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防护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防护


整理课件
13
容易损伤的部位
其中最容易损伤的部位为医护人员的手指
整理课件
14
发生针刺伤的原因
护士的资历 护龄5年以下的年轻护士,以及中专学历的 护士发生针刺伤的百分比较高。
护士的不安全操作行为 有的调查发现护士在回收废弃针、毁形浸泡 及拔取针、加药及重套针帽等操作环节均容 易被刺伤,其中加药、套针帽及回收废弃 针,误伤频率最高。这在工作中养成的不正 确习惯动作有关
26
BD赢玛-密闭式防针刺伤安全型 留置针
整理课件
27
安全留置针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15
发生针刺伤的原因
恶劣的工作环境和不安全的注射用具 恶劣的工作环境会增加针刺伤的频率和危险性。有研究 表明发生针刺伤更有可能是因为设备设计的不完善,而 不仅仅是因为医护人员操作的粗心。
其他因素 对医护人员针刺伤相关因素做回归分析认为,针刺伤与 工作紧张程度、工作量、从事职业性质、性别、工龄、 身体状况、性格特征、领导重视等多因素明显相关
物理因素:锐器、放射线、激光、噪音等。
社会心理因素:护患、医护关系处理不恰当
整理课件
5
职业暴露引起的最常见疾病
血缘性感染疾病 :是一类可通过血液、体 液途径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包括乙型肝 炎、丙型肝炎、爱滋病、梅毒等二十多 种疾病。这些疾病的病原体主要在于感 染者的外周血液。
整理课件
6
血缘性感染疾病的感染途径
职业分布:在受感染的医务人员中,护士 占80%。
感染程度:取决于传染病的流行趋势。流行 趋势在扩大。医务人员的职业暴 露率将增加。
整理课件
12
容易发生针刺伤的环节依次为
注射前:在吸取药液、配药加药时 注射时:各种注射时 注射后:坺针时、分离针头时、回套针帽时、
回收医疗垃圾时 其他情况:如在手术室、产房被缝合针刺伤
整理课件
25
针刺伤的防护措施
使用先进、安全的医疗器材
如普及使用真空采血系统;无针密闭输液接头;可自动 回套的针头;防漏、耐刺、密封的环保型锐器收集箱等。 医疗相关部门积极开发各类与此相关的医疗器材,顺应 市场需求。
针刺伤高危险科室的预防措施
建立职工健康档案 预防接种乙肝或其他疫苗 定期健康检查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24
针刺伤的防护措施
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操作前后严格洗手 任何时候如果要接触血性物质均应在操作前带手套和
口罩 在特殊情况下可考虑带双层手套和防护眼罩
安全使用锐器,纠正导致针刺伤的高危行为。
尽量避免使用不必要的针和锐器 禁止双手回套针帽,必要时用一只手回套 禁止直接用手分离或传递锐器,必要时用镊子或其他器 械分离锐器 分类放置用后的锐器和其他垃圾 将污染利器物放到指定且方便使用的位置 利器盒四分之三满应及时更换
主要是针或其他锐器伤(占80%), 还有皮肤接触、黏膜接触而感染。
整理课件
7
针刺伤
是指由医疗利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 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意外伤 害,造成皮肤深度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 皮肤损伤。
整理课件
8
针刺伤的危害
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 传播,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HBV、HCV、 HIV。
整理课件
16
整理课件
17
整理课件
18
整理课件
19
整理课件
20
整理课件
21
国内护士职业的防护现状
(1)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差,同时缺 乏自我防护知识
(2)护理教育体系缺乏护士职业防护教 育
(3)职业的防护管理体制不完善国内缺 乏可以普遍应用的安全、先进的医疗工具
整理课件

22
预防原则-----标准预防
整理课件
3
职业暴露的定义
由于职业原因暴露在某种危险因素当中, 有发生或感染某种疾病的潜在危险。
整理课件
4
暴露原因
生物因素:病毒、细菌和寄生虫,其中HIV、HCV和HBV 病毒最具威胁性。
化学因素: 药物:抗肿瘤药物、抗菌素、麻醉废气等。 消毒剂:甲醛、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 酸、 臭氧等 有害物质:橡胶、水银和PVC产品
对受伤者的心理伤害造成血缘性疾病在病 人—护士—病人之间的传播,引起院内感染的 发生,加重国家医疗费用的负担
整理课件
9
感染的途径
被污染有病人血液和体液的针或锐器刺 伤
被无菌安瓶和锐器划伤造成皮肤或黏膜口, 在接触病人血液或体液时引起感染。
整理课件
10
引起感染的概率
1次被HBV感染的针刺伤可引起HBV感染的可能 性19%~40%
1次被HCV感染的针刺伤可引起HCV染的可能性 0.2%~6% 1次被HIV感染的针刺伤可引起HIV染的可能性 0.2%~0.4%
一般只需0.004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可见 从感染概率上看,HBV最易感染,其次HCV、 HIV相对较小。但若感染HIV,则后果最 为严重!
整理课件
11
针刺伤的流行病学
定义: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均具有 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 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 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基本特点: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 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强调双向防护,既 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 医务人员传至病人;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 离和微粒隔离 。
整理课件
23
针刺伤的防护措施
加强针刺伤预防教育,强化职业防护意识。
通过多种形式,如讲课、培训、制作vcd等对全体护 士进行针刺伤相关知识教育,重点加强对低年资、临时 聘用及实习护士的针刺伤预防教育
完善针刺伤报告制度
各医院应建立针刺伤的上报制度,制定针刺伤的处理流 程,并进行专人专项管理,以达到对职业暴露、职业安 全的控制与管理。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防护
整理课件
1
主要内容
针刺伤的原因 针刺伤的预防 针刺伤的处理
整理课件
2
引言
目前已证实的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传播, 导致职业感染的发生,其中最常见的是乙型肝 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 滋病病毒(HIV)。 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估计,健康 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 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虽然医护 人员在医疗工作中被锐器(包括针头)伤害是 不可避免的,但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评 定表明:62%~88%的锐器伤害是可以预防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