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传统的戏剧与曲艺歌舞伎•歌舞伎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戏剧。
“歌舞伎”的“伎”,具有双层含义:“艺妓”和“技艺”。
在歌舞伎出现的早期,“艺妓”的含义更多一些,渐渐的,“技艺”更为人们所强调。
•2005年,歌舞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歌舞伎踊•庆长八年(1603),出云(现岛根县东部)大社的女巫“阿国”,为募集修复大社神殿的资金,来到京都,开始表演“念佛踊”(佛教僧侣为教化民众而发展出特殊的布教舞蹈)。
她身着华丽衣裳,腰佩长刀短剑,扮演街上的轻浮游侠,与男性扮演的茶屋女调情嬉戏,言谈举止颇带色情。
这种令人耳目一新、感官刺激强烈、贴近庶民生活的新潮表演颇受观众喜爱,演出大获成功。
后人称之为“歌舞伎踊”。
游女歌舞伎•由妓院老板组织娼妓表演的团体歌舞伎。
演出时,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妓女,以二、三十人为一组粉墨登场,依次表演自己最擅长的技艺。
这种表演无疑具有广告的性质,却同样是赚尽人气。
她们开始组成艺团在各地巡回演出。
宽永六年(1629),幕府认为“游女歌舞伎”有伤风败俗之嫌,禁止其继续演出。
若众歌舞伎•表演者为由美少年(稚儿)和美青年(若众)组成的团体。
他们梳起刘海,男扮女装,表演舞蹈和危险的杂技。
更让观众感兴趣的,还是这些美少年们展现的非男非女的中性美。
演出结束后,观众可以将自己喜欢的少年叫到身边,一些有地位的武士甚至随意将他们带回宅弟,行有伤风俗之事。
而且,演员还常与观众发生恋情,殉情、私奔等引起社会轰动的事件时有发生。
这无疑不利于幕府构筑封建秩序。
1652年,“若众歌舞伎”被禁止。
野郎歌舞伎•然而,此时的歌舞伎已成为当时日本民众最主要的娱乐活动,幕府的禁令无法断绝民众的喜好。
第二年,即1653年,幕府就取消了禁令。
条件是,演出者要将前发剃成成年男子的发型,而且,演出形式必须是模仿剧。
从此,歌舞伎改变了侧重以美媚之貌和妖艳舞蹈蛊惑观众的做法,增加了“狂言”的念白剧情,划分了男女角色,增设了舞台的引幕,创造了歌舞伎剧场的花道原型。
歌舞伎逐渐发展成专门由男演员演出的,情节复杂、场景宏大的民族戏剧。
•元禄时代(1688-1703),歌舞伎迎来了其发展史上的快速成长期。
表现在:在戏剧文学上,出现了专门编写歌舞伎脚本的名作家;完善了演出剧本的文学形式。
在艺术风格上,确立了“和事”和“荒事”两大流派。
“和事”歌舞伎的表演文雅优美,题材多以描写江户庶民阶层的男女恋情为中心,男主人公往往是既无金钱又无能力的美男子,对所爱的女子一片痴情,“和事”流行于京都和大阪;“荒事”歌舞伎的表演粗犷豪放,题材多是具有超人般力量的武士铲恶扶善的故事,“荒事”产生于江户(现东京)。
•明治维新后,新政府采取文明开化、欧化改良的政策,歌舞伎也不得不为迎合时代而改革,这就是歌舞伎的近代化。
他们一方面尊重并利用传统歌舞伎的演出样式,一方面排斥荒唐无稽的內容,创造出适合新时代的演艺剧。
•二战后,麦克阿瑟占领日本期间,因为歌舞伎中有剖腹自杀等封建忠君内容,一度禁止歌舞伎上演。
占领军副官巴瓦斯担任演剧审查官之后,逐渐解除了歌舞伎上演禁令。
巴瓦斯是歌舞伎的爱好者,他认为应该把艺术和现实政治分离开来考虑。
此后,各歌舞伎世家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普及歌舞伎艺术,电视台也现场转播,并且开办欣赏讲座,一些文化人经常撰文介绍,欧美等西方国家也纷纷邀请歌舞伎前往演出,歌舞伎逐渐得以复兴。
