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目录•第一章机构、人员及职责•第二章疫苗使用管理•第三章冷链系统管理•第四章预防接种服务•第五章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第六章接种率和免疫水平监测•第七章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第八章资料管理•第九章督导、考核与评价•第十章实验室管理•附件一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参考标准•附件二预防接种技术操作要点•附件三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诊治原则•附件四预防接种工作相关表格第一章机构、人员及职责• 1 机构• 1.1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县(市、区)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立负责免疫规划的业务科(所、室)。
• 1.2 乡镇、社区防保组织•乡镇、社区防保组织(以下称乡级防保组织)依据其职责设人负责预防接种工作。
第一章机构、人员及职责• 1 机构• 1.3 预防接种单位• 1.3.1 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以下称接种单位),由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并明确其责任区域。
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等医疗卫生机构,应当设立预防接种门诊,并可根据工作需要设立若干个预防种点。
• 1.3.2 接种单位(含预防接种点)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3.2.1 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1.3.2.2 具有经过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村医生;••••••• 1.3.2.3 具有符合《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规定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链管理制度;乡级以上预防接种门诊还应具备儿童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等办公条件。
• 1.3.3 接种单位接受所在地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技术指导,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和预防接种技术规范求,承担责任区域内的预防接种工作• 2 人员• 2.1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根据其职责、任务,结合本行政区域的服务人口、服务面积和地理条件等因素,合配置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
• 2.2 接种单位根据工作任务,合理安排工作人员。
承担预防接种的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资格,并经过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取得河南省预防接种人员培训合格证后可上岗。
• 2.3 接种点(村卫生室)根据服务人口、服务半径和地理环境因素,至少安排1名预防接种人员承担预防接种任务或其它关工作。
• 3 职责• 3.1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2 乡级防保组织• 3.2.1 根据上级的要求,组织开展或实施预防接种工作,保证防接种注射安全;对接种单位开展督导。
• 3.2.2 提出第一类疫苗和注射器使用计划,建立疫苗和注射器发登记,做好疫苗和注射器管理。
• 3.2.3 开展冷链温度监测,指导接种单位冷链设备的使用与理。
• 3.2.4 进行常规接种率、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和疑似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
• 3.2.5 开展预防接种宣传教育活动和对接种人员进行培训。
• 3.2.6 收集、汇总、报告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基础资料。
• 3.2.7 负责预防接种服务的乡级防保组织,同时承担本章3.3接种单位的职责。
• 3 职责• 3.1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3 接种单位• 3.3.1 根据责任区域内预防接种工作需要,按照各项技术规范要求,具体实施预防接种工作。
•••••• 3.3.2 制订第一类疫苗使用计划和第二类疫苗购买计划。
做好苗管理,保证疫苗冷链。
• 3.3.3 按照有关规定对新生儿建立预防接种卡(证),对预防接种个案实行信息化管理,及时发现流动儿童,按规定建卡(证)给予接种或补种。
• 3.3.4 开展常规接种率报告和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报告。
• 3.3.5 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对预防接种后的一般反应进行处理。
• 3.3.6 开展健康教育和有关咨询活动。
• 3.3.7 收集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基础资料。
第二章疫苗使用管理• 1 疫苗分类•《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将疫苗分为第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
• 1.1 第一类疫苗•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级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的疫苗。
