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节选-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大学》节选-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译文:
★ 平 天 下
★ 平 天 下
★ 治 国
★ 平 天 下
★ 治★ 国齐

★ 平 天 下

治 国
★ 齐 家
★ 修

★ 平 天 下

治 国
★ 齐 家
★ 修 身
★ 正

★ 平 天 下

治 国
★ 齐 家
★ 修 身
★ 正 心
★ 诚

★ 平 天 下

治 国
★ 齐 家
★ 修 身
★ 正 心
★ 诚

【读解】
《大学》的这一章,原本是谈“诚 意”,通过“慎独”而谈“诚意”,选本 章,意在强调“慎独”,而且是从内 自我反省的角度谈“慎独”。
第二段有哪两个观点?
第二段有哪两个观点? 诚意要做到不自欺,能满足。
第二段有哪两个观点? 诚意要做到不自欺,能满足。
内心诚恳,言行谨慎,一丝不苟,表里如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
明明德
大学之道
明明德
亲民
大学之道
止于至善
明明德
亲民
大学之道
止于至善
明明德
亲民
大学之道
止于至善
明明德
自己
亲民
大学之道
止于至善
明明德
自己
亲民
他人
大学之道
止于至善
共同
明明德
自己
亲民
他人
译文:
【注释】 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都是。 本:根本。 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厚:重视。 薄:轻视。 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
(事情、做法等)。
译文:
推究了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 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 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 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 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 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修身作为 根本。根本问题没有抓好,而要把其他枝 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他所重视 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 没有这样的事情。
☆八目:
☆八目:
止于至善
明明德
亲民
★ ★ ★★ ★★★★
格 致 诚正 修齐治平


意心



天 下
止于至善
内修 明明德
亲民
★ ★ ★★ ★★★★
格 致 诚正 修齐治平


意心



天 下
止于至善
内修 明明德
亲民 外治
★ ★ ★★ ★★★★
格 致 诚正 修齐治平


意心



天 下
止于至善


意心



天 下
★ ★ ★★ ★★★★
格 致 诚正 修齐治平


意心



天 下
亲民
★ ★ ★★ ★★★★
格 致 诚正 修齐治平


意心



天 下
明明德
亲民
★ ★ ★★ ★★★★
格 致 诚正 修齐治平


意心



天 下
明明德
亲民
★ ★ ★★ ★★★★
格 致 诚正 修齐治平


意心


慎独
内心诚恳,言行谨慎,一丝不苟,表里如一
(正面论述)
小人行恶,文过饰非,伪善真恶,无所不至
(反面论述)
第三段分析: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 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 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 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文:
慎独
第二段有哪两个观点? 诚意要做到不自欺,能满足。
内心诚恳,言行谨慎,一丝不苟,表里如一
慎独
小人行恶,文过饰非,伪善真恶,无所不至
第二段有哪两个观点? 诚意要做到不自欺,能满足。
慎独
内心诚恳,言行谨慎,一丝不苟,表里如一
(正面论述)
小人行恶,文过饰非,伪善真恶,无所不至
第二段有哪两个观点? 诚意要做到不自欺,能满足。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 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 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 “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道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止于至善。
第一段1:
★ 致

★ 平 天 下

治 国
★ 齐 家
★ 修 身
★ 正 心
★ 诚

★ 致 知
★ 格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 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 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 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 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 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释】 庶人 壹是 本 末 厚 薄 未之有也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大学》节选
一、单元简介
修:修身,即加强自身修养 齐:齐家,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
族。 治:治国,即治理国家 平:平天下,即使天下太平
二、单元目标
1.《大学》《中庸》是儒家经典 著作,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等诸多 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当对其中的 思想有基本的了解,并探讨这些思 想的现代意义。

标 , 志 向
静安 心 安虑

思得

虑 收获

第一段3: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
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 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 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 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释】 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
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正:端正。 诚:使……真诚。 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1.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 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 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 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 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 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 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 《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 的篇章。
★ 格 物
★★ 格致 物知
★★★ 格致诚 物知意
★ ★ ★★ 格 致 诚正 物 知 意心
★ ★ ★★ ★
格 致 诚正 修 物 知 意心 身
★ ★ ★★ ★★
格 致 诚正 修齐 物 知 意心 身家
★ ★ ★★ ★★★ 格 致 诚正 修齐治 物 知 意心 身家国
★ ★ ★★ ★★★★
格 致 诚正 修齐治平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 的内心,这是因为,内心有什么愤懑, 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恐惧, 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喜好, 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忧虑, 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如果不在正位, 那么虽然在看,却看不见东西,虽然在 听,却听不到声音,虽然在吃食物,却 辨不出滋味。这就是说修身的关键在于 端正自己的内心。
内修 明明德
亲民 外治
穷则独善其身
★ ★ ★★ 格 致 诚正 物 知 意心
★★★★
修齐治平



天 下
止于至善
内修 明明德
亲民 外治
穷则独善其身
★ ★ ★★ 格 致 诚正 物 知 意心
达则兼善天下
★★★★
修齐治平



天 下
第二段分析: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 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 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 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 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 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 慎其独也。
【注释】
诚其意:使意念真诚。
毋:不要。
恶(wù)恶(è)臭(xiù):厌恶腐臭的气 味。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chòu)味的 含义宽泛。
好(hào)好(hǎo)色:喜爱美丽的女子。 好(hǎo)色,美女。
谦(qiè):通“慊”,满足。 慎其独: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


愤怒恐惧好恶忧患不能使本心严正

恭肃,是修身之大忌。

反面论述


内心不在正位,则视而不见,听而

定 静 安

定 静 安 虑

定 静 安 虑 得

最定








最定

境 目静
界标 ,
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志 向



最定

境 目静

标 , 志 向
静安




最定

境 目静

标 , 志 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