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情况的调研报告农村人口转移是指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实质上是农村劳动力的职业转移,由从事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农民在居住地上从农村向城镇的跨越,实现空间上的转移。
促进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我县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以产业集聚区为平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城镇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传统的农业生产,在当地或外地从事二、三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同时推动了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业效益,探索出了一条传统农业地区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一、加快农村人口转移的主客观条件日趋成熟(一)我县农村人口转移的必要性一是加快农村人口转移是解决农村人地矛盾的需要。
目前,我县人口97万,其中有87万农村人口,比例高达89%。
我县已开发利用的农用土地面积为134万亩,人均1.5亩,总体来看,我县是一个农业人口比例较大、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短缺的大县,农村劳动力供给过剩,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
而且,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只有通过加快农村富余人口转移、减少农村人口来实现。
二是加快农村人口转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需要。
小农经济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土地小规模和超小规模经营,这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
在合理解决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原则下,要扩大土地的经营规模,提高人均产出比率,解决农村生产效率不高的问题,就必须让一批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从而减少农业人口,以利于农业经济向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三是加快农村人口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而且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呈逐步扩大之势,这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农民收入之所以增长迟缓,既有农业结构性矛盾、农产品价格低廉、农业科技不发达等方面的因素,但根本却在农村人口众多、生产效率低下上。
加快农村富余人口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增加农民人均收入的治本之策。
四是加快农村人口转移是实现城镇化的需要。
目前,我县的城镇化水平只有32.8%,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与全省水平相比则差距更大,与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相距甚远。
加快工业化进程,减少农村人口,扩大城镇居住人口,是实现城镇化战略的必然要求。
过多的人口聚集在农村,显然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
加快城镇化进程,说到底就是要使更多的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进而以城带乡,辐射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关键措施。
(二)我县农村人口转移的可行性一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改变为农村人口转移提供了现实可能。
随着农业机械化、良种化、产业化的推行,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村富余人口向城镇转移有了现实可能。
而且,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广大农民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大大提高,走出去、闯荡市场的愿望十分迫切。
据统计,我县常年外出务工人数已达27.7万。
但这种外出打工大都只是一种临时性的转移,是一种离土不离乡的转移,他们在家里还有承包的土地,户口还在农村,家庭还在农村,不能真正调整解决农村生产关系,不能解决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土地问题,也不利于农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必须创造条件,真正使这部分农民连同他们的家庭离土离乡,完全转移到非农领域。
二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农村人口转移提供了现实需求。
近年来,我县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强力推进“三项建设、两个重点”,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不断增强,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发展的空间不断延伸。
一二三产业比重为28.7:42.3:29.0,二三产业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前半阶段,以制造业、加工业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在蓬勃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城市经济发展的广阔市场,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供了现实条件。
从另一方面来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极大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激活了城市服务业的发展。
三是户籍制度及相关政策的调整为农村人口转移提供了现实条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界限经纬分明,农业户口和城市户口等级森严,对农民进城作了非常严格的限制。
近年来,户籍制度方面得到了重大改革,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提供了便利条件。
并且在劳动用工制度、工商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子女就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些都为农村富余人口转移创造了现实条件。
二、我县农村人口转移的现状与特点我县辖19个乡镇(街道),222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97万,其中农业人口87万人,常住人口72万人,全县农村劳动力58.85万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27.7万人,占农业人口的31%,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7%。
由农村向城镇转移居住的人口达8万人。
