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端午节说课稿

端午节说课稿

《端午节的由来》说课稿
耒阳市金星小学何娜
大家上午好!我是何娜。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端午节的由来》,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端午节的由来》是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了解人类文化长河中的优秀故事,感悟伟大的民族精神”为主题展开。

《端午节的由来》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介绍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

有关端午节由来的民间故事很多,课文所选的是流传较广的一种,反映了百姓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爱戴与怀念。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目标、过程和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3、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朗读、借助资料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4.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感人事迹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朗读、借助资料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感人事迹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四、说教法和学法:
我采用的教法是点拨法和层次朗读法,让学生通过感知朗读,感悟朗读,感情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中心,最终与作者达到情感共鸣。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仅仅只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组织者。

此外我还运用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课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课堂教学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环节1 :复习导入。

由于我上的是第二课时,上课开始,我引导学生对第一课时的内容进行简要地复习。

首先我从读课题开始,并且抛出这样两个问题:端午节是哪一天?你知道端午节有些什么风俗吗?学生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正好是对文中第一部分,也就是1、2自然段内容的回忆。

紧接着我用一句话导入了新课,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真真切切地了解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继续阅读兴趣,也一针见血地倒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环节2 :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为了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我让学生带着这样两个问题来小声朗读课文的重点部分,介绍端午节由来的3—6自然段。

问题
1: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问题2:老百姓是怎样对待他的?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集体交流后,很快得出:屈原忠诚爱国,老百姓十分爱戴他。

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也就让学生基本感知了课文大体内容。

环节3 :细致精读,理解感悟
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文本,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再细致读课文,这次读有不同的要求:(1)一边读一边拿笔画出体现屈原忠诚爱国的句子,画出体现老百姓十分爱戴屈原的句子。

(2)画出后读给小组里的同学听,并在小组里交流读后的感受。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思维、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读,自己悟,自己说,等方式真正透彻理解课文,感悟屈原的爱国精神,感悟民族精神的伟大。

而不是一味地等待依赖老师的讲解。

环节4:重点品读,升华情感
该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高潮部分。

通过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成果,从文中找出重点句,用课件展示,集体进行品读,理解和感悟。

在品读时运用抓重点词朗读,对比句朗读,师感情引读等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让学生的情感由感悟到达升华,甚至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
重点句一:在他的辅佐下,楚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家渐渐强盛起来,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百姓对他十分爱戴”。

在引导学生品读这个句子时,我抓住了重点词“爱戴”来理解,学生很容易理解到爱戴就是崇敬而喜爱。

那“十分爱戴”又是什么意思呢?
同学们会很快回答是“非常爱戴”,是“特别爱戴”,是“格外爱戴”、、、、、对他们的回答我给予充分的肯定,随即连环问:百姓为什么十分爱戴屈原,他到底为国家,为老百姓做了什么?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适当引导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国家哪些方面强盛起来了?人民生活得到了哪些改善?有些孩子说老百姓变得富足了,能吃饱穿暖了。

有些说老百姓的住房得到改善,住上新房了,老百姓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心情也特别愉快了,国家也富裕了,军队也强大了。

不会受外国的欺负了。

这时屈原的贡献之大,百姓的爱戴之情,已经不需我多说,孩子们有了深切的感受。

我只要适机让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这种敬佩的,赞许的语气就会油然而生了。

重点句二:但是,屈原依然热爱自己的祖国,关注人民的疾苦。

他写了很多爱国诗歌,并被人们广泛传送。

点拨此句时,我发现孩子们在朗读时把“依然”一词读得特别重,我适机问学生:从依然体会到了什么?孩子们通过集体交流谈了自己的感受:依然让他们感受屈原爱国之心没有改变。

那改变的是什么呢?改变的是屈原的遭遇。

他遭受了小人的诬陷,楚怀王疏远他,甚至被流放边疆。

深陷这样的处境,屈原应该是委屈的,失望的,痛苦的。

但是,他依然热爱自己的祖国,关注人民的疾苦。

此时孩子们已经被屈原那真诚的爱国之心,浓浓的爱国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感情朗读也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重点句三:楚国的百姓知道后,放声大哭,他们像潮水一样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想去救他。

点拨此句时我采用了对比朗读的方法。


时用课件出示:楚国的百姓知道后,放声大哭,他们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想去救他。

让学生比较两句话有何不同?说说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通过比较,学生不难发现,前一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句子的表达更加生动,更加形象。

“像潮水一样”让我们体会到来的人很多,来得很快。

更进一步说明来百姓十分爱戴他。

此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感情朗读,我采用了老师引读:
(师)当白发苍苍的老人们知道屈原投江后,(学生读)放声大哭,他们像潮水一样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想去救他。

(师)当年轻的小伙子们知道屈原投江后,(学生读)放声大哭,他们像潮水一样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想去救他。

(师)当顽皮的孩子们知道屈原投江后,(学生读)放声大哭,他们像潮水一样涌到屈原投江的地方想去救他。

重点句四:那怎么办呢?大家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那怎么办呢?大家想出了一个办法。


在指导学生朗读此句话时,我同样采用了对比朗读法。

让孩子们自己通过比较,通过朗读,体会到连续用两个“想啊、想啊和终于”说明大家想的很认真,绞尽脑汁。

再一次感受到了来百姓对他十分爱戴。

环节5: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虽是最后一个环节,却能起到画龙点睛和拓展的作用。

所以这一环节中我先用简练的语言,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再向学生提问: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都有些什么
风俗?这样的提问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还让民族精神代代相传的中心得到升华巩固……
六、说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中的内容有些是学生所熟知的,如端午节的一些习俗。

而有的内容则是学生不太清楚的,如端午节的由来及其意义。

所以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自读自悟与教师的点拨、引导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让学生经历一个自我读书、自我发现、自我习得的过程。

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的参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