•在现在的日本社会,理解和观赏歌舞伎的年轻观众越来越少。
因此,日本文化艺术界也提出了歌舞伎改革的问题。
歌舞伎的名角市川猿之助就成立了“21世纪歌舞伎组”,创造了所谓的“超级歌舞伎”。
这种歌舞伎的宗旨是,继承江户时代歌舞伎华丽、多元的舞台风格,借助现代化的舞台技术手段,选择符合现代人欣赏品味、具有一定思想性的题材,制造出符合各阶层观众喜爱的作品。
比如,引入了深受日本人喜爱的《三国志》,创作出《新三国志》。
这个剧本最大的卖点是将刘备设定为女性,与关羽之间产生了一段离奇而浪漫的爱情。
演出时,还邀请了吉林京剧院的演员协助演出。
同时,运用了“空中飞人”的技巧。
歌舞伎的主题•歌舞伎的主题大致有两类:“历史剧”和“庶民生活剧”。
•“历史剧”(“时代物”)描写的是发生在江户时代以前的贵族和武士间的历史故事,其中夹杂着大量的民间传说。
剧中虽然也有商人、农民等普通民众,但他们只是作为陪衬。
•作品举例:《劝进账》•“庶民生活剧”(“世话物”)是以江户时代民间发生的一些真实事件为题材创作的剧目。
剧中主人公多是商人,市井侠客以及普通民众。
当时,亲戚、朋友等因碍于彼此的情分,往往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为处事,否则就会被认为无情无义。
“世话物”所揭示的主要就是社会义务与人的感情之间的冲突。
作为最终的结局,有问题解决后一切回归圆满的,也有恋爱男女作为不能尽情义的代价而共同殉情自杀的。
•作品举例:《曾根崎情死》歌舞伎的扮相•歌舞伎中,角色不同,其发型、脸谱、服装等也各有千秋。
观众可以根据这些要素,判断登场人物属于何种角色。
男子的扮相“和事”中的美男子,脸上一般化妆成白色,眼部和嘴唇也经过精心的化妆,线条柔和俊美.“荒事”中的武勇豪杰,为了表示具有超人般的力量,脸谱上多画有红色线条,所戴的假发巨大而奇特,就连演出服也颇显夸张。
女子的扮相•日语称之为“女形”,皆由男性扮演。
因为是男人所扮,自然会有女人所没有的阳刚之气,为了弥补这一点,“女形”们往往在化妆、着装、言谈举止等方面特别强调女性的柔美妖艳,因此反而显得比真的女性更加妩媚动人。
比如扮演小姐和花魁者所着用的服装,其豪华艳丽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舞台演出者的服装有时还可以通过特殊的装置在瞬间进行变化。
如鸣神上人的服装为纯白色,以示具有法力的高僧或者是具有超人能力者。
鸣神上人曾为美女云绝间姬所诱惑,但是,当他发现云绝间姬是天皇为了蒙骗他而送到他身边的时候,盛怒之下变成了雷神。
这时,为了表现其怒不可遏的心情,演出服装通过特殊的装置瞬间从纯白色变成了火焰模样。
歌舞伎的舞台歌舞伎的舞台旋转舞台•舞台的上方安置大转盘,通过设置在舞台下方的旋转装置进行转动。
这种旋转舞台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将舞台分成前后两部分,隔开后可以同时准备两种场面。
演出时,观众看到的是前面部分,需要转换场面时,前后一转动即可完成。
通过这种旋转舞台的场面转换,可以向观众交替展示在不同场面发生的故事。
由于歌舞伎的故事情节比较复杂,如果是普通舞台,场面切换非常费时。
旋转舞台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是一种非常适合歌舞伎演出的优秀舞台。
花道•“花道”是指观众席间通向舞台的过道,约一米多宽。
演出者从花道的尽头,即舞台的正对面通过“花道”登台,这时观众与演出者之间可以相互打招呼,还可以相互接触。
