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超导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低温超导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1 2
低温超导材料简介
低温超导材料基础理论 低温超导材料发展历程 低温超导材料应用
3
4
13
低温超导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超导零电阻现象的发现
1911年荷兰的卡茂林·昂尼斯教授用液氦将水银冷凝成固态导 线(-40℃),并将温度降低到-269℃左右时,水银导线的 电阻突然完全消失,首次发现了超导体的零电阻现象。
2
2 / Tc
低温超导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第I类超导体只有一个临界磁场 Hc; 当H<Hc时,超导态; 当H>Hc时,正常态。
常温下具有良好导电性的纯金属,如铝、锌、锡等; 熔点较低、质地较软,亦被称作“软超导体”; 。 临界电流密度和临界磁场较低,没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低温超导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第II类超导体有两个临界磁场 当H<Hc1时,零电阻且完全禁止 磁场线进入迈斯纳态。 当 Hc1 < H< Hc2时,混合态。零 电阻,磁场线部份穿过。
低温超导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1
低温超导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1 2
低温超导材料简介
低温超导材料基础理论 低温超导材料发展历程 低温超导材料应用
3
4
2
低温超导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超导材料:指具有在一定的低温条件下呈现出电阻等于零以及排斥
磁力线的性质的材料。现已发现有28种元素和几千种合金和化合物 可以成为超导体。
3
低温超导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1 2
低温超导材料简介
低温超导材料基础理论 低温超导材料发展历程 低温超导材料应用
3
4
4
低温超导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超导体的临界条件
温度T<临界温度Tc 磁场强度H<临界磁场强度Hc 在温度低于 Tc ,外加磁场强度 H>Hc的磁场作用于超导体 时,磁力线将穿入超导体,超导态被破坏而转入正常态。 电流密度J<临界电流密度Jc 同时,电流密度产生的磁场与外加磁场的矢量和应小于临 界磁场强度Hc。
注意区分:
电流强度I-单位时间通过某截面电荷的量;
电流密度J-单位面积上通过的电流强度;
5
低温超导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超导临界参数之间的关系
三个性能指标,相互制约; 一般来说,指标越高越好。
6
低温超导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超导临界温度Tc
起始转变温度Tc(onset) 转变温度宽度ΔTc 零电阻温度Tc(R=0)
T2 H c H c0 1 2 T c (T Tc )
Hc0为绝对零度时的临界磁场;
0
Tc
T
8
低温超导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超导临界电流Jc
破坏超导态所需的最小电流密度; J=I/A,单位A/m2 超导临界电流与临界温度的关系:
J c J c0 1 T
14
低温超导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迈斯纳效应的发现:
1933年德国物理学家迈斯纳发现在超导态下,超导体内 部的磁场强度H总为零,即具有完全抗磁性,这种现象就称 为迈斯纳效应。
15
低温超导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完全抗磁性的原因
North North
常规导体
超导体
South
பைடு நூலகம்
South
外加磁场使超导体表面产生感应电流,该电流在超导体内产生
中间临界温度 Tc(mid)
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
超导体从常导态转 变为超导态的温度 ;即电阻突然变为 零时的温度。 由于组织结构不同 ,超导临界温度不 是一个特定的数值 ,而是跨越一个温 度区域;因此实际 超导材料的临界温 度用四个参数表征 。
7
低温超导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超导临界磁场强度Hc
对于超导体,当外加磁场足够强时,会破坏其超导性; 破坏超导态所需的最小的磁场强度称为超导临界磁场强度。 Hc 临界磁场强度为温度的函数, Hc0 表达式为:
当H>Hc2时,正常态。
钒、铌、钽和大多数超导合金及 超导化合物。
第II类超导体比第I类超导体有更高 的临界参数。
低温超导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除钒、铌、钽大多数金属元素 金属元素超导体:都是第I类超导体; 钒、铌、钽为第II类超导体。
合金超导体:
绝大多数为第II类超导体;
金属化合物超导体: 绝大多数为第II类超导体;
的磁场和外磁场抵消,使超导体内部磁场为零。
16
低温超导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零电阻现象是超导现象的必要条件,但是电阻
为零叫理想导体≠超导体。
零电阻现象和完全抗磁性是超导体两个最基本,
而且互相独立的属性。
只有同时具有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才能称为超
导体。
17
低温超导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基佐姆实验
18
低温超导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同位素效应的发现
麦克斯韦、雷诺和席林等于1950年各自独立测量了汞同位素 的临界温度,结果发现超导体的临界温度和同位素的质量有 关: a
M Tc 常数
其中M是同位素质量,a=0.50±0.03. 实验表明,电子向超导电子转变的过程不受晶格振动影响, 从实验上启发了人们电子-声子相互作用可能是超导电性的根 源。同位素效应支持了弗列里希基于电子-声子相互作用的超 导电性理论,为解决超导电性的微观图像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
早在1924年,基佐姆首先建议把热力学用于讨论超导态和正常态 之间的相变问题,并与克卢修斯、恩德等人测量了液氦、锡和锌 等元素的比热,发现其在低温下存在跃变,证明了“这变化与超 导向非超导的转变恰好重合,阻碍超导电性产生的磁场,也阻碍 比热变化。向超导的转变与转变热无关。 1933年,厄任费斯托首次提出热力学中二级相变的概念。拉特格 斯将该理论应用于超导体,得出了在超导转变点比热的跃变同临 界场对温度的导数间的关系——拉特格斯公式。 1934年,基佐姆等验证了实验数据与拉特格斯公式的理论值,发 现比热跃变非常吻合,进一步暗示了热力学在超导体研究中的应 用可行性。 1934年,戈特和卡米希尔提出了超导相的二流体唯象模型。
低温超导材料(low 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ng material)
具有低临界转变温度(Tc<30K),在液氦温度条件下工作的超 导材料。分为金属、合金和化合物。 具有实用价值的低温超导金属是Nb( 铌 ),Tc 为9.3K已制成薄 膜材料用于弱电领域。 合金系低温超导材料是以Nb为基的二元或三元合金组成的β相 固溶体,Tc 在 9K 以上。 化合物低温超导材料有NbN (Tc=16K)、Nb3Sn ( Tc=18.1K) 和 V3Ga(Tc=16.8K)。NbN多以薄膜形式使用 ,由于其稳定性 好 ,已制成实用的弱电元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