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传统建筑
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又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成就也就更为辉煌。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建筑文明。
中国的古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从单体建筑到院落组合、城市规划、园林布置等在世界建筑史中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建筑独一无二地体现了的“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以故宫、四合院和园林最为典型。
北京故宫占据最显要的地段,从总体的布局上体现了中轴线的思想。
故宫采用了宏大的规模,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宫殿。
太和殿前的庭院,远超西方广场的规模。
从布局来看采用了很严整的布局,首先突出了中轴的空间规划,其中轴线是世界城市史上最长的一条中轴线.其次采用了层层封闭的规划,层层分隔产生了深远的空间。
而且尺度的处理也很严谨,外部空间是内部的四倍,比例为9:5,象征”九五之尊”,体现了一整套的礼制要求。
北京故宫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对中国民居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
首先,它的历史十分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门、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其次,四合院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它的院落层次分明,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
更为重要的是,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四合院的建造极讲究风水,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簪、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抱柱上的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有如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在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封建社会,北京四合院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
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
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
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
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
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
东西耳房--可单开门,也可与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书房。
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
也可将偏南侧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厨房或餐厅。
后罩房——中型以上的四合院还常建有后军房或后罩楼,主要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这像故宫一样体现了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可见中国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产生的影响之大。
中国古典园林采用很多手法造园,中国园林讲究借景,小中见大、实中求虚的造园手法。
.中国的古典园林在哲学思想上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在形式上为顺其自然的布局形式,充分考虑植物的生长状况与人的使用心态及景观布局对人的影响。
“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核心,道家的思想和对世界的理解正是建立在“道法自然”这一观念上。
中国古代的美学发展和艺术设计一直受到这一基本思想的影响,在“道法自然”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景观设计的目标就是将个人的情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在最大程度上享受自然之美。
这一审美方式反映了道家思想的核心,即对世界万物给予应有的尊重。
“道法自然”使道与自然联系在一起,暗示了整个宇宙的运行规律,并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界的深刻的敬意。
世界万物包括人类自身的行为都应该遵守由道控制的自然运行规律,这是道家哲学中的核心的观点,可以说,这一思想决定性地影响了中国的景观设计艺术。
当然,这必须经过艺术家的真正领悟能力才能在景观艺术设计中表现出来。
景观设计是人工的产物,如何表现事物的自然要素取决于景观设计师的表达方式。
景观要素如:山、水、植物尽管是自然物,但可经过人工处理体现出人的感情;同样,人造之物像园林中的建筑等,在“道法自然”思想的指导下也可以成功地表现出自然的精神。
在古典园林中山、水、植物和建筑是主要的组成要素,对景观设计的评判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组合方式,而不是其数量的多少。
园林设计师通过对当地环境的认识,在对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关系考虑的基础上,把人工山水、建筑以人的活动为依据安排其空间顺序。
通过展现园林合理的功能、宜人的比例、恰当的布局、独具匠心的构思以及进行准确的用色和用材,就可以达到“道法自然”的境界。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礼”为核心的,这种理念在古代房屋建筑中均有所反映。
儒家学说把“礼”看作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指导思想,礼制秩序不仅对君臣、臣民的尊卑关系有着严格的规定,而且对具有血缘关系的父子、兄弟、夫妇、男女、长幼的伦理秩序也有明确的规定,因此礼制秩序对宅第、民居也同样有着深刻的影响。
宅第中的布局、四合院的位置安排,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尊卑等级制度。
在中国古代建筑群体中,各个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仅是由审美要求决定,而且是由等级这个社会现实决定。
在一个家庭中,是以家长为核心按照亲疏关系构成了人际关系网络,在一个建筑整体内部,建筑也
因其服务对象不同而按照这个人际关系网络层层推进,其相应的大小、方位和装饰各不相同,这使得建筑群体成为理想的政治秩序和伦理秩序的具体表现,在整个建筑中,上下尊卑关系特别明确。
在建筑中通过附加相应的等级制度限定开间的数量、斗拱的配置、色彩的范围来区别不同级别的建筑,这在古代便有了可遵循的标准。
中正对称的建筑个体和群体布局,显示出尊卑的差别与和谐的秩序,而位于轴线上的建筑不偏不倚,创造了尊贵的气势。
这些都是以“贵贱有序”的方式表达了建筑的礼制精神,这就是礼。
中国古代建筑因为以体现人文礼制传统为主要目的,所以等级秩序,既是人际关系的原则,也是建筑关系的原则,“家国同构”,既是人际关系的结构特征,也是建筑关系的结构特征。
中国人经历长期封建社会,而习惯于以沿袭旧制作为正统的象征,因此缺乏对传统的开拓精神和科学探讨精神。
传统文化对现代中国建筑师来说,应该说是一个基础,而不是一种束缚,要以现代中国人的特有观察方式和思维方式创造中国的建筑,表达对建筑空间的中国式的感受和理解。
因此当代中国建筑师研究传统,是为了发掘传统中的精华,登上这一级台阶,然后迈向更高的境界。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中国古代传统建筑
作者:庄叶
院系: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广告学
指导教师:邱丽梅
年级:大一
学号:231250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