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 章内分泌

生理学 章内分泌


⑵对性腺的作用: ①女性:在PRL与LH配合,促进黄体形成并 维持孕激素的分泌。
②男性:PRL能促进前列腺和精囊腺的生长, 加强LH促进睾酮的合成。
(3)参与应激反应 应激三大激素(ACTH GH PRL )之一
2.PRL的分泌调节:
吸吮乳头 应激刺激
⑴下丘脑激素 ⑵吸吮乳头反射 ⑶应激刺激
下丘脑
产热作用主要与Na+-K+-ATP酶活性↑有关
甲亢:怕热易出汗,BMR>超过正常值60~80%; 甲减:喜热恶寒,BMR<正常值30~45%。
2.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1)蛋白质代谢 促进蛋白质和酶的合成; 大剂量时则促进蛋白质的分解。 甲亢:蛋白质分解增加,尿氮增加,呈负氮平衡; 甲减:蛋白质合成减少,肌缩无力,细胞间
生长激素 靶组织的GHR
诱导产生
(SM)
(IGF-Ⅰ和IGF-Ⅱ)
JAK-STAT途径等 信号转导系统
软骨、骨骼肌等细 胞上的IGF受体
促进DNA转录及 蛋白质合成
通过酶耦联受体或 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
促进软骨生长、增殖、骨化,使长骨长长 刺激多种细胞有丝分裂,加强细胞增殖
3. 分泌调节:
血糖↓ 氨基酸↓ 慢波睡眠 应激刺激
进而调节腺垂体细胞的生长发育及分泌功能
下丘脑调节肽
二、腺垂体激素
包括: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促甲状腺激素(TSH)
促性腺激素(GnRH)
促卵泡激素(FSH) 黄体生成素(LH)
生长激素(GH)
催乳素(PRL)
促黑(色素细胞)激素(MSH)
(一) 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 GH) 1. 生理作用: (1)促进生长发育:
PIP2
IP3 和 DG (第二信使)
内质网释 放Ca2+
激活 蛋白激酶C
细胞内生物效应
2.酶偶联受体途径
受体本身具有酶的活性,又称受体酪氨酸激酶。
胰岛素、生长因子
与受体酪氨酸激酶结合
膜外N端:识别、结合第一信使 膜内C端: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
细胞内生物效应
特点:①信号转导与G蛋白无关; ②无第二信使的产生; ③无细胞质中蛋白激酶的激活。
PRF
PIF
腺垂体 PRL
(三)促黑激素(melanophore-stimulating hormone MSH)
MSH能刺激黑素细胞,使细胞中酪氨酸酶催 化酪氨酸转化为黑色素
受MIF、MRF调节释放。
酪氨酸酶缺乏——白化病
视上核、室旁核
ADH、OXT和运载蛋白
三、神经垂体激素:

神经垂体是贮存和释放激
第十一章 内分泌
第一节 内 分 泌 与 激 素 第二节 下丘脑-垂体与松果体的内分泌 第三节 甲 状 腺 内 分 泌 第四节 甲状旁腺与调节钙磷的激素 第五节 胰 岛 内 分 泌 第六节 肾 上 腺 内 分 泌
第一节 概 述
内分泌系统
(endocrine system): 内分泌腺和散在的内 分泌细胞组成的一个 信号传递系统。
神经-体液调节
复习思考题
1.主要内分泌腺体所分泌的激素有哪些?其化学 本质是什么?
2.简述含氮激素与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 3.以β-肾上腺素受体的信号转导途径为例,说明 激素的作用为什么能迅速发生。 4.简述激素的作用特征。
第二节 下丘脑与垂体的内分泌
下丘脑垂体功能单位 下丘脑-腺垂体系统 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
2.OXT的分泌调节: (1)吸吮乳头引起的N-体液反射(射乳反射): (2)分娩时产道压迫引起的N-体液反射:
吸吮乳头 N-体液反射 下丘脑
产道压迫
N垂体
OXT 合成分泌↑
复习思考题
1.腺垂体分泌哪些激素?各有何作用? 2.哪些下丘脑调节激素影响腺垂体激素的释放? 3.神经垂体分泌哪些激素?各有何作用?
Mg2+
ATP
cAMP(第二信使)
激活cAMP依赖的蛋白激 酶A
细胞内生物效应
第二信使: 指第一信使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的信
号分子,可将细胞外信号分子携带的信息转入细 胞内。
作用:调节靶蛋白(蛋白激酶、离子通道), 产生以靶蛋白构象变化为基础的级联反应和细胞 功能的改变。
cCAa2M+ P、cGMP、IP3 、DG、
糖皮质激素对儿茶酚胺的支持
(五)激素分泌的周期性
激素的分泌具有周期性变化
三、激素的作用机制 激素作用的三个环节
①激素与受体的相互识别与结合 ②激素受体复合物的信号转导 ③转导信号引起生物效应
(一)含氮激素作用的机制—第二信使学说
神经递质、激素等(第一信使)
细胞膜特异受体结合
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AC)

