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传统文化_当代中国的精神文化基因

中华传统文化_当代中国的精神文化基因

2011年3月第27卷第1期陕西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 f Shaanx i Inst itute of Educatio n M a r.2011V ol.27 N o.1收稿日期:2010-09-15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A 004)作者简介:刘淑霞(1963 ),女,陕西武功人,西安文理学院政教系教授。

中华传统文化:当代中国的精神文化基因刘淑霞(西安文理学院政教系,陕西西安 710065)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文明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珍贵财富。

在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中,中华传统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源泉。

中国的现代化既不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也不是对她的简单复归,而是批判的继承,是在逻辑分析和鉴别基础上的扬弃与创新。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谐社会;现代化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8X(2011)01-0018-04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勤劳而又智慧的伟大民族。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用辛劳和汗水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以下简称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她不但蕴涵着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基因,而且是世界新型文明的源头活水。

然而,传统文化究竟能在多元共生的全球对话背景下给中国现代化以何种影响,能为当代中国带来什么,仍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恒久而常新的重大课题。

早在上世纪90年代,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就明示国人: 如果一个民族具有优秀文化传统,而人们对之无所认识,也就无从萌生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

因此,正确认识中国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是十分必要的。

![1]一、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华民族是现今中国境内由华夏族演衍而来的汉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

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境内各族间的联系纽带愈益强化,民族共同体诸要素(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渐趋完备。

进入近代,面对西方资本主义殖民势力的侵入,中国境内各族进一步强化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整体意识,形成自觉的民族观念。

在全世界范围内, 凡遇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一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2]。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创造的,被人类赋予价值和意义的,代代相传的思想文化,或思想文化的变体链。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而闻名。

尔后,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传统文化逐步形成一个完整体系。

传统文化具有多元性,其内容博大精深,相得益彰。

在传统文化体系中,既有华夏文明作为主体,也有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补充;既有儒、道、墨、农、法、兵、名、杂、阴阳家等祖国母体文化,也融合着佛学和西学等外国异质文化,属于以儒为主与道家、佛家、西学相结合的多元文化。

她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门类,其中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其中所提倡和褒扬的高尚志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以礼待人、厚德载物的仁爱精神,重人格、尚气节的思想境界,知行统一、自我完善的修养目标,顺应潮流、不断革新的行为追求,淳朴务实、勤劳节俭的优良品质等等民族精神和优良道德传统,都具有超越时代的魅力。

传统文化具有普世性,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自古闻名于世,早在秦汉时代,许多异域他乡的人士就向往中原大国,纷纷来中国考察,中国的古老发明,例如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很快就传到南洋和西方。

一些欧洲国家至今把瓷器以中国!来命名。

亚洲的许多国家,如日本、朝鲜、越南等,都以不同的方式使用汉字或汉音。

中国的儒家、道家学说在海外流传广泛,中国的书法、戏剧和武术为国外许多专家和学者所关注、所向往。

亚洲和欧美出现了大批的汉学家。

与此同时,早在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也非常勇敢地、毫不犹豫地吸收外来文化因素,并加以改造。

在意识形态方面,中国接受了印度传来的佛教;在艺术方面,中国大量吸收了沿丝绸之路传来的异国音乐、舞蹈,并使之中国化。

中国的传统乐器胡琴,传统服装旗袍,其实都是外来品。

中国的敦煌壁画,不知凝注了多少异国文化的精华。

从这个角度来讲,传统文化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相应,呈现出博大、开放、海纳百川的特点,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

她不但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基因,而且是世界新型文明的源头活水。

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创新品质。

传统文化造就了东方文明古国,维系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促成了一代又一代的文明盛世。

她始终处在一个生生不息的继承与变易的发展过程中,旧的内容不断地被新的内容所补充,旧的形式不断地被新的形式所替代。

但这种替代又不是断然割裂,后者往往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创新。

有的内容和形式,到现在已经不完全适用了,但它包含的那种持久恒常的民族精神却历经时代变迁、人间沧桑,始终活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并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她的发展既表现出作为正统思想的超稳定性,又表现出紧扣历史脉搏,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的理论形式。

