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II卷时,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国语·周语》:“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
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
”由此推断姓氏对西周的政治影响是A.确定分封诸候的主要依据B.确定宗法关系的重要依据C.导致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D.导致形成严格的晋升制度2.法国《人权宣言》称:“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
因此,各人的自然权利的行使,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字有同样权利为限制。
此等限制仅得由法律规定之。
”与此类似的先秦思想有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 “兼爱、非攻、尚贤”C. “不尚贤,使民不争”D.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3.唐朝李嘉祐诗曰:“草市多樵客,渔家足水禽。
”宋朝苏轼又说:“(居民)散在城外,谓之草市者甚众。
南宋年间鄂州的南草市,“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
由此可见草市A.唐宋时期开始出现B.打破贸易时空限制C.利于商品经济发展D.受到政府严格管理4.“汉族下层人民和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民的审美趣味有机结合,以酣畅、本色、绌野为主要审美特征”,体现这一特征的文学作品是A.《离骚》B.《子虚赋》C.《窦娥冤》D.《水浒传》5.清乾隆年间的《苏州碑刻》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
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
”这说明当时会馆的主要功能包括①商人停宿场所②商品储运场所③商人贸易场所④政治诉求场所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6.史学家对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洪仁玕的定位较高,评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
这主要是看重他A.领导抗击西方列强侵略B.大力宣传民主共和思想C.最早进行“师夷”实践D.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设想7.右图漫画为1900年俄国人创作,画面中的人物为中国人,或是义和团或是清政府,壶中为众多荷枪实弹的洋兵和轰鸣的大炮。
该漫画A.讽刺清政府不自量力B.谴责英法火烧圆明园C.反对俄国参与八国联军D.客观反映甲午中日战争8.“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
因此,他们能在艰苦的斗争中不出怨言。
”毛泽东的这段话最有可能出自于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井冈山的斗争》C.《论人民民主专政》D.《新民主主义论》9.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上海久益烟公司立即生产出“三省”烟,烟盒上绘有东北三省地图,并印有曾子的名句“吾日三省而思”,告诫国人勿忘国耻,一时畅销全国。
由此可知A.日本全面侵华阻碍民族工业发展B.国民政府唤醒国民的爱国意识C.民族资本家讲究商业营销策略D.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面临巨大困难10.20 世纪30 年代初出版的《上海鳞爪》一书中记载,“现下上海所谓一般新时代的女子,她必穿了短旗袍,着了高跟皮鞋和肉色丝袜……”同一时期,河南督军冯玉祥却下令:“着绸服则加税,而丝袜缎鞋尤甚,每一只须纳税一元”。
上述现象说明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基本特点是A.全盘西化B.男女平等C.西风东渐D.新旧杂陈11.20 世纪70年代,中国之所以能够摆脱某些大国的孤立,有效地遏制和对付苏联,部分原因就是在意识形态上冲破了与西方交往的障碍,抛弃了非敌即友的陈腐观念。
但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却认为中国是在“向快要淹死的尼克松扔救生圈”。
这表明20世纪70 年代的中国A.摆脱了苏联的威胁B.延续意识形态外交C.拯救了美国的衰落D.奉行国家利益至上12. 199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三万五千三百三十四亿元,首次突破三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百分之十四。
这主要得益于A.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B.当时中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落实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13.“这场运动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
它包括一些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想和看法,特别突出的是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
”该运动最有可能是A.智者运动B.文艺复兴C.宗教改革D.启蒙运动14.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制,杰弗逊称美国总统制是君主制的“新版”,乔治·梅逊也说总统将会“一步登上美国王位”。
这是因为美国总统权力很大,下列对美国总统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A.国家元首,由选民直接选出B.任期四年,掌握行政大权C.掌握军权,是军事最高统帅D.国会批准,可签国际条约15.《共产党宣言》指出:“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的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这里迅速发展的革命因素是指A.农民阶级力量壮大B.资产阶级力量壮大C.无产阶级力量壮大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6.右图是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人创作的一-幅漫画,对漫画所涉历史事件解读不正确的是A.反映的是古巴导弹危机B.结果以苏联妥协而告终C.当时的战略优势在美国D.是冷战时期的局部热战17. 1958年,苏共中央计划三到五年内,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
