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当代公民法律意识的塑造

论当代公民法律意识的塑造

论当代公民法律意识的塑造
摘要:公民法律意识的塑造在当代我国法治进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历史因素的浓重影响,导致儒家文化传统对我国公民意识的塑造产生了深层的影响。

因此,把握时代潮流进而扬弃儒家文化中不利于建设法治国家的因素,重塑公民法律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儒家文化公私观念法律意识
儒家传统公私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人的文化品格。

由于当代民众的法治意识淡薄,导致民主与法律精神先天不足,制约着现代法治进程;本文以儒家文化为视角,通过分析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公私观念对当代公民法律意识塑造的影响,探讨在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以培育民众的法律意识。

一、儒家传统公私观念的主要内容
为了实现崇公抑私的道德理想,儒家提出了“克己复礼”和“重义轻利”的道德自我完善主张。

“克己复礼”即是要战胜自己的私欲,私情,自觉把个人的行为规制在“礼”的范围之内。

在孔子的心目中,周礼是自古以来最完美的社会规范,所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而“礼”与“公”又是相通的,因为“礼”所要维护的是“天下”的秩序,所以“礼”便代表着天理之公,遵守“礼”“公”的途径。

义利之辩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一大焦点,后来又成为中
国传统伦理史上争辩不断的一个基本问题。

义利关系也是公私关系的一个重要命题,正如刘云华先生所言:“与义相对应的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利,而是专指个人的私利,而公共利益是义,所以义利关系也可看作社会公利与个人私利的关系。

”关于究竟怎样处理“义”和“利”的关系,儒家给出的答案是“重义轻利”。

孔子明确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要求“见利思义”。

总之,儒家传统公私观念是以“崇公抑私”作为其主导价值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不仅仅作为一种伦理价值起着道德规范的作用,而且还扩展到政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作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走向。

二、公民的法律意识
人类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多元化,决定了必须要有一套规则来规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

这套规则就是法律。

然而,社会仅仅有法律并不必定达到依法治国的目的,如果这个社会的公民缺乏对法律的认同,法律仍然只是一纸空文。

现代法治国家建设还要求现代公民还必须具备法律意识。

所谓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

现代法律意识要求公民不仅要懂得法律的本质和重要性,能够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认同现有法律的约束,愿意接受法律的安排,而且善于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社会主义中国是法治社会,但是由于君主专制制度的深刻影响,我国公民法律意识还很淡薄,法律至上的观念还没形成。

三、儒家传统公私观念对当代中国公民法律意识培育的影响
传统儒家公私观念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对现代公民意识的培育而言,它也必将在正反两方面发挥作用。

(一)积极影响
儒家传统公私观念极力抬高“公”的地位,作为个人的“私”只能对国家、集体无条件服从,而不能有丝毫的权利、利益要求。

所以,儒家文化是“义务本位”文化。

儒家这种对义务意识的强调并非一无是处,事实上,义务意识在维护社会发展中同权利意识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二)消极影响
1.不利于公民权利意识形成
权利意识是公民意识的一个核心内容。

现阶段,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无论是从广度还是从深度上来看,都提高了不少。

但是,客观来讲,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比如,公民对权利认识不足,相当多的人对法律所赋予的权利缺乏必要的认识,不了解自己应当享有哪些权利,即使知道了自己有什么权利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实现这些权利。

更有甚者,认为自己所享有的权利是国家恩赐的,有没有权利、有什么样的权利都由国家说了算。

自己的权利受到了损害,不是积极去维护,而是选择了“忍”的态度。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儒家传统公私观念对“私”的压抑和打击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2.不利于公民法制意识形成
首先,儒家传统公私观念过度强调自律的作用,导致人们忽视了法律的作用。

其次,儒家传统公私观念对公权力的推崇造成法律权威的丧失。

再次,儒家传统公私观念对“私”的压制打击了人们运用法律的热情与信心。

四、扬弃儒家传统公私观念,培育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公民法律意识
儒家传统公私观念既存在合理性的一面,又对公民意识培育有着许多消极影响。

因此,在中国现阶段培育公民意识的过程中,既不能将其彻底否定,也不能不加分析全盘接受,而是要对其进行辨证分析。

具体来说,就是要:
1.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育合格公民
现阶段中国培育公民意识,必须重视教育的作用。

通过教育的教化作用,帮助公民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意识。

公民教育不但要在学校中进行,在公民脱离学校之后,大众传媒和政治实践便成为了影响公民政治态度的主要途径。

2.发展民间组织,为公民意识培育提供社会基础
公民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具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组织起来才能够有力地表达利益诉求、影响政治决策。

实践证明,民间组织为公民意识的培育提供了一个实践的舞台。

在民间组织中,公民的参与经历、经常性的行为和所受到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公民的合作
精神和自治能力,使公民习得民主的规范和政治游戏规则,接受民主的信念,养成民主的行为习惯,并将民主制度内化为自己的价值体系,从而促进公民意识的发育。

参考文献:
[1]逯鹰:传统公私观念与现代公民观的歧义与差距[j],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2]李丽:我国国民缺乏公民意识的原因探析[j],宜春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3]张玉:论“尚公重私”的公私观在当代社会治理中的作用[j],天津社会科学, 2004年第6期。

[4]马长山:公民意识:中国法治进程的内驱力[j],法学研究,1996年第6期。

[5]陈永森:市场经济与公民意识[j],福建学刊,1997年第2期。

[6]论语·八佾
刘云华:浅析传统公私观念的局限性及其消极影响[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7]论语·里仁
[8]论语·宪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