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猪场繁育及健康养殖关键技术
作者:刘春然
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35期
摘要:随着猪只饲养量的不断增加,饲养经济效益看好,越来越多的饲养者加入猪只饲养的行列。
尤其是近几年非洲猪瘟的影响,不少地区的存栏量有一定程度的减少,市场上猪肉的价格大幅上涨,在此种情况之下,更多的饲养者进行猪只的养殖生产工作,所以更加应该注意日常的健康养殖措施。
种猪是猪场中重要的组成群体,种猪养殖的成败会直接影响猪场的经济收益,所以本文针对种猪的繁育措施以及健康养殖的技术进行讨论,以期保证饲养者的经济收益,供参考。
关键词:种猪;繁育;养殖;技术
猪只的育种工作在整个种猪饲养环节,乃至是整个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都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
目前,我国对于猪只在育种改良方面的方法一般就是选择和杂交两个不同的方式。
其中选择更多的受到遗传方面的制约,但是种猪通常都具有永久性和累积性的遗传变化;但是杂交的方式也具有更多的育种优势。
瘦肉型的生长性状的遗传能力属于中等水平,而且在杂种方式上也没有很大的优势;繁殖性状在遗传能力方面的水平也相对不太高,但是在杂交方式上具有比较大的优势。
猪只的产仔能力和泌乳水平通常都是受到更多的母本影响,但是所产后代的瘦肉形状则更多的是受到父本和母本的均值影响,所以实际生产中应该关注父本瘦肉生长性能方面的遗传改良技术,临床中主要的改良方式就是选择的方法,因为杂交没有很大的优势;猪场对于母本的改良措施应该将产仔泌乳能力以及瘦肉生长性能同时考虑,在生产中将选择和杂交这两种方法共同执行,这就要求选择杂交亲本作为母本,同时针对生产母本的母系品种在选育方面进行重点的改良处理。
一、繁育体系的建立
目前,我国的种猪良种繁育体系主要就是由原种场、扩繁场和商品场以及终端商品猪饲养场几个不同的部分构成,在猪场的整个繁育体系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原种场部分。
而猪场建立的繁育体系在实际生产中具有一致的总生产目标,即力争提供给市场优质、安全、绿色的猪肉,但是各个部分的工作性质和生产的任务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实际生产中呈现出从上到下的金字塔形状排列,种猪机体的优秀基因流的方向也都是从金字塔的顶端指向其底端,但是绝对不能方向相反,生产终端的商品猪品质就是非常重要的依据,主要是用于检验整个种猪繁育体系的建立状况。
1.1原种场
整个繁育体系中的原种场位于金字塔的塔尖位置,其生产任务就是保证猪只品种的规划和育种方案的合理制定,生产中要严格的遵循育种方案对于纯种进行相应的选育工作,并且通过在生产中对于种猪的性能开展相应的测定,以期能够保证后代获得最大限度的遗传性能。
原种场中产出的优秀后代能够有效的对于核心群的种猪群体进行有效的更新,也可以为猪场中的扩繁群体提供优良的后备公母猪等。
临床中直接参加选育和测定的优秀猪只个体而组建的群体就是核心群。
而核心群的生产任务就是给整个种场的繁育供应良好的后备种猪,而且核心群猪只的质量会直接影响整个猪场的生产性能,同时会对种猪场的长期发展战略产生明显的影响,所以生产中绝不可以忽略核心群的建立。
1.2扩繁群
猪场在设计繁殖种猪群的饲养方案之前应该对于整个猪只饲养场的管理状况进行充分的调查和了解。
繁殖种群中的母猪在营养方面的需求通常在实际生产中会受到断奶日龄、气候条件、母猪更新率和基因型等几方面的因素在不同程度上的影响。
所以猪只营养学方面的研究者应该参考当今的文献和报道,而且将猪群生产记录中的失败营养方案成败记载最为参考的重点模型使用,这样才能够保证更加准确地对以上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描述。
1.3生产群
临床生产中应该重视猪只生长过程中的饲养管理措施,其中包括场址的选择、饲养条件和无害化的处理措施等。
给猪群实施分群的饲养方式,通常会按照猪只的来源、体重、体况、性情和采食等方面进行考虑,将性情和习惯相近的猪只分在同群中进行饲养并且加以分群管理和分槽饲喂的方式,这样可以保证不同的猪只都能够有良好的生长发育状态。
同群饲养的猪只应该保证体重的差异不大。
分群饲养之后应该保持猪群具有相对稳定的饲养状态,而且在实际生产中应该避免随意的变动。
保证猪群具有良好的饲养密度,尽量避免出现饲养过程中随意调出或者调入猪只的情况,每年的冬季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提高猪只的饲养密度,但是在每年的夏季应该适当的将猪只的饲养密度降低。
在给猪只进行并群饲养之前应该提前将圈舍进行干净彻底的清扫处理,并且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
猪只合群之后的前几天时间里,重视强化日常的饲养管理措施并且进行合理的调教,如果猪群中有猪只出现咬架或争斗的行为,应该立即进行有效的制止。
二、性能测定
目前,国家级别的猪育种方案都是建立在猪场性能测定的基础之上,测定部门主要的测定对象是优秀的青年公猪,在猪场中主要指的就是青年母猪和公猪。
测定的主要目的就是更准确的了解猪只在生长、胴体和肉质性能方面的情况。
伴随着我国人工授精和计算机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已经出现了比较先进的可以跨场比较育种值的方法。
導致测定部门育种计划的真正意义受到一定的质疑,通常由于基因型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测定部门提供的数据并不清晰。
所以在之后的养猪生产中应该逐渐的将猪场性能测定的范围逐渐的扩大,同时充分
的利用纯种和杂种的相关数据与资料,并且借助现代遗传评估的有关程序,有效的将非加性遗传效应进行剔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替代原有的测定工作。
针对中心性能进行相关测定的目的就是比较相同饲养环境中不同种群公猪的生产性能。
通过比较可以增强不同群体间遗传的联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国家或地区性的遗传评估准确性。
通常接受性能测定的公猪体重应该保证在30~100kg,同时具有背膘厚的特点,可以发现其在日增重和采食量方面都出现变化。
而这些猪更多的会被用于临床生产中的研究,常见的应用就是通过同胞测定而对胴体品质和猪肉品质的育种值进行有效的评估,或者是对来源不同的商品猪性能进行相关的测定和性能方面的
比较。
猪只饲养场中对于种猪的性能测定,在猪只的遗传发育体系中属于非常重要的部分。
测定的主要个体是针对100kg猪只的背膘厚度和日龄情况,生产中主要采用B型超声波仪器对于活体背膘厚度进行相应的测定,称量体重计算达到100kg猪只的日龄情况。
饲养场内对于母猪生产力的测定结果可以有效的帮助生产者更好的管理场内的猪群,通过对于猪群产仔数遗传方面的评估,能够识别出饲养猪群中具有优秀繁殖性能的母猪和公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