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审计准则1-2章重难点

最新审计准则1-2章重难点

审计准则1-2章重难点第一章、执业准则体系名词解释及简答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执业准则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鉴证业务准则、相关服务准则和质量控制准则2、鉴证业务准则的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称为“中国注册会计师业务基本准则”;第二层的鉴证业务基本准则分别称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阅准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业务鉴证业务准则”鉴证业务准则的两个层次的关系:包含与被包含3、审计准则的六大类别(也可说成是审计准则内部的逻辑结构):一般原则与责任、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审计证据、利用其他主体的工作、审计结论与报告、特殊领域4、审计准则百位数编号的含义?新的审计准则的编号借鉴了会计科目的编号,千位数为1的代表审计准则,其中:百位数为1的代表审计的一般原则与注册会计师的相关责任准则,百位为2的代表风险评估与应对准则,百位数为3的代表审计证据准则百位为4的代表利用其他主体的工作,百位为5的代表审计结论与报告,百位为6的代表特殊领域。

千位为2的代表其他鉴证业务准则。

千位为3的代表相关服务准则。

千位为4的代表相关服务准则。

千位为5的代表质量控制准则。

5、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1、准则框架体系趋同,2、准则项目和内容趋同,在审计准则内容上,中国准则体系充分采纳了国际审计准则所有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程序,6、修订后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的特点1、提高准则理解和执行的一致性;2、全面体现风险导向审计;3、增强识别舞弊风险的有效性;4、加强与治理层的有效沟通;5、增强对小型企业审计的相关性;7、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原因1、经济全球化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大趋势,要求我国加速实现准则国际趋同,减少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障碍,改善了我国经济贸易环境;2、注册会计师面临不断变化的审计环境及由此带来的审计风险,迫切要求我们大力改进注册会计师准则,增强审计的有效性,增进社会公从对行业的信心,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有序运行,保护社会公从利益。

8、鉴证业务准则、相关服务准则和质量控制准则的相互关系P3 图1-1、1-2第二章鉴证业务基本准则名词解释1、鉴证业务是指注册会计师对鉴证对象信息提出结论,以增强除责任方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鉴证对象信息信任程度的业务。

主体:注册会计师用户:预期使用者目的:适当保证或提高鉴证对象信息的质量基础: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产品:书面鉴证结论相关服务又叫非鉴证业务2、基于责任方认定的鉴证业务:责任方对鉴证对象进行评价或计量,鉴证对象信息以责任方认定的形式为预期使用者获取。

3、直接报告的鉴证业务:注册会计师直接对鉴证对象进行评价或计量,或者从责任方获取对鉴证对象评价或计量的认定。

4、有限保证的鉴证业务:目标是注册会计师将鉴证业务风险降至该业务环境下可接受的水平,以此作为以消极方式提出结论的基础。

5、合理保证的鉴证业务:目标是注册会计师将鉴证业务风险降至该业务环境下可接受,以此作为以积极方式提出结论的基础。

6、鉴证业务的要素,即鉴证业务三方关系、鉴证对象、标准、证据与鉴证报告鉴证业务五要素P15/P191三方关系:注册会计师: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并在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人员预期使用者:是指预期使用鉴证报告的组织和人员。

通俗理解为使用财务报告的人就是预期使用者。

责任方:直接报告业务业务中对鉴证对象负负责的组织和人员。

基于责任方认定业务中对鉴证对象信息负责并同时对鉴证对象负责的的组织和人员,一般就是管理层。

2鉴证对象:财务或非财务信息3标准:评价基准4证据:提出鉴证结论的基础5鉴证报告:书面报告形式提供保证程度的结论简答1、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拓展的原因。

1、受托责任要求的增强,拓展了注册会计师执业鉴证业务的内涵。

2、公司组织结构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为注册会计师提供鉴证服务提供了更多机会。

3、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为鉴证业务拓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4、注册会计师行业竞争的加剧,推动了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的发展。

2基于责任方认定的鉴证业务与直接报告鉴证业务的区别;P161、注册会计师提出结论的对象不同,2、预期使用者能否获取责任方认定;3、责任方的责任不同;4、鉴证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存在差异。

一是,该业务是否存在鉴证对象信息;二是,该鉴证对象信息是否能够被预期使用者获取。

如果能够同时满足这两点,则属于是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如果不能同时满足,则属于是直接报告业务。

比如,财务报表审计业务,存在鉴证对象信息——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同时该鉴证对象信息能够被预期使用者获取——财务报表报出后,就可以被广大预期使用者获取。

因此属于是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

再比如,验资业务,虽然被验证单位自身也编制注册资本实收情况明细表,但是该明细表不能被预期使用者获取,使用者获取的是注册会计师编制的注册资本实收情况明细表。

因此属于是直接报告业务。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预期使用者获取鉴证对象信息的方式不同:在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中,预期使用者可以直接获取鉴证对象信息(责任方认定),而不一定要通过阅读鉴证报告;在直接报告业务中,可能不存在责任方认定,即便存在,该认定也无法为预期使用者所获取(2)注册会计师提出结论的对象不同:在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中,注册会计师提出结论的对象可能是责任方认定,也可能是鉴证对象。