活化
氧 化 酶(TPO)
I2或复合物
3. 酪氨酸碘化
-酪氨酸-H
在TPO的作用下甲状腺球蛋白上的 酪氨酸残基被碘化为MIT和DIT
碘化 (TPO)
TG-酪氨酸-I
(MIT)
+
TG-酪氨酸-I2
(DIT)
4.碘化酪氨酸的耦联(缩合)→甲状腺激素
TG-酪氨酸-I (MIT) +
TG-酪氨酸-I2 (DIT)
(二)甲状腺激素的贮存、释放、运输和代谢
1.贮存: 以胶质的形式贮存
特点:①贮存在细胞外 ②贮存量大
2.释放
3.运输
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 结合型 甲状腺素结合前白蛋白
白蛋白 游离型
结合型与游离型可以互相转换,使游离型的 T4与T3在血中保持一定浓度。
正常成人血清中T4浓度为51~142nmol/L,T3浓 度为1.2~3.4nmol/L。
(二)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 — 基因表达学说
激素进入细胞膜 与胞浆受体结合→H-R复合物
H-R复合物进入核内 H-R复合物与核内受体结合 此复合物结合在染色质的非蛋白质的特异位点上
调控DNA转录过程 细胞内生物效应
H-R复合物
四、激素的分泌调节 (一)下丘脑-腺垂
体-靶腺轴的调节 (二)反馈调节 (三)神经调节
下丘脑 垂 体 门 脉 系 统
腺垂体
下丘脑 下 丘 脑 垂 体 束
N垂体
一、下丘脑调节肽 (hypothalamic regulatory peptides, HRP):
由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分泌,能 调节腺垂体活动的肽类激素
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ACAP) 促进腺垂体某些生长因子或细胞因子的生成,
4.代谢
T3的半衰期为1.5天,T4的半衰期为7天。 T3与T4 :20%在肝脏降解
80%在靶组织中被脱碘酶脱碘。 T4脱碘→T3(45%)
rT3(55%) 脱碘→MIT、DIT和不 含碘的甲状腺原氨酸。
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作用特点:广泛、缓慢而持久。
(一)对代谢的影响 1.产热效应
使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增加,基础代谢率(BMR)升 高。
1.腺泡聚碘
20~50倍

I-
逆电化学梯度继发性主功转运。
[I-]o

摄碘
[I-]i
I-
●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
-
聚碘的过程
50m
●临床常根据摄取放射碘的能
V
力来检测甲状腺的功能状态。

2.I-的活化
I-的活化是酪氨酸碘化的先决条件。
先天缺乏TPO,I-不能活化→甲状 腺激素合成障碍→甲状腺肿。
I-
一、激素及其分类
(一)激素的概念及作用方式
Hormone: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分 泌的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是细胞与细胞之间信息 传递的化学媒介。 作用方式:
远距分泌 旁分泌 自分泌 神经分泌
激素作用的特定部位称为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
(二)激素的分类
1.含氮激素 蛋白质类激素
肽类激素 胺类激素
耦联(缩合) TOP
DIT+M DIT+M DIT+DIT
IT
IT
(T4)
(T3) (rT3)
上述的活化、碘化和偶联(缩合): ● 都 在 同 一 TPO 催 化 下 完 成 , TPO 的 活 性 受 TSH的调控。
用抑制TPO活性的药物(如硫尿嘧啶)→阻断 T4和T3的合成,从而治疗甲亢。 ●都是在同一TG分子上进行的,故TG分子上 含有多种成分。其中T4∶T3 ≈ 20∶1,
兴奋性。
甲亢:烦躁、易激动,睡眠差且多 梦,肌肉纤颤等;
甲减:表情淡漠,行为迟缓,记忆 力减退,终日思睡。
甲亢:血糖升高,有时出现糖尿。
(二)对生长发育的作用
T4、T3具有促进组织分化、 生长与发育成熟的作用(尤其对 脑和长骨)。
☆ 临床:
婴幼儿缺乏:呆小病,智力 迟钝、身材矮小。
治疗呆小病必须在出生后3个 月内补充T4、T3
婴幼儿缺乏甲状腺素: 呆小病
(三)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促进CNS和交感神经系统的
㈣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1.协同作用:生长素→[血糖↑]←糖皮质激素
2.拮抗作用:胰岛素→↓[血糖]↑←胰高血糖素
3.竞争作用:化学结构类似的激素能竞争同一受
体的结合位点。 如:高浓度的孕酮能与醛固酮竞争同一受体→
减弱醛固酮的效应。
4.允许作用(permissive action):
某种激素本身不能直接对某些组织细胞产生生 理效应,但它的存在可使另一种激素作用明显增 强,即对另一种激素的效应起支持作用。
第三节 甲状腺的内分泌
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 腺泡 腺泡上皮细胞
胶质:甲状腺球蛋白
一、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
甲状腺激素包括: 四碘甲腺原氨酸(T4:) 三碘甲腺原氨酸(T3), 逆三碘甲腺原氨酸(rT3)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