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机制建设初探[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文化教育事业也发生了变化,高校在各个方面经受着多元文化的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建设成为了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也成为了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要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机制、目标机制以及完善思想政治教学的内容机制、教学方式机制和评价机制入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机制建设[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机制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建设中面临的挑战(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为各国进行资本和商品贸易的往来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动了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国家间文化交流的方式,来达到文化影响或文化控制的目的。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旧推行其“西化”、“分化”的图谋,用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对其他民族文化进行不断地渗透和侵略。
如今还利用网络信息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在网上传播西方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这一系列行径致使其他民族文化安全受损,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用下降,文化危机在部分学生中产生。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迅速发展的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又使得资产阶级的一系列消极腐朽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趁机而入,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某些道德失范现象和个人主义现象在当代高校校园中频现,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这也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三)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的普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计算机的广泛普及,高校大学生可以进行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交流,选择和接受外界信息的自由度极大,甚至难以控制。
而网络信息又普遍存在着色情、暴力、迷信等垃圾文化和一些反动组织散布的危及社会稳定的反动言论。
这些不良信息数量之多,感染力和煽动性强,使一些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们,难辨真假,极易在无形中受到侵蚀,这就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趋于复杂化。
如何抵御网络空间中的消极、颓废、错误甚至反动的思想和信息,传播正确、积极和健康的文化,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和重点。
因此,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是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关键所在。
二、新时期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建设的重要性(一)新时期新形势发展的要求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科学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文化意识被“西化”、传统思想道德观念遭到冲击以及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被淡化等新挑战,新问题。
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与时俱进,主动走教育创新道路。
(二)改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必要途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交融、冲击和碰撞,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使大学生树立了竞争意识、自立意识、成才意识和创新意识,丰富了高校思想教育的内容,但另一方面由于多元文化的涌入和冲击,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消极现象。
这就需要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的发展,及时地进行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评价机制方面的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从而培养出社会主义信仰坚定、各方面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的一系列新变化、新发展,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在当今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社会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应该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切实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教育机制,大力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具体而言,就是使高校思想理论课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教学与科研承载时代赋予的使命,始终充满生命力与感召力,才能使其在整体建设的基础上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优势话语、优先地位和可持续发展的远景,建立与时代发展相匹配的教学与科研制度。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建设的途径(一)完善高校思政教育主体机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的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
”为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的建设中,首先要切实尊重大学生作为接受主体的地位。
作为教育主体的广大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中“强迫”、“改造”的观念,通过理论教育和身体力行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作为教育实践另一方参与者的学生,则需要尊重教师的引导作用,配合教师的教育活动,真正发挥主体参与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培养和形成自觉接受教育的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作为知识的传授和创新过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变“填鸭式”的消极单向传递信息为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信息交流和多变思维撞击,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以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变以知识为中心为以能力为中心,把整个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下放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和自由发展的空间。
其次,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实现接受主体的全面发展。
在高校思政教育建设中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必须构建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与个人需要、个人利益结合,更具实效。
为此,就要打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政治的主体性,注重从外部灌输,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等观念的束缚,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要求和学生个性特点结合起来:高校老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维护学生权益,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与学生平等交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积极构建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为此,必须坚持正确的教育目标和理论导向,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广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树立崇高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首先要坚持高校在社会主义文化传播上的主阵地作用,通过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及思想性强、内容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正确的理论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增强其抵御不良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切实地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科学方法论来引导和培养学生,通过理论教育使其理解和掌握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中学习和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对接受主体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提出的要求。
高校政治教育要通过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真正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更好地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标。
(三)完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机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时期的不同问题的分析和总结,是随着新的理论成果的不断产生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并保证了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为此,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及时吸取优秀的理论成果,对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做出新的分析和总结,使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这些极具现实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单纯地抽象理论说教更容易被接受主体认可,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理论说服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念,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其次,要体现教育内容的层次化。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群体的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进行层次上的划分,尊重差异,避免由于教育内容重叠而导致不同学生群体对教育内容的反感和排斥。
如此既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同时也可以反映出不同受教育主体的需要和认知能力,避免重复教育,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四)完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机制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思政教育要针对其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调动其参与教育、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为此,在教学方式上应创新教学方法,变单纯灌输式教育为师生共同参与式,实现双方的良性互动。
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保证学生对教育内容认识的正确性,并及时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使教育内容在其意识中得以内化,实现理论教学的目的。
这种主体模式下的教育过程,既体现了教师对于教育过程的实施引导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需要,调动了广大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在其他理论的成果,如模仿理论、替代强化理论、助人自助理论等的引导下,为高校思想政治建设教育方法的创新开辟新的道路。
(五)完善思想政治教学评价机制众所周知,教学评估机制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功效。
传统的教学评价考核往往重分数,轻积累;重结果,轻过程;重师评价,轻学生的自评、互评和开放式评价;重静态评价,轻动态评价。
并且具有一定的间接性,既无法考察学生的思想动态,也正确反映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内化程度从而难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并导致学生的价值观的扭曲和判断能力的缺失,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大大减弱。
因此必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机制进行改革。
一方面要制定全面、整体和极具可行性的评价指标,对学生进行多维的、互动的指导性评价。
在评价范围上,既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要考察其思想品德、能力技能情况;在评价标准上,要从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转向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