、共性及相互之间交流与互通的关系。

住区是城市空间和城市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方案通过社区公共空间的交往行为引导探讨各个居住空间的个性、共性及相互之间交流互通。

整个住区分成若干块大尺度的内部庭院,通过垂直的轴线关系进行串联,形成序列。

主入口通过轴线的对景关系,形成主入口与内部庭院的中心节点。

在这条入口轴线上,通过喷泉广场,柱廊广场,滨水木平台等几个小节点来渲染气氛,最终汇聚到欧式大草坪。

在各个庭院之间都通过一定的景观节点来进行联系和转折。

4、交通出入口设计小区主入口位于东侧林萃路上,主要供商品房人行使用,南侧域清街亦开设一个人行出入口主要供安置房以及配套公建人行使用。

此外分别在域清街和林萃路上各设置一个对外机动车出入口,其中东侧林萃路上的出入口主要供商品房车行使用,南侧域清街上的出入口主要供安置房车行使用。

小区设置消防道路,应急时刻供消防车出入使用。

地下车库的出入口紧临小区入口,共设计三个地下车库汽车出入口,一个靠近南侧域清街,供安置房的住户使用,两个靠近林萃路,供商品房的住户使用。

安置房与商品房独立管理,互不干涉。

汽车可方便进入地下室,实行完全的人车分流,提高小区的环境和居住品质。

地下室与每幢住宅相连,方便客户往返车库。

地下共计停车千余辆,地面只在安置房地块设置地面泊车位,以满足对外服务的需求,车位按照商品房1.5辆每户,安置房1辆每户,配套公建65辆每万平米设置,满足规范要求。

1号自行车库设置于安置房1号楼夹层部分,2号自行车库设置于安置房2号楼夹层部分,自行车库设置满足每户2辆,每辆1.5平米的配建要求。

5、配套公建的布置配套公建均设置在安置房裙房内,其中安置房1号楼裙房内设置商业服务与社区卫生服务站,位于一层整层以及部分2层。

安置房2号楼一层至二层设置商铺,三层设置文体活动站、物业管理用房、社区居民委员会。

小区各组团之间设置垃圾分类投放站,实行分类装放,定时收集,由环卫所统一运送市垃圾集中处理点处理。

6、安置房安置房位于地块的最南侧,由一幢四单元18层以及一幢三单元14层组成。

在规划上通过下沉广场以及密林绿化带与北侧住宅进行分区。

达到互不干扰又有联系的效果。

安置房共设置200套,其中建筑面积90平方米的户型120套,建筑面积110平方米的户型74套,建筑面积140平方米的户型6套。

四.景观设计1、景观结构体系—视线开阔通达、密树成带成林“外部景观资源”与“中心花园”相结合。

绿化以点、线、面的不同形态贯穿于户外环境的纵横空间,形成一个优美连续的景观带,其中又以休闲场地、路、广场、坡地多种元素在各处分割,形成似断还连,收放有序的优美景致。

“密林”—带状的行道树与密布于中心花园的高大乔木可以为住户提供了一个天然的生态休憩空间,使中心花园的景观更为饱满、厚重。

从而使路、场地、树共同构成绿地花园的景观核心,并形成一个互动互融的完整体系,更为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一个气象万千的生态环境提供无限可能。

2、绿化配置整个小区种植大量四季植物和多区块草坪,形成小区内的绿洲。

从景观上分析,大批绿色生物可以缓冲建筑的几何形态,住宅就象是在树林中生长出来。

从功能上分析,它可以整体平衡小区环境,调节区内空气循环。

小区环境设计充分发挥绿地、绿化优势,并结合建筑小品,在创造人工景观的同时,为住区儿童的游戏、老人的休闲、健身活动创造充沛宜人的环境。

五.建筑设计:1、户型设计:户型进行了创新,改进与探索所有高层均由一梯两户的单元组成,采用大开间大进深的形式,通风采光的效果俱佳。

在户型上有许多新的设计亮点,入户电梯采用独立控制系统,业主能享受更加安全私密的电梯门厅空间,并且面积在六个平方以上,与传统的玄关尺度相比要大气许多。

户型内部交通流线明确,采用具有仪式感的空间组织,由两条轴线构成,水平轴线连接入口与私密空间,垂直轴线连接餐厅和客厅等公共空间。

大部分户型中西厨兼备,满足客户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公卫均采取干湿分离的设计.佣人房具有独立的卫生间。

主卧室面宽基本达到4米以上,其他卧室则基本为套间,彰显出豪宅的品质。

2、建筑造型及立面设计:在建筑造型和立面上做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建筑外形设计运用建筑的形体组合来塑造建筑形象及个性,以独特的气质体现豪宅的品位。

建筑立面处理强调文化与个性,运用光与影来塑造建筑形象,充分利用材料的质感与肌理及虚实体量的变化来营造气氛,体现出新古典主义的建筑美学特征。

建筑立面稳重厚实,但又十分注重细节的处理,如在窗口边设计扶壁柱式,建筑顶部和基座均有细腻的线脚。

建筑的形体上利用边厅设计成圆弧形状,与方形建筑体块相咬合对比,产生出古典建筑的典雅气质。

建筑立面的基本构图仍然遵循三段式,建筑顶部结合跃层退台进行收分,设计柱式样的廊架成为顶部的一个建筑符号,并且与屋顶花园相结合。

建筑标准层的立面设计强调序列性,而建筑基座和顶部的设计则强调丰富性。

线脚的设计总体统一,但又随着建筑高度的不同和线脚位置的不同而有差异的变化。

建筑外墙均采用米黄色石材饰面,厚重大气。

基座采用同一色系但颜色略深的石材。

总体设计将生动的建筑符号与形体相结合,赋予整个建筑群以高雅、清新的外观特征,形成优雅的建筑风格。

在注重功能的同时创造细腻的具有人文气息的典雅而丰富的视觉效果。

六.经济技术指标:第二章 结构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本住宅小区位于北京市。

各子项工程的概况如下表: 二、设计依据本工程设计遵循的标准、规范、规定及规程 1.建筑方案图2.现行国家规范、规程及规定:·《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200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006年版) GB50009-200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2008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版) GB50011-2001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01 ·《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02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年版) GB50045-9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50108-2001 ·《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程》 JGJ6-99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 建质[2003]84号 ·其它国家现行标准、规范及规程 三、设计总则四、自然条件4.1风荷载:基本风压0.45KN/m 2,本工程地面粗糙度按B 类考虑。

4.2雪荷载:基本雪压为0.40KN/m 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