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教学大纲
5.了解综合评价的意义,了解各种评价方法的特点、公式的含义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掌握不同指标同度量化和同向化的方法;掌握综合评价的加权指数法及功效系数法的应用。
知识要点:指数及其种类;同度量因素;综合法总指数和平均法指数;指数体系和因素分析、总量和总平均数变动因素分析;综合评价的步骤、方法。
重点和难点:第二、三、四节。
3.了解统计表的构成和编制,次数分布图。
知识要点:
几种调查形式的特点和适用条件;分组的意义;变量数列的编制;统计图表的excel处理。
重点和难点:统计调查方案和方式;统计分组、变量数列。
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与课堂讨论相结合;上机实践。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描述8课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
1.理解总量指标的概念和种类。
统计学网站
学校主页“精品课程”
宇宙间万事万物,林林总总,各种事物可依特定的性质予以归类,形成各种群体——现象总体。无论是属于自然的、实验的,还是社会的、经济的,凡是可以用数据表现的总体,都可以作为统计的研究对象。统计方法和统计思想渗透到了社会、经济、自然、科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统计学不仅在社会经济领域得到发展,而且一些过去与数量毫无联系的学科,如政治学、法学、历史学、艺术学、考古学等都在对应用统计方法技术进行研究和实践。
6.能够在计算机上利用EXCEL软件实现以上置信区间的计算,解释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
知识要点:抽样调查的意义和一般步骤;抽样方案设计的基本准则和主要内容;抽样误差的概念;简单随机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和抽样极限误差的计算;简单随机抽样的总体均值和比率的区间估计及其抽样数目的确定。
重点和难点:简单随机抽样的抽样误差测定和抽样估计
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案例辅助,课后作业,上机实践。
第9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6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理解相关分析中的基本概念;理解相关关系、函数关系、因果关系的概念及区别和联系;了解相关关系的种类。
2.理解相关系数和判定系数的概念,掌握相关系数的计算原理和计算方法。
3.理解回归分析的概念和意义。理解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关系;了解回归分析的种类。
总论3学时,统计数据调查与整理3学时,统计数据的描述8学时,时间序列分析8学时,统计指数与综合评价8学时,抽样分布4学时,抽样估计8学时,假设检验与方差分析6学时,相关与回归分析6学时,上机2学时(课外4学时),节日放假掉6学时
二、教学大纲
教
学
目
标
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外习题和上机实践等教学环节,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并重,使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统计理论和数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3.理解季节变动的含义,掌握原资料平均法和趋势(或趋势—循环)剔除法的原理、步骤和应用条件,能够正确解释季节比率并理解季节比率的应用。
4.了解循环变动的测定方法和应用条件
知识要点:时间序列不同组合成分的概念;移动平均法的特点;直线趋势和指数曲线趋势方程中参数的经济意义,指数平滑法,季节比率的含义。
重点和难点:长期趋势的测定,季节比率意义。
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案例辅助,课后作业,上机实践。
第8章 假设检验与方差分析6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理解假设检验中的基本概念,掌握假设检验的一般步骤,了解建立原假设的原则。
2.理解假设检验中两类错误的含义以及可能犯两类错误的概率之间的关系。
3.掌握单个正态总体均值和方差的假设检验方法及其应用。
3.深刻理解平均法指数的含义,明确什么条件下平均法指数是综合法指数的变形;熟练掌握作为综合法指数变形的平均法指数的计算和利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的方法;了解具有独立形式(不是综合法指数变形)的平均法指数,了解实际经济的几种重要指数,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生产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等。
4.熟练掌握总平均数对比分析中利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的原理的;理解总平均数和平均法指数的不同。
重点和难点: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在社会经济分析中的应用;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
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与课堂讨论相结合;上机实践。
第四章 时间序列分析8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了解时间序列的概念和要素,能够准确判别时间序列的种类,深刻理解时间序列的编制原则。
2.时间序列的不同组合成分。熟练掌握长期趋势的分析方法。熟知移动平均法的特点;能够用最小平方法对趋势方程的参数进行估计;能够正确解释方程中参数的经济意义。
教
学
资
源
选用教材:向蓉美、王青华.主编:《统计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9
参考文献:
