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引导略谈
兵房小学课题组汤晓梅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有这样一句教育格言:“教师为之教,不在全盘授于,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
”在他看来,“导”比“教”更为重要。
我们说,教学识师生双方的一种双边活动,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都发挥出来,才使教学达到理想的境界。
教者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思维,学会学习。
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我个人认为要适时启发诱导。
一、在对话中激发兴趣
对话教学是语文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形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语文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对话的空间,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鼓励他们发表个性化的见解,激发学习兴趣。
建立“对话”式的课堂,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没有对话就没有互动,就达不到相互提升的目的。
于永正老师教学《惊弓之鸟》时让学生读第5节,说说你脑子里又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学生大胆地述说自己的见解:有的说我读了以后脑子里出现了更羸拉弓的样子,好像看到大雁掉下来了。
教师问:“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生回答:“听到弦响。
”老师又问:“响得很吗?”学生回答:“响得很,嘣的一声。
”于老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这样自由对话的情境中让我感受到学生不仅获得了愉悦,获得了精神的自由,更获得了人生价值的感悟。
二、在表演中启发探索
喜欢表演是学生的天性。
让语文课堂形式多样,气氛活跃又能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位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
学生的表演欲特别强,他们喜欢表演、渴望表演可以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
学生在表演中,不但可以加深理解课文,而且他们可以把书面语言内化为口头语言、体态语言,可以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表演表达出来。
在表演中,还可以使师生之间、教学之间产生互动,使课堂出现和谐的、热烈的、平等的学习氛围。
于永正老师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让几个学生把狐狸和老虎到森林里去,其他小动物逃跑的情景演一演。
虽然是模拟表演,但通过课文语言文字的渲染,老师适时地点
拨学生们演得是惟妙惟肖。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掺进了自己的想象,如身临其境,使书本上抽象的语言文字活了起来,同时儿童的思维也活了起来。
三、在想象中加深理解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头脑中构成自己从未经历过的事物的新形象。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语文教学中也更多的引导学生的想象来解读课文,理解课文。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觉学生的表现欲非常强烈,我于是做了一个有心人,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表现欲的有机结合。
在教《黄鹤楼送别》这课时,在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送别场面这一段时,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同时,早已跃跃欲试,我于是相机播放音乐引导学生大胆展开想象,想象李白和孟浩然的分别场面,学生兴趣很浓,畅所欲言,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在点拨中求得发展
如何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促使学生更好地实现与文本对话,从中领悟,从中获取,在正确解读文本的同时超越文本呢?我认为一是要注重对话的“精”。
精即精到,精辟,也就是要理解到点子上。
窦桂梅老师执教《村居》一课时,以“村居”为抓手,按照文字、文学、文化的台阶,通过抓“吴音”、“溪”、“媚”、“醉”、“卧”等字词,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读出蕴涵在文本背后的意义来。
二是要注重超越文本。
窦桂梅老师在《村居》的教学中,在“带”着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居”领会到作者对“安居乐业”的生活的向往的同时,窦桂梅老师并不就此而结束授课,而是又一次再现另外一首同是辛弃疾写的《破阵子》,让学生再次走进作者,了解作者,明白了作者是居危思安,通过两首诗的对比,使学生明白了“醉”里虽然是一样,但想的不一样,普天下的安居乐业才是作者的向往,在解读文本的同时实现了对文本的超越。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适当的语言诱导,有如导游引路,只有相机行事,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才能在课堂驾驭中轻车熟路,启发学生。
学生才会在学习中细细体会、领略、发掘和创造而产生人生顿悟。
我们要努力让学生与文本尽情对话,学会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欣赏和批判,努力让生本对话过程中的每一个场景都放飞学生的灵性,成为积极的生命流程中的驿站,这样使教与学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课堂就一定会流光溢彩,灵性飞扬。
2007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