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
一、4~7岁孩子的心理世界与金钱意识
从4岁到7岁,是孩子进入小学之前的时期,因此称学前期。
这一时期的孩子生活在幼儿园,故又称幼儿期。
学龄前孩子心理活动的特点,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的,概括起来,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世界,以及他们对金钱的简单意识作用有以下一些特征——1、体能的增强以及语言的发展,使其扩大生活和活动范围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多种能力的提升,引起了心理发展上的变化,他们的认知能力、生活能力、社会交际能力都迅速地发展起来。
在对待金钱上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一些孩子“喜欢钱并开始向父母要钱”;一些孩子只对钱本身感受兴趣,视钱为一种玩具;还有的孩子对钱根本上就没有兴趣,随手拿钱,随手就扔掉。
2、这一时期的孩子摸仿性非常突出,而且善于摸仿。
开始时摸仿只限于一些表面现象,以后逐渐趋向内化,表现在游戏和生活中,就是喜欢和别人担任同样的角色。
善于利用孩子摸仿的天性,爸爸妈妈要抓紧时机,多动脑筋,在实施“金钱教育”时多做正面引导,寓教于乐,开启孩子的“金钱意识”大门。
3、这一时期的孩子都特别好动,活泼而且对游戏非常有兴趣,一天到晚他们总在不停地看、听、闻、摸、动,以成人不可理喻的精力和能力,调动着他们的各种感觉器官。
游戏可以更自由地、任意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既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提高了他们认识物体性能和体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
这
个阶段,爸爸妈妈不妨多和孩子玩一些“开商店”、“买卖东西”的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认识金钱的功能,理解金钱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4、这个阶段,孩子心理世界的另一个特点是“好学”、“好问”。
他们经常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大都一股子“蛮劲”,既具有挑战性也富有竞争性。
这一时期,很多家长面对孩子的“提问”都会显得无所适从,甚至于十分尴尬。
金钱教育方面,好好回答孩子关于金钱的问题,似乎是每一个负责任的家长都将面对的“难关”。
5、这一时期孩子的个性正在形成,部分孩子甚至于已经“初具雏形”。
这种心理上的变化和发展,是与他们认识活动抽象概括性的发展,以及各种心理活动有意识性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当然,这个阶段孩子的个性,其可塑性还相当大,所谓“雏形”也只不过是透过成人的眼而显现出来的一丝端倪。
金钱教育方面,如果你的孩子在这个阶段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正是实施矫正和规范的最佳时期。
二、和孩子一起做“金钱”游戏
1、和孩子一起认识钱
游戏目的:让孩子认识和了解不同的钱币币值,初步了解一些钱币知识,感受收集钱币的乐趣。
①把各种大小不同、价值不等的钱币放在孩子面前,逐一告诉孩子:“这是多少钱”?、“钱币上的图案是什么?”、“钱币的铸造时间?”可能的话,家长应当更多地告诉孩子关于钱币的一些知识、趣味故事……
②家长讲解完后,从孩子面前拿起几种钱币,测试一下看看孩子是否记住了它们所代表的币值。
③准备一张白纸、一支铅笔,将白纸盖在钱币上(硬币),用铅笔在钱币的范围内轻轻地反复涂抹,取下白纸,钱币上的图案就会像变魔术一样地浮现出来。
游戏指导:大多数孩子都会对这个游戏产生浓厚的兴趣,家长要反复说明只是在做游戏,真正的钱币并不是这样铸造出来的。
游戏中拓印出来的钱币是不可以拿去购买物品的。
2、兑换游戏
游戏目的:
教孩子认识不同面值的钱币,让孩子学习钱币兑换常识,在钱币兑换的过程中认识金钱的功能,培养孩子的金钱意识。
游戏准备:
1、爸爸妈妈准备好不同面值的整套人民币,纸币、硬币分开排列。
2、按钱币面值的大小,按一定顺序(由小额到大额),在桌面上从左到右排列好。
3、贴好标签(价格不等)的苹果若干个、铅笔若干支、作业本若干个。
4、书籍(最好是连环画)若干本(已经有定价,不用贴标签)。
游戏方法:
1、爸爸妈妈先让孩子认识所有钱币的面值,一般说来,4~7岁的孩子基本上都能完成。
对于币面大小相似、颜色相近的钱币,要反复教孩子进行辨别、比较。
2、先从小额兑换开始,先兑换硬币,再兑换纸币。
兑换时应坚持“整数原则”,如2角可兑换2个1角;1元可兑换2个5角;10元可兑换2个5元。
而不是2角兑换4个5分或10个2分、20个1分;1元兑换10个1角或20个5分、50个2分……等等。
那样的话就远远超出了孩子的数学发展能力,游戏就会成为“一锅粥”。
3、用不同面值的钱买苹果、铅笔、作业本。
4、一般说来书籍的定价相对于苹果、铅笔、作业本要“贵”,使用的钱要多一些,“买书”应当最后进行,游戏时最好找定价10~20元之间,整数定价的书籍。
游戏指导:
1、爸爸妈妈要先教孩子怎样“凑钱”、怎样“兑换”、怎样“找零钱”。
2、“兑换”和“找零钱”都要尽量简单一些,依据孩子个体的发展情况,循序渐进,多数孩子都会出错,家长千万不能指责孩子,要有耐心。
3、钱币上面的细菌较多,游戏结束要用肥皂给孩子洗手。
3、开商店
游戏目的:认识金钱的交换功能、价值功能;认识“商品”的实际用途;初步培养孩子的“财务管理”意识。
①邀请孩子喜欢的小伙伴一起参加,人数5~8人为宜。
家长要尽可能地把“商店”里的物品准备得充分一些,把这些“商品”按用途分好类,排列整齐、美观,便于孩子“购买”。
②家长先在各种“商品”上贴好标签,尽可能地给孩子讲解不同“商品”的实际用途,根据孩子的提问,礼貌、热忱、耐心地予以解答。
③由家长先扮演售货员,孩子扮演顾客进行买卖游戏。
每“卖”出一件商品都要记帐,一种商品卖完后进行“单项决算”和“盘点”,全部商品卖完后要进行“总决算”和“清仓”。
④交换角色,让每个孩子都扮演售货员,商品卖完后,家长帮助孩子进行“决算”和“清仓”。
游戏指导:
①“商店”里的所有物品都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
切忌使用孩子不熟悉的或与小孩子生活不沾边的东西。
②多数孩子不能正确“决算”和“清仓”,家长不能责备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