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一、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概念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是主要针对疾病(多见为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等公共卫生事件在公共卫生服务和社区人群等现场工作中的调查实践,可分为应急性和预先有计划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在此主要讨论应急性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是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基石。
1、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目的:首先是搞清事件的发生原因——事件诊断;再是预防事件的发生、发展,减少损失、增进健康——事件处理。
具体关注的内容有:⑴查明病因,或寻找病因线索及危险因素,为进一步调查研究提供依据;⑵控制疾病进一步发展,终止疾病暴发或流行;⑶预测疾病暴发或流行的发展趋势;⑷评价控制措施效果;⑸进一步加强已有监测系统或为建立新的监测系统提供依据;⑹培训现场调查人员。
2、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主要解决的问题⑴如何进行公共卫生事件流行和暴发调查;⑵如何采取措施保护和增进公众健康问题;⑶现场流行病学面对应急性问题,必须立即做出反应,还要结合应急性问题的解决,对公共卫生措施做出评价;⑷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研究必须考虑调查结果与接受者如政府部门、公众等的需求问题;⑸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任务不仅是及时提交调查结果,还必须采取措施改进人群健康。
3、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以宏观控制为主,边调查、边分析、边实施。
无需等待直接原因或所有原因调查清楚后再采取措施,但是其对策和措施在实践中经验证后可进行调整4、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态度:首先应注重科学性,同时也应注重现场限制条件、社会压力和工作责任对调查的影响。
在任何情况下,调查人员必须正确面对各种复杂问题,协调各种利益冲突,科学地提出合理的研究设计、调查结论和建议。
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特点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除具有流行病学原有的特征(如以分布为起点,对比的特征,概率论等)外,更突出:1、亲临现场:凡是存在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并危及人群健康的场所都是流行病学调查者工作的场所,流行病学调查者必须亲赴现场及时开展工作,现场调查是现场流行病等公共事件干预的起点。
只有深入现场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发现其规律,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措施。
2、着眼群体:临床医生的工作较注重是个体,而疾控工作者更注重群体(宏观),通过群体的调查研究,掌握流行病的规律,研究对策,再实施于群体。
例如:人类对艾滋病无特效药,对个体无法治愈。
多数国家采用大众宣传,动员群众采用有效措施预防感染性病艾滋病,使得群体艾滋病发病率明显降低,达到遏制艾滋病迅速蔓延的势头,保护了群体健康。
3、重在实用:现场流行病学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应用学科,它注重的是在人群现场工作中的应用,以实用为主,以尽快解决现场中有碍人群健康的实际问题为目的。
也就是说:只要是符合客观规律,能解决实际问题,就值得应用和推广。
实用性越强,推广速度就越快,效果可能就越好。
如艾滋病的控制,如果等到艾滋病治疗药物研发出来了再去控制艾滋病,那么人类要付出惨痛的代价,而推广使用安全套这样一个简单方法,就能很好地减缓艾滋病的蔓延。
又如:2004年莲沱中学流感疫情的控制,主要采用了开窗通风,人员疏散措施,方法简单但实用,迅速控制了新发病例。
实用还应与当时当地情况相结合。
4、尽快处理:对于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分为应急性和非应急性的,对于应急性的应尽快采用有效方法处理,预防事态的扩大失控。
对于非应急性的,在通过科学的有计划性地控制,避免紧急状态的发生(转化为应急性的)。
只有真正掌握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原理和技巧,才能在现场工作中做到有条不紊,尽快正确处理。
三、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步骤启动现场调查的前提条件是获得公共卫生事业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的来源包括各种类型的公共卫生监测系统、政府有关部门(如民政、公安、教育等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校、工厂等)、公民和媒体(报纸、广播、电视及网络)。
接获这些信息以后,有关业务人员应记录报告时间、报告人、联系电话等,将信息进行初步分析,经过初步确认;同时及时报告有关领导。
在得到有关部门的授权或者事发相关部门的邀请后,应立即前往现场开展调查。
在进行信息核实中,主要包括: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主要特征、初步确定的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年龄、性别、职业、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现状和趋势等。
现场调查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现场调查阶段和总结阶段。
1、准备阶段准备阶段是现场调查的起始阶段,对整个现场调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准备的越充分,组织管理工作越细致,调查计划越完善,现场调查的开展也就越顺利。
反之会困难重重,甚至失败。
应急性和非应急性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准备阶段是有所不同的,在此介绍应急性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准备阶段。
应急性准备阶段又分为平时准备和临时性准备。
⑴平时准备包括人力储备、应急方案制定和物资准备。