但是,花道不仅仅是演出者的通道,同时也是演出空间的一部分,演出者可以在花道上进行表演,还可以在此向观众展示静态姿势。
除花道外,有时还可以设临时的通路兼舞台,演出者利用花道和这一临时通道绕观众席一周,边演出边与观众进行近距离交流。
这样舞台与观众席具有连成一体的感觉。
再如,当演出者表演乘船的场面时,花道上往往铺上蓝色的长布,使人感觉就像是河流一样,这样观众在观看时就像和演出者一同乘坐在船上一样。
这种设法让观众能在近距离观看演出者形象的表演,就像现代的影视画面的特写镜头,其效果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出入口•妖魔鬼怪的扮演者从地下通过此出入口登场或突然从舞台上消失。
歌舞伎的舞台上往往设置非常漂亮且几乎与实物相同大小的舞台装置,这样舞台上所上演的故事就好像是现实生活中实际所发生的一样。
如春天时,舞台上往往布置成樱花盛开、风和日丽的场景.中国传统文化与歌舞伎的关系•首先,歌舞伎是在综合吸收日本传统舞乐,即能、狂言、人形净琉璃等艺术养料的基础上产生的市民戏剧,堪称日本传统艺能之集大成者。
而能、狂言、人形净琉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其次,歌舞伎中有很多中国题材的曲目,多为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
比如根据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改编的《玄宗皇帝花车》,取材于郑成功反清复明、光复台湾故事的《国姓爷合战》,《歌舞伎十八番》中的《关羽》,《次泻十种》里的《猪八戒》等。
•最后,歌舞伎与中国京剧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比如男扮女装的角色,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品质等。
他们享有“东方传统艺术的姊妹花”之称。
能のう•日本最古老的戏剧,始盛于14世纪。
•演员头戴面具,靠念、唱、单调的音乐伴奏舞蹈,以及洗练的程式化了的暗示性表意动作,表达人物的情感世界。
能乐的脚本称为“谣曲”,包括对白、词曲,篇幅短小,最长者三千字左右。
谣曲大致分为以下五类:1、以神体为主人公,写神社的缘起、名门的来历等。
2、以历史上的武人(大多是武人的亡灵)为主人公,写武人由于狂妄固执,落入修罗道,最后通过僧人的佛法获得往生的故事。
3、以男戴假发扮美女或美女精灵为主人公,大多取自古代物语中女性人物的故事。
4、以鬼神、天狗、怪异动物为主角,写它们被勇士折服的故事。
5、以狂女为主人公,既有写历史故事,也有写现实的人情世态的。
文楽ぶんらく•也叫做“木偶净琉璃”•兴起于17世纪•类似于木偶剧落语落语是日本的传统曲艺形式之一,类似于中国的单口相声。
与单口相声不同的是,落语师除了嘴皮子的功夫,还会拿出折扇和手帕来当道具,并以滑稽的表情和夸张的动作来表现生活。
落语来源于佛教传入日本时,和尚为吸引听众而通俗化了的风趣生动的布法。
•落语的不少段子来源于中国的民间笑话集,最有影响的是明末作家冯梦龙所编的《笑府》。
《笑府》是中国明代民间笑话专集。
分上下两卷,共收笑话作品100则。
《笑府》中大部分笑话抓住了生活中某些丑恶现象,加以形象的概括,突出一点,深入揭露,往往能一针见血,醒人耳目。
刻画人物多用夸张手法,语言锋利幽默,结构巧妙,具有很强的喜剧效果。
《笑府》在江户时代传到日本后,很受欢迎,出版了多种抄本、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