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钱理群先生前不久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语惊四座,他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此语一经微博转发便立即引起了社会舆论的一片哗然。

人们不得不再次思考这样两个问题:今天的大学生为何会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如何使处于急剧转型中的中国在培养大学生时避免功利主义成为其指挥棒?
其实,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当下中国大学教育碰到的问题。

早在上世纪初的美国,大学教育就受到过此种挑战。

20世纪初的美国大学教育在“大萧条”危机的挑战下,生存成了美国大学教育的头等理念。

美国大学教育开始走向功利化和世俗化。

哈钦斯在1929年入住美国芝加哥大学时就毫不留情地批判美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走入歧途,各种世俗化和功利化的理念充斥其间,学校学科设置以市场为导向,学科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这几乎就是今天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了。

哪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首先,当今的中国高等教育似乎陷入了这样一个误区,即最热的就是最好的。

从九十年代的法学学科到今天的经济学科,仿佛市场最缺乏的人才就是大学最应该培养的。

这就像是一个陷入沙漠深处的旅人,眼睛看见哪里仿佛有绿洲就认定哪里一定有水,但在很多情况下他所看见的不过是海市蜃楼罢了。

长此以往,在这种误区中越陷越深,最后渴死的一定是凭借感觉寻找绿洲的“旅人”。

其次,当今的高校中,话语权的缺失是培养大学中一批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直接推手。

在当今大学的校园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组织——团委。

它直接控制着学校中各种社团的活动,名义上的指导实际上是控制。

正像中国人民大学陈伟副教授前不久在博客中所写的那篇文章一样
(/s/blog_4acafcd70100tsv1.html)“高校的团委、学生会,某种意义上是我国官场丑陋生态的缩影”。

在丧失自己应有的话语权的前提下,参加各种社团组织的学生唯一能做的就是如何在这个社团中寻求自己的一席之地。

为了这种一席之地他们甚至将社会中的勾心斗角等等算计之策引入其中,这可谓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最佳锻炼场所。

更为重要的是高校中公共话语领域的消亡从根本上抹杀了大学生的公共意识。

在当下的大学中,学校对学生话语的控制不可谓不严厉,小到学校管理的漏洞大到国计民生,学生的公共话语成了学校的重点关注对象。

回想上世纪初叶和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他们拥有更多的公共话语权,因而他们更多的关心的是与公众相关的话题,同个人相比,公共议题似乎更值得他们去探讨。

自私并不是一个贬义的语词,人生在世免不了要为自己的权益而奋斗终生,但如何做一个精致的公民而不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确实需要我们去关注的。

公民除了需要利己以外还应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以内去适当地探讨公众话题,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而在今天这样一个公共话语逐渐消失的时代,最危险的事情就是大学生将目光从公共领
域转入到私人的领域,他们在私人领域中关心的唯有如何去获取满足自身发展的资源,这是“利己主义”的根本来源。

鉴于以上原因,要重构当代中国大学生的通识精神和公共生活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首先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的象牙塔,他的任务不是培养一群群只懂得专业技术的工人,他的主要任务是能使人类文明更好地传承下去。

故所以,大学生所要接受的不仅仅是功利的社会基本生存训练,同时还应该通过通识教育了解学习人类文明的遗产。

其次,拙见认为重构大学校园中大学生的话语系统是解决大学生功利化倾向的最佳途径。

大学生只有享有真正的话语权才能跳出唯命是从的泥潭,才会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真正关心的事物上来。

重构大学生公共话语系统能让大学生不在把视野局限于私人领域的蝇营狗苟的小事上。

这样才能真正为我们的社会培养出一批“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青年公民吧。

以上如有纰漏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