作为疾控机构和疾控人员,平时加强疾控知识培训、学习和训练(演练),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验、临床技术、消杀灭、应急疫苗接种等专业技术人员储备齐全;各种应急方案制定齐全、合理,专业技术人员对各方案掌握;各种物资准备到位,各种机械设备功能正常。
⑵临时准备包括组织机构、针对性的方案制订、针对性的物资准备及设备检查。
组织机构:成立组成现场调查组,进行任务分工。
进行现场调查,调查组应明确调查目的和具体调查任务。
现场调查组应由相应的专业人员组成,一般应该包括流行病学、消杀灭、实验室和临床医学等专业人员,必要时还应增加其他卫生专业和管理人员。
现场调查组应有负责人,组织协调整个调查组在现场的调查工作,调查组成员应明确各自的职责。
现场调查是针对应急公共卫生事件所要解决的问题而进行的活动。
因此,调查工作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在目标确定后,调查工作需按一定程序进行,从准备到最后的工作报告,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工作内容,从而保证调查的有秩序性,减少盲目性。
所以制定针对性的调查计划很重要,此计划一般包括:调查计划项目内容调查目的为什么调查,需要了解什么,调查结果有何用途,谁想知道调查结果。
调查方法描述法、分析法调查地区调查范围确定,重点区域的确定调查对象、样本累及的人群确定、样本量的大小(抽样?普查?)调查时间确定调查时间阶段调查项目(内容)调查事件主要、次要和特征项目如主要疾病症状、接触史等实验室标本采集方法、数量,实验室分析方法分析方法统计分析的项目、运用的软件调查人员具体调查人员、负责人调查报告提交报告的形式、份数、内容和对象后勤保障车辆等调查费用各项开支细节、总开支对应急性的流行病学调查,针对性方案的制订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随情况的变化进行修订。
现场调查组在奔赴现场前应准备必须的资料和物品,一般可以包括:相关调查表(有时需要现场根据初步调查结果现场设计调查表用于调查)和调查器材、现场预防控制器材、采样设备和相应的采样试剂、现场联系资料(联系人及联系电话)、电脑、照相机和个人防护用品等,适合的交通工具对于现场调查也必不可少。
对设备进行必要的功能检查。
调查组在开赴现场时或过程中及时与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准备情况、调查情况及工作进展。
2、现场调查阶段现场调查阶段可分为以下几个过程:1)核实情况,确定事件的存在,找出事件特点通过现场知情人对事件的基本情况进一步核实,确定重点调查对象及数量,对重点患者进行个案调查,了解病史、接触史、进食史、症状和体征、检验结果等,找出共同特征;对一些较敏感的、以往有监测数据的事件的发生,可通过报告的病例数量与疾病监测系统资料相比较后,比较容易观察到实际病例数量是否超过既往的正常水平,初步判断事件是否存在。
2)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据事件的共同特征,建立事件定义,扩大调查对象,收集更广更全的事件数据,分析可能引起疾病、中毒、污染等发生的因素,并采样送检。
对于疾病疫情来讲,据病例的共同特征确定诊断标准,对调查对象划分为确诊病例、基本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关病例。
病例的定义(事件定义)的措词非常重要,必须满足精确又不过于严格。
对于病因诊断明确的疾病,其诊断标准采用公认的诊断标准,对于原因不明的,诊断标准的制定非常复杂,要与临床、预防和实验人员共同协商制定。
暂时病例的定义将基于最早发现的病例的检查结果,而一旦获得更精确的资料后,及时修改。
例如2009年6月发生在某乡镇学校普通流感染疫情,据重点患者的共同特征制订了病例诊断标准:有发热(38℃以上)、鼻塞、流涕、头痛、咽部不适发红、咳嗽临床症状,实验室查出病原体者订为确诊病例;对有上述症状而无实验室检验数据支持者订为基本确诊病例;对仅有确诊病例症状中发热、加上其它症状中1至2项者订为疑似病例;对有明确原因引起的发热等病例订为无关病例。
通过对调查对象的甄别,明确了疫情的实际情况,为控制疫情奠定基础,同时也可明确样本采集对象及数量。
3)分析⑴疾病的三间分布描述疾病的三间是指疾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群。
通过对疾病的三间描述推算出疾病的潜伏期、暴露日期、发生类型、发生区域、区域发生率、不同人群罹患率等。
⑵提出初步假设在疾病三间描述的基础上,仔细审核资料、结合分析临床、实验室和流行病学特征,提出可能的假设。
假设应包括致病因子、传染源、传播途径和发生原因等。
假设应该具备如下特征:(1)合理性;(2)被调查中的事实所支持(包括流行病学、实验室和临床特点);(3)能够解释大多数的病例。
初步假设使用“较为宽松”的病例定义,再通过调查分析的逐步深入,逐渐精确定义。
例如:上述普通流感疫情的初步假设为“流感样”疫情(致病因子是流感病毒、传染源为首发病例、呼吸道传播、人员密切接触),最后确诊为普通流感局部流行。
完成初步调查情况报告,提出处理建议(报告的书写,后议)。
4)采取控制措施应根据疾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以及疾病的特征确定控制和预防措施。
预防控制的主要措施包括消除传染源(如:病源的消杀灭、治疗罹患者、污染源的消除等)、减少与暴露因素的接触(如:撤离污染源、对接触者消毒冲洗、开窗通风、隔离罹患者等)、防止进一步暴露(如:限制人员活动区域等)和保护易感/高危人群(如:疫苗的接触),最终达到控制、终止暴发或流行的目的。
对原因比较明确的,可在进行上述调查的同时,现场采取应急控制和消除致病、中毒、污染因素的措施。
特大及影响范围广的疫情或污染中毒事件应视情况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区封锁、人员疏散方案,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根据初步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消毒、杀虫、灭鼠和污染物清除工作。
怀疑为传染病时,应对尚未隔离的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严密观察;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服药、接种疫苗。
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并采取干预措施。
及时向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通报情况,争取配合和支持。
控制措施效果评价的一个最直接、最客观的指标就是日罹患率的下降。
但是应注意:日罹患率的下降也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绝对说明控制措施有效;控制措施有效时,受潜伏期的影响,日罹患率在短期内也可能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