二、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

她是历史的结晶,但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其中所蕴涵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既具有显现的历史性、遗传性,同时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历史、新文化提供了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一)传统文化是思想道德建设强大的精神动力。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成为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国人之为中国人而不是美国人、日本人的唯一标志。

她经历几千年的发展与传承,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血脉,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是中华民族族群认同感与归属感的情感纽带,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从民族精神的视角看,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

她深藏与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内在化为我们民族的精神结构。

正当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时候,加强文化自觉!的反思,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升全社会的道德与文明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步入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文化曾一度遭到批判与否定,尤其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主流文化被推翻。

表面上,我们迎来了文化多元化以及随之而来的道德多元化,但实质是主流文化的缺失导致了主流道德的缺失,在热闹异常的价值观多元化背后,实际隐藏的是主流道德失落后的混乱,人们价值选择的情感化与相对主义!。

[3]而从当今国内与国际社会的道德建设理论与实践看,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强调道德与民族文化总体的内在联系,拒绝将道德从文化母体中孤立出来!,离开文化母体,道德现象难以获得准确的解释,道德生存难以维持长久的生命力。

![4]所以,当代中国道德体系的构建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发掘民族传统文化中正面积极的价值,形成适合现代化需要的新的道德体系。

如果没有传统文化为道德建设提供的真理基础和价值基础,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就难以获得成功。

(二)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和中庸!、和而不同!等思维方法,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辩证的思维方式。

中国从尧、舜、孔子开始,就孜孜不倦地求索大同世界、天下为公的理想境界;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设想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蓝图;和为贵、和衷共济、和气生财、和而不同等思想,为历代先贤所推崇。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华传统的天人观主要包括道家回归自然!的天人玄同!说和儒家的天人相通!说。

两种观点虽然有差异,但在儒道两家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通的,是可以统一的,儒道两家都主张天人和谐。

在人际关系上,传统儒学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境界。

孔子要求他的学生要从亲情之爱扩展到人际之爱,要博爱大众。

他认为,充满博爱的大同世界应该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为了实现人际和谐,传统儒学提供了两大法宝:一是中!,二是和!。

儒家经典%中庸&对中!与和!做了这样的解释: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主张借礼制的作用来保持人际和谐。

孟子则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表达了对人际和谐的追求。

综上中华传统的和谐理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文化,依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

(三)传统文化的整体观能够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有益的价值取向。

客观的讲,传统文化对于市场经济确实有消极的一面,但同时也有积极的一面,如传统文化以仁为核心,把仁贯穿于义、礼、智、信中的行为规范,所包含的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倡导群体凝聚的精神,对我们建立市场经济有借鉴作用。

这里所说的义!就是公益,就是指集体、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

利!则主要指的是个人的私利。

在义利相矛盾、相冲突时,应当以义为重,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这种强调整体,要求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的整体主义价值取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私利化倾向具有重要的规整意义。

[5](四)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为构建和谐世界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文化资源。

传统文化主张各种文明之间应该以包容的态度开展对话与交流,只有求大同而存小异!才能达到和谐相处的目的。

传统文化把忠恕之道!作为一以贯之!的原则,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有了这种推己及人的思想,就可以实现相互理解和沟通,就可以在不同文明相互理解和妥协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避免冲突和战争的发生。

这种思想已超越时代和地域的限制,散发着持久的魅力和光辉,为和谐世界的构建提供了丰厚的思想资源。

[6]当然,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远不止上述几个方面,她和现代化建设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但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也有相互矛盾的一面。

在事实层面,传统文化所包含的精华与糟粕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揉合在一起的,而现代化本身也并非完美无缺,特别是在它的继续推进中,将会不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新问题。

在走向现代化化时,不可避免地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失去精神家园的威胁,这种威胁容易使某一范围内的人们自发地形成对现代化化过程的抗拒心态。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相互矛盾将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现代化的艰巨性。

只有在长期积淀起来的文化心理及价值观念与现代化的变迁之间建立起某种历史的和现实的联系,使传统的抑制力量转化为推动力量,方才有利于现代化的推进。

[7]三、传统文化的继承与现代革新近代以来,传统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的严峻挑战。

在中西文化的交流撞击中,传统文化暴露了它的先天不足,先进的中国人由是而踏上了学习西方、批判自我的艰辛历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