此类业务的逻辑顺序是:首先,责任方按照标准对鉴证对象进行评价和计量,形成责任方认定,注册会计师获取该认定;然后,注册会计师根据适当的标准对鉴证对象再次进行评价和计量,并将结果与责任方认定进行比较;最后,注册会计师针对责任方认定提出鉴证结论、或直接针对鉴证对象提出结论。

在直接报告业务中,无论责任方认定是否存在、注册会计师能否获取该认定,注册会计师在鉴证报告中都将直接对鉴证对象提出结论。

(3)责任方的责任不同在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中,由于责任方已经将既定标准应用于鉴证对象,形成了鉴证对象信息(即责任方认定)。

因此,责任方应当对鉴证对象信息负责。

责任方可能同时也要对鉴证对象负责。

例如,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既要对财务报表(鉴证对象信息)负责.也要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鉴证对象)负责。

在直接报告业务中,无论注册会计师是否获取了责任方认定,鉴证报告中都不体现责任方的认定,责任方仅需要对鉴证对象负责。

(4)鉴证报告的内容和格式不同在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中,鉴证报告的引言段通常会提供责任方认定的相关信息,进而说明其所执行的鉴证程序并提出鉴证结论。

在直接报告业务中,注册会计师直接说明鉴证对象、执行的鉴证程序并提出鉴证结论3鉴证业务与相关服务的区别:鉴证业务,就是注册会计师通过评价某一对象(如历史财务报表、非财务信息等)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符合既定的标准,以增加有关该对象的信息可信性。

我国注册会计师在这方面的业务主要包括审计、验资、审核、审阅和执行商定程序等。

鉴证服务具有法律效力,是注册会计师的法定业务,非注册会计师不得承办。

除此之外的注册会计师的非法定业务为非鉴证业务即相关服务。

1.业务涉及的关系人不同:鉴证业务涉及注册会计师、客户、预期使用者,相关服务涉及注册会计师和客户。

2.业务关注的焦点不同:鉴证业务关注如何保证或提高信息的质量,相关服务关注客户对注册会计师提供的信息的利用。

3.工作结果不同:鉴证业务是提供合理或有限的书面鉴证报告,相关服务只提供建议而不提供保证。

4.独立性的要求不同:鉴证业务是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实质和形式上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相关服务则无此要求。

5.注册会计师的责任不同:对鉴证业务责任高,对相关服务责任低。

如何区分二者:如果客户就某一事项寻求建议或意见,则属于相关服务。

如果客户需要注册会计师对某一特定事项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提供保证,则属于鉴证业务。

P18鉴证业务:1审计:财务报表、特殊目的、验资特殊目的审计业务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对下列财务信息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的业务。

1.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以外的其他基础(简称特殊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可能应委托人要求对被审计单位按照特殊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

特殊基础通常包括计税基础、收付实现制基础和监管机构的报告要求。

2.财务报表的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可能应委托人要求对财务报表的一个或多个组成部分发表审计意见。

财务报表的组成部分,包括财务报表特定项目、特定账户或特定账户的特定内容。

3.合同的遵守情况注册会计师可能应委托人要求对被审计单位合同中有关财务会计条款的遵守情况发表审计意见。

例如,对贷款合同遵守情况发表审计意见;对专利技术、商标使用权等转让协议遵守情况发表审计意见。

4.简要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可能应委托人要求对被审计单位依据已审计财务报表编制的简要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

验资的目的在于,通过增设一道关卡,引入第三者,来防范公司发起人或大股东虚假出资,从而起到保护公众投资者的作用。

2审阅:历史财务信息审阅3其他鉴证业务:被审核单位依据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项或采取的行动的假设而编制的财务信息进行审核内控鉴证相关服务(非鉴证业务)1管理咨询:对公司的治理结构、信息系统、预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营效率等提供意见和建议。

2会计服务:代理记账、编制会计报表、处理工资单3税务服务:税务代理和税务筹划。

税务代理是注册会计师接受企业或个人委托,为其只填纳税申报表,办理纳税事项。

税务筹划是由于纳税义务发生范围和时间不同,注册会计师从客户利益出发,代替纳税义务人设计可替代或不同结果的纳税方案。

4代编财务信息5执行商定程序: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对特定财务数据、单一财务报表或整套财务报表等财务信息执行与特定主体商定的具有审计性质的程序,并就执行的商定程序及其结果出具报告。

注册会计师执行商定程序业务,仅报告执行的商定程序及其结果,并不提出鉴证结论。

4. 合理保证鉴证业务与有限保证鉴证业务的区别合理保证的鉴证业务和有限保证的鉴证业务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1)目标不同。

合理保证的目标是将鉴证业务风险降至具体业务环境下可接受的低水平,以此作为以积极方式提出结论的基础,并对鉴证后的信息提供高水平的保证。

有限保证的目标是将鉴证业务风险降至具体业务环境下可接受的水平,以此作为以消极方式提出结论的基础,并对鉴证后的信息提供低于高水平的保证。

但有限保证的保证水平应当是一种有意义的保证水平,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预期使用者对鉴证对象信息的信任。

(2)证据收集程序不同。

在合理保证的鉴证业务中,为了能够以积极方式提出结论,注册会计师应当通过一个不断修正的、系统化的执业过程,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

与合理保证的鉴证业务相比,有限保证的鉴证业务在证据收集程序的性质、时间、范围等方面是有意识地加以限制的,主要采用询问和分析程序获取证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