1.向蓉美、王青华主编:《统计学学习指导与应用实践》,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美〕戴维.S.穆尔《统计学的世界》中信出版社
3.王吉利、何书元、主编:《统计学教学案例》中国统计出版社
4.吴喜之等译:《统计学-基本概念和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重点和难点:样本的随机性、统计量的类型和判断标准、 分布、t分布和F分布的主要作用。
教学方式:讲授为主。
第七章 抽样估计8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理解抽样估计中的基本概念,理解随机抽样的方式方法的主要特点及其应用,了解抽样调查的意义和抽样估计的一般程序。
2..掌握抽样平均误差和抽样极限误差的计算原理和计算方法。
4.掌握一元线性回归的确定,掌握利用最小平方法估计a和b。
5.理解回归估计标准差的概念;回归估计标准差和相关系数的关系。
6.了解线性相关的显著性检验,包括相关系数、回归系数的t检验和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F检验);了解回归预测方法。
7.能够在计算机上利用EXCEL软件实现相关系数的计算、回归方程的建立和回归系数、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解释输出结果的实际意义。
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国民经济案例辅助,课后作业,小论文,计算机实践。
第五章 统计指数,了解指数的各种分类,准确把握各种指数的涵义并能准确加以区分。
2.深刻理解综合法指数的基本原理,理解同度量因素的概念、作用;理解拉氏指数与派氏指数的意义,明确我国实际编制综合法指数以及应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时同度量因素的固定方法;熟练掌握综合法指数的计算和利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的方法。
4.掌握常用的统计量类型,掌握一些简单的统计量,如样本均值的分布。
5.理解抽样分布的定义,熟练掌握几种常用的抽样分布:正态分布. 分布.t分布和F分布,包括每种分布的样本条件.分布的性质.构造公式以及适用的统计量。熟练掌握每种分布的分位数求解方法和Excel操作。
知识要点:总体的分布、样本的性质、样本统计量、常用的统计量的类型、 分布的构造和性质、t分布的构造和性质、F分布的构造和性质、抽样分布重要定理
西南财经大学
本科生课程教纲
课程名称统计学
课程代码
学 期2012-2013-1
授课教师
职称
西南财经大学教务处制
一、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
统计学
课程代码
课程性质
双语(是/否)多媒体(是)
新课(是/否)精品课(是)
学分与学时
学分:
学时:64
先行课程
教
学
目
标
和
主
要
内
容
《统计学》是教育部经济学和管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的经济学类和管理学类各专业均必须开设的核心课程。
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和数量特征进行分析,能透过数字看现象本质;能读懂《经济年鉴》、《统计年鉴》等;具备较强的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特别是具备应用统计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经济或管理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知识模块按照基本知识、描述统计、推断统计析顺序讲授。具体内容及对应的学时(含课堂讨论)为:
知识要点:相关关系的概念、种类;相关系数的计算和应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及其应用;几个重要概念及其关系:相关系数、判定系数、回归系数、回归估计标准差、三个离差平方和、相关指数;回归系数与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非线性回归的线性化;用Excel进行回归分析。
重点和难点:相关关系,回归系数。
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案例辅助,计算机实践
(分章节)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章总论3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理解“统计”的涵义,理解统计资料、统计工作、统计学三者的关系。
2.理解统计研究对象的特点,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3.了解统计的产生和发展,统计学的类型。
4.总体、总体单位、样本的概念,理解总体的特点,总体和样本的关系。
5.理解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统计数据的种类。
3.理解估计量与估计值的概念。了解衡量估计量好坏的标准;理解点估计的优缺点;熟练运用总体均值、比例、标准差等参数常用的估计量。
4.理解置信区间和置信度的概念,掌握单个正态总体均值、方差以及总体比例的区间估计方法及其应用。
5.理解样本量与抽样误差及置信区间的关系,能够根据估计误差和置信度的要求计算所需样本量。
知识要点:统计学;统计总体、总体单位、样本;统计学的研究方法;统计学的类型;统计数据的种类。
重点和难点:统计学中的基本范畴;统计数据。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3课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统计数据收集的意义,掌握统计调查的方式。
2.理解统计分组的概念、意义和作用,理解分布数列的概念,掌握变量数量的编制。
教学方式:讲授为主,实际经济生活中的各种指数案例辅助。
第六章 抽样分布4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了解总体和样本的概念及其联系,理解由实物总体到总体分布的抽象过程,了解样本和总体的关系。
2.理解样本的性质,掌握样本的联合分布的求解方法和性质。
3.理解样本统计量的概念,熟练掌握判断统计量的标准,能鉴别和构造样本统计量。
2.掌握相对指标的概念、经济意义及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