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模拟练习与体会小组成员:姚爱贞申韵萍戚海英时间:2011/12/18地点:长江师范学院实验中心心理咨询室角色扮演:咨询师——姚爱贞(本人)来访者——申韵萍记录者——戚海英为了充分理解这学期《临床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并将其用于实践,12月18日我们小组来到实验中心心理咨询室进行了心理咨询模拟练习。
下面我主要将自己扮演咨询师的这段对话及体会与大家分享。
来访者资料:女,21岁,大学三年级学生主要问题:恋爱出现问题。
最近两个月一直觉得自己的男朋友对自己漠不关心,与自己对着干,不知道忍让自己。
因而心情低落,怨气很重。
【1】咨询师: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使你一直处于目前这种情绪状态?来访者:那还用说吗?我们俩经常吵架,他一点也不关心我…….我现在快恨死他了。
【2】咨询师:你说你男朋友一点也不关心你,就是说他最近两个月从没有让你感受到哪怕很细微的关心?来访者:(沉默一会)那倒没有,要是那样我还不早跟他分手了?!他有时也会打个电话问我吃过饭没,问我在干嘛。
【3】咨询师:你前面说他一点都不关心你,但是现在又说他也会打电话给你,这前后是不是存在矛盾,你能不能解释一下?来访者:(沉默)也不能说他一点都不关心我,只是有时候我觉得我俩之间的关系很不平等。
【4】咨询师:你们俩之间的关系不平等?能不能具体说一下呢?来访者:我对他很好,给他洗衣服,他有课时我总是提前去给他打饭,我把他看得很重要,总之我全身心地为他着想,我觉得我做到了所有女朋友该做的。
可是他呢?对于这些好像都漠不关心,没有像我对他那样对我。
【5】咨询师:你是觉得你男朋友必须爱你,最起码得像你平时对他那样对你,是吗?来访者:是啊,我付出那么多,这些最起码的要求不算过分吧?!【6】咨询师:为什么他必须像你对他那样对你?来访者:这……你这样问也太奇怪了吧,难道他那样对我倒还理所应当了,活该我苦命对他好啊?!【7】咨询师:我也不是说他就有理了。
你可以希望他对待你的方式就如你所想,实际上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希望,作为一名与你同龄的女生,我有时也会希望我的男朋友就是我所想象的那种“完美男生”,但是你却无法要求他必须这样,因为这太难做到了,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周围的男女朋友都没有完美无缺的。
而你的问题恰恰在这里,因为你有了这种必须的要求,而它又难以实现,所以你才会像现在这样苦恼。
来访者:是的,我要是没有这样的要求,也许不会像现在这样。
道理我知道了,但是这种想法我好像摆脱不了,因为我太在乎他了,所以我容忍不了他对我的稍微不在乎。
【8】咨询师:有一个关于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就是“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你那样对待别人”。
你觉得你刚才对你男朋友的这种想法符合这个规则么?来访者:好像不是很符合(笑了一下)【9】咨询师:其实是你把这个规则用反了,我们将这类想法称为“反黄金规则”——我如何对待别人,别人就必须如何对待我。
这是对他人的一种不合理信念,是一种绝对化的要求,因为我们无法要求别人必须为我们做些什么。
如果你老是这样想,就会越想越生气,越想越觉得自己委屈。
来访者:我好想明白了,但是要纠正我觉得还有点困难。
【10】咨询师:那没关系,本身改变一种认知就是很困难的一件事,但是只要你意识到了这种存在,在以后的生活中时不时地观察自己是否又有不合理信念出现,一旦有,就要有意识地把对自己或别人“必须”“应该”做到的事情换成“希望”或“想要”。
这样当我们不希望或不想要的事情发生时,我们的情绪就会仅仅是一种失望,而不是过分强烈地怨恨自己或他人…….以上这些节选是我和“来访者”的整个对话过程中较具有代表性的选段,下面我就以上对话内容谈一下自己的收获。
其实在上述对话之前,我还扮演了一个较长时间的倾听者的角色,期间我很少说话,因为这样才有助于来访者的自我表达,自我宣泄,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被尊重的,而我也才能体会来访者的感受,观察到来访者谈话中所么没有说出的深层次问题。
经过倾听,我猜测来访者的主要问题是认知出现了偏差,准备采用情绪认知疗法来对他实施帮助。
而目前最重要的是我要促使她意识到自己确实存在这样的认知偏差,这个过程又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而不是我强加给她一个“认知偏差”。
所以在此期间我主要利用了以下技术:1.开放式提问技术。
如【1】,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让求助者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我则希望从中自然而然地引导出来访者的问题,而后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2.封闭式提问技术。
如【2】,因为来访者说“男朋友一点都不关心自己”,我觉得这儿我有必要使来访者说明是“一点也不关心”还是“不像原来那么关心”,因而我用封闭式的提问方式从而让来访者明确自己的说法到底是不是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从来访者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这种提问方法确实使得来访者看出意识到自己叙述存在着“夸大化”。
3.面质技术。
如【3】,来访者在关心自己的问题上出现了前后言语矛盾的现象,因而我觉得在这儿可以用面质技术直接指出来访者所存在的问题,由此协助求助者促进对自己的感受,行为及所处境况的深入了解,促进来访者实现言语的统一。