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农村人口转移主要集中于防水防潮行业和第三产业。
我县是中国建设工程防水之乡,常年从事建筑防水人员达15万人左右。
在县内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人数达到2.9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的10%。
二是兼业性的短期转移是农村人口转移的主要方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以兼业性的短期转移为主。
农忙务农,农闲外出务工经商,转移的时间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少与外出务工收入的高低密切相关,在县内务工的人员大多属于此类。
三是农村人口转移在对象上不平衡。
劳动力转移率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文化程度高转移率一般较高,年龄较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优势。
凡是年龄偏小、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壮年农民转移较快,占转移人口的50%以上。
四是农村人口转移以自发性转移居多。
我县人口转移目前仍以自发、自愿为主,许多经济较落后的村往往是“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外出一批,带动一片”,大多数属亲属朋友介绍和自发的转移,而政府组织和劳动力服务中心等中介组织所占比例极小。
五是部分富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居住。
我县部分农村人口因经济收入、子女教育和务工经商等原因,一些富裕农村人口在县城置业购房,在居住地上从农村向城镇进行跨越,实现空间上的转移。
三、我县农村人口转移的主要做法(一)发展园区经济,吸纳农民就近就业,为农村人口转移开辟了广阔渠道。
我县大力整合资源,集约节约用地,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建设标准厂房,促进工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吸纳当地农民进厂务工,带动农民增收。
我县产业集聚区规划发展面积8.17平方公里,目前建成面积3.9平方公里,产业集聚区标准厂房累计建成148套,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入驻283家,其中工业企业128家,初步形成以皮革皮具、医药生化两大主导产业。
同时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综合服务区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产业支撑和人口集聚能力。
产业集聚区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强大“磁场”,全县1.38万农民在此就业,年人均纯收入12000元左右。
(二)大力推进城镇化,为农民进城打造平台,为农村人口转移提供了条件。
城镇化是人口迁移的过程,本质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的过程。
我县以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为载体,膨胀县城规模,加快推进城镇化。
高标准完成了城市总体修编工作,拉大了县城框架,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对旧城区进行了全面改造,增加了城市容量。
近年来,我县吸引23亿元外来资金和民间资金投资房地产业,新建房地产项目131个,开发面积203万平方米,为农民进城创造了条件。
县建成区面积为15.5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达到16万人。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小城镇网络体系。
全县16个乡镇(不含古槐、清河、东皇街道办事处)所在地总面积30.35平方公里,平均每个小城镇占地1.78平方公里;小城镇辖区总人口9万人左右(不含县城区人口),带动了农民到集镇居住,务工,经商。
(三)政策推动,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为农村人口转移创造了机会。
我县以新城带老城,拉大县城框架,完善城市功能,出台促进农民进城的政策,放宽农民进城条件,引导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实行“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出台多项扶持性举措:凡农民在县城购买商品房或租住房屋并有稳定工作的,即可落户县城;在规定期限内购房或租房的农民,享受县财政返还所交购房契税、办理廉租房租住手续等政策优惠,并享受城镇居民享受的一切待遇;同时农民进城后在农村享有的各种政策不变。
(四)三产带动,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为农村人口转移提供了空间。
我县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强化政策扶持,注重规划引导,大力发展物流、金融、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规范提升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全面推进文化、旅游、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业,第三产业呈现速度加快、结构升级、效益明显、增势强劲的局面。
目前,全县建材、农机、农资、蔬菜、皮革等各类专业市场达163个,大型超市及专卖店598家,社区综合服务中心275个,县城区共有各类餐馆289家,60个以上标准床位的商务宾馆45家。
2010年全县第三产业产值达28.8亿元,同比增长14.8%,入库税款1.6亿元,占税收收入的比重达到75%。
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了2.9万农民进城居住,务工,经商。
(五)狠抓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为农村人口转移打好了平台。
我县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把建筑防水业作为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来抓,采取政府引导、产业运营、集团运作、基地发展的模式,叫响做强劳务品牌,切实为农民外出务工搭建服务平台,提供信息、择业、劳动保障等多方面的服务,在大中城市设立了320多个办事处,培养了近300人的劳务输出经纪人队伍,形成了以县为主体,乡镇为基础,村委为依托,办事处为窗口,覆盖全县、辐射全国的劳动力有序流动的格局。
同时,开展对外出务工的农民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有力地提升了社会竞争力。
目前,全县回乡创业人员已达8000多人,创办了3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60多个,其中80%是从事建筑防水的外出务工有成人员。
建筑防水务工年收入达25亿元,带动近20万农民致富。
当前,从农村迁移到县城落户的90%的人员是外出劳务富裕起来的农民。
(六)发展城镇教育,带动农村学生进城上学,吸引农民进城定居。
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通过公办、民办公助、民办等多种渠道,在县城新建、扩建了16所寄宿式学校,县城区学校达到54所。
优质教育吸引了农村学生进城就读,也带动了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县城区学校共接收农村寄宿式学生56362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留守子女51076人。
城镇教育的发展,解决了大量外出务工子女的优质教育和管护难题,吸引了农民进城购房、定居。
四、我县农村人口转移的作用与影响(一)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