但在赫鲁晓夫的要求下,不到一年就完成了。
结果,大多数集体农庄由于要花费大笔钱财购买机械设备,不得不取消或推迟许多计划内的项目;由于缺乏技术人员,许多拖拉机处于闲置状态,这项改革最终不了了之。
由此可见,“拖拉机改革”失败的直接原因是A.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旧模式B.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C.操之过急,缺乏科学规划D.未能调动农民积极性18.经济历史学家伯顿·福尔索姆认为,罗斯福所开创的新政,具有缺乏计划性、浪费性支出严重和为获取政治利益而投机的特点。
下列各项中能为作者的观点“浪费性支出”提供有力依据的是A.兴办公共工程B.开展蓝鹰运动C.实行通货紧缩D.政府整顿银行19.仔细观察右图,你认为对右图所涉历史事件分析有误的是A.作为创始国之一理应有大国担当B.欧洲走向联合的道路具有曲折性C.英国将难以再依托欧盟发展自己D.不利于欧洲一体化目标真正实现20.1953年,一出戏剧在巴黎上演后引起全城轰动,以至于当时熟人打招呼都说:“你在干嘛?”“我在等待戈多。
”有人认为该剧的寓意是揭示人类在一个荒诞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
与该剧创作风格类似的作品是第II卷(非选择题,共6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满分60分。
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
其中第21题、第22题、第23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4题为选做题,包括A、B、C、D四小题。
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将答题卡小题前的对应方框涂黑,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21. (12分)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连结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环节。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君主专制的演变伴随着幸相权力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秦至汉,丞相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上至天时,下至人事,都是其职权范围。
其具体职责包括:选用官吏、劾案百官、执行诛罚……这一切大体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用人,二是决策,这就把国家政务中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包揽了。
材料二唐朝在遇到重大或复杂的军国大事时,特殊情况下可召开百官会议讨论,它通常受到宰相控制,宰相往往都拥有较大的决定权,但需皇帝最后批准。
……皇帝和宰相召开百官决策会议的目的,除了可以提供决策时的参考外,主要还是寻求整个统治集团对,自己政策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以上材料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三元代的丞相很跋扈,这给朱元璋深刻的印象,使他对整个丞相制度都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加上出生于元末中国社会底层,曾经饱受磨难的朱元璋内心深处始终克服不了的自卑,变成对能力不凡的开国元勋们的猜忌防范,终于使他决定借胡惟庸之狱废除丞相制度。
朱元璋死后,没有丞相留下的巨大权力真空给他的后代们带来巨大的麻烦。
——摘编自谭平《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对明朝治官的影响》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丞相制度的设立对皇权的影响,为了限制丞相权力,秦朝是如何设置中央官制的? (3分)(2) 史学家钱穆指出,唐代“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钱穆的观点。
(4分)(3)据材料三,概括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
(3分)(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演变趋势。
(2分)22. (13分)近代中西启蒙运动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不尽相同。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伏尔泰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佛教、道教、喇嘛教都可以自由传道,政府只管社会风化,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
他还说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孔子和西方古代贤哲一样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或“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信条,并“提倡不念旧恶、不忘善行、友爱、谦恭”,“他的弟子们彼此亲如手足”。
显然,这就是“博爱”的本义,因而也就和“自由”与“平等”的信条息息相通了。
——摘编自高毅《法国启蒙运动中的“中国热”》材料二中国的启蒙运动则是在民族救亡图存的现实压力下展开的。
当时所有中国知识精英几乎有一个共识:“救亡的唯一途径就是启蒙”,而这个启蒙又是(西方)外来的,不是源自本身,这就导致了没有任何实现可能的极端偏执的“西化论”。
……把矛头指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
也正因为如此,类似于“孝道”“礼教”“男权”“纲常”“名教”等儒家所崇尚的核心价值,就成为五四时启蒙思想家们激烈批判的主要目标。
材料三尽管“启蒙”的批判对象是“具有主宰性地位的传统思想体系”,但“启蒙”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
……一方面,自古以来,儒学思想始终洋溢着对人的高度关注,而由此展开对人的道德情怀、伦理关切和人文精神的阐发和诉求,这些是儒学现代性的基本内涵。
另一方面,儒学的“和谐”“中庸”“仁爱”的价值主题和由此彰显的人文情怀,再次受到关注。
——以上材料摘自李宁宁《启蒙语境中儒学的命运与现代性》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伏尔泰对中国儒学所持的态度,并指出伏尔泰心目中理想的政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