• 1.2 第二类疫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2 免疫程序和使用规定• 2.1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 2.1.1 疫苗种类: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包括儿童常规接种的疫和重点人群接种的疫苗:•儿童常规接种的疫苗包括重组乙型肝炎疫苗(以下称乙肝疫苗,HepB)、皮内注射用卡介苗(以下称卡介苗,BCG)、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以下称脊灰疫苗,OPV)、吸附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以下称百白破疫苗,DPT)及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以下称白破疫苗,DT)、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以下称麻腮风疫苗,MMR)、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以下称甲肝减毒活疫苗,HepA-L)、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以下称乙脑减毒活疫苗,JE-L)、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以下称A群流脑疫苗,Men A)和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以下称A+C群流脑疫苗, Men AC)。
•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以下称出血热疫苗)接种;发生炭疽和钩体疫情时,对重点人群进行皮上划痕人用炭疽活疫苗(以下称炭疽疫苗)应急接种。
•••• 2.1.2 免疫程序: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接种剂次、接种部位、接种途径和剂量详见表2-1:疫苗免疫程序表2-1:疫苗免疫程序免疫程序和使用规定2.1.3 使用规定• 2.1.3.1 国家免疫规划儿童常规免疫的疫苗完成基础免疫的时间要求:•1)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风疫苗、乙脑减毒疫苗<12月龄完成。
•2)A群流脑疫苗≤18月龄完成。
•3)甲肝疫苗≤24月龄完成。
• 2.1.3.2 免疫程序所列各种疫苗第1剂的接种时间为最小免疫起始时间。
• 2.1.3.3 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基础免疫各剂次的间隔时间应≥28天• 2.1.3.4 HIV阳性母亲所生儿童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建议•原则上HIV阳性母亲所生儿童在接种前不必进行HIV筛查。
对于HIV阳性母亲所生儿童HIV感染状况分三种:1、HIV感染不详儿童;2、HIV阳性儿童;3、HIV阴性儿童。
对HIV阳性母亲所生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具体要求如下(表2-2:HIV 阳性母亲所生儿童的国家免疫规划苗接种建议):•1)HIV感染不详儿童•(1)出生后暂缓接种卡介苗、口服脊灰疫苗;当确认儿童HIV阴性后再予以补种;当确认HIV阳性,不予接种卡介苗、口服脊灰疫苗。
•(2)已知母亲HIV阳性的新生儿,如经医疗机构诊断,出现了HIV相关症状或免疫抑制症状,不予接种麻腮风疫苗、麻风疫苗、麻腮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如无HIV相关症,可接种麻腮风疫苗麻风疫苗、麻腮疫苗。
•(3)乙肝疫苗、A群流脑疫苗和A+C群流脑疫苗可按照免疫程序接种。
•(4)接种免疫规划疫苗时,应使用乙脑灭活疫苗、甲肝灭活疫苗和无胞百白破疫苗。
•(5)其它疫苗的接种可参考疫苗说明书的规定。
•2)HIV阳性儿童•(1)不予接种卡介苗、口服脊灰疫苗。
•(2)如经医疗机构诊断,出现了HIV相关症状或免疫抑制症状,不可接种麻腮风疫苗、麻风疫苗、麻腮疫苗、乙脑乙脑减毒活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如无HIV相关症状和无免疫抑制症状,可接种麻腮风疫苗、麻疫苗、麻腮疫苗。
•(3)乙肝疫苗、A群流脑疫苗和A+C群流脑疫苗可按照免疫程序接种。
•(4)接种免疫规划疫苗时,应使用乙脑灭活疫苗、甲肝灭活疫苗和无胞百白破疫苗。
•(5)其它疫苗的接种可参考疫苗说明书的规定。
3)HIV阴性儿童••••••按照免疫程序,完成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由医疗机构出具儿童是否有HIV感染症状,或是否有免疫抑制的诊断• 2.1.3.5 乙肝疫苗接种3剂次,儿童出生时、1月龄、6月龄各接种1剂次第1剂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
•对已知母亲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新生儿,在自愿的基础上,提倡新生儿在接种首剂乙肝疫苗的同时,在不同部位自费接种100IU乙肝免疫白。
• 2.1.3.6 卡介苗接种1剂次,儿童出生时接种。
• 2.1.3.7 脊灰疫苗接种4剂次,儿童2月龄、3月龄、4月龄和4周岁各种1剂次。
2.1.3.8 百白破疫苗接种4剂次,儿童3月龄、4月龄、5月龄和18—24月龄各接种1剂次。
•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免疫程序与百白破疫苗程序相同。
无细胞百白破疫苗供应不足阶段,按照第4剂次至第1剂次的顺序,用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替百白破疫苗;不足部分继续使用百白破疫苗。
• 2.1.3.9 白破疫苗接种1剂次,儿童6周岁时接种。
2.1.3.10 麻腮风疫苗(麻风、麻腮、麻疹疫苗)麻腮风疫苗供应不足阶段,使用含麻疹成分疫苗的过渡期免疫程序。
8月龄接种1剂次麻风疫苗,麻风疫苗不足部分继续使用麻疹疫苗。
18—24月龄接种1剂次麻腮风疫苗,麻腮风疫苗不足部分使用麻腮疫苗替代,麻腮疫苗不足部分继续使用麻疹疫苗。
当发生局部麻疹流行而且8月龄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时,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对象儿童可以提前到6月龄,但该剂次麻疹免疫其不计入常规免疫,在该儿童8月龄以后,再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注射1剂次麻疹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