从来访者的回答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一技术的积极作用,来访者深入认识到使自己生气的原因不在于男朋友不关心自己,而是由于“俩人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关系”。
【6】也是一种及时的面质技术,主要目的是引起来访者对自己不合理信念的反思。
4.具体化技术。
如【4】,我们知道,具体化技术主要是咨询师协助求助者清楚准确地表达他们的观点及他们所体验到的情感。
在这儿,来访者说自己与男朋友之间存在着不平等,这是一个很模糊的问题,因而我需要通过具体询问所谓的不平等的表现,从而也使来访者捋顺自己的所思所感。
5.重复技术。
如【5】在此之前我们可以看到来访者所叙述的大量“事实”,但是我注意到所有这些话都集中于一点——她觉得她男朋友必须爱她,并且得像她平时对他那样对她。
这明显是一个症结,我需要引起来访者对自己这些“事实”的重视并使她自己明确所要表达的内容,因而我用了重复技术,这一技术也正好让我将话题直接引向她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6.解释技术。
如【7】【8】【9】,这是整个对话中最重要的部分,开始进入实质性地帮助求助者理解并运用这种认知疗法。
从来访者的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引起来访者反应的的诱发事件A——与男朋友经常吵架,其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来访者感到苦恼,生气。
通过中间我对来访者的逐步引导,我们发现了存在来访者身上的不合理信念是一种绝对化要求,她认为男朋友必须应像她对待他那样对待自己。
找到了来访者身上的不合理信念,以下对话就变得水到渠成。
我们可以通过“产婆式”辩论技术让来访者认识到自身存在的这种不合理信念。
当来访者意识到这种不合理信念后,她自己也表示出了想要改变的决心,我们要注意到来访者自身所具有的积极力量,即使给予反馈,并鼓励她只要在今后的生活中经常运用这种技术,善于自我内省,自我监控,就肯定会克服这种不合理信念。
在此次的心理模拟过程中,通过记录者戚海英对我的反馈以及我对自身的反省,我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很多不足,上面的一些对话选段都是期间我所做出的正确反应,但实际对话中我出现了很多错误,下面我就将自己的主要问题做一简单陈述。
1.经常出现沉默现象。
因为第一次面对这种直接的对话场景,很多时候当来访者说完后,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我心里对自己说:“完了,你现在是应该做一个同感比较合适还是直接面质,或是内容反应?”所幸的是对面的来访者是自己的同学,她也意识到了我不知道如何回答,因而只是礼貌性地对我微笑,鼓励我继续下去。
假设对面真的是一位求助者,我的表现肯定该让他失望并产生怀疑了吧?!2.缺乏必要的同感技术。
当我自己知道来访者的问题可以用“认知情绪疗法”解决时,我心里一阵窃喜,只想赶快将来访者引导到她歪曲的认知上来,并使她早点发现自己不合理的认知模式,因而期间我很少与来访者进行一种情感上的沟通,我将自己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角色扮演得淋漓尽致,却忽视了来访者改变自己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同时我也忽视了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重要性。
如果这是一位真正的来访者,我的这种态度是不是早已经伤害了他的感情甚至他会对我产生抵触情绪呢?3.不善于利用来访者的反馈从而认识自己存在的问题。
在咨询的后期,我们开始进入了解决问题的阶段。
我成了一名“说教者”,没有提问例如“你觉得我说的符合你的情况吗?”“我说的你能接受吗?”等试图获得反馈性的话语,这就导致来访者使劲点头,我使劲说,但是我说的对不对,来访者是否真的明白或接受我的观点,那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这就给我了一个很大教训——即使自己的专业技能如何高超(何况我还远远不及)我们也应该将来访者看作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你不能把自己的固有知识生搬硬套到每个人身上,我们应该考虑到具体性,这就要求我们善于从来访者那儿获得有价值的反馈信息,从而监督或是调整对话方向。
4.各种技术用错环境。
因为还不是很熟悉各种反应技术的应用场合,所以很多时候经常用错对话技术。
比如在还没有充分了解来访者的全部情况时,我用了解释技术,试图把我的认识传达给来访者从而使他改变。
这就是一个很明显的错误。
不过当时我也意识到了,并很快地纠正了自己的错误。
上面这些只是一些典型的错误,而我知道在咨询过程中肯定还存在很多的错误,只是局限于我们的实践经验,还没有意识到罢了。
总之,这次心理咨询模拟虽然存在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却极大激发了我对心理咨询的情趣热情,也使我明白了自己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这就告诉我平时不仅仅要学好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因为只有熟练掌握理论技巧,才不至于在实际咨询中“哑口无言”)更要提高自身的实际运用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算是真正将这门学科学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