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_口译研究与翻译研究的成就与模型_介评_唐芳
_口译研究与翻译研究的成就与模型_介评_唐芳
每位研究者都有撰写摘要的经历 , 然而怎 样写摘要才能较好地实现其交际功能呢 ? Arbogast 基于 Schulz von Thun[ 8] 的交际模型 ( the communication model ) , 为读者拟定了摘要必不 可少的四要素 : 事实要素 、 自我映射要素 、 关系 要素以及号召性要素 , 而后还辅之以实例 , 帮 助读者理解并掌握该写作框架 。 在探 究 口 译 质 量 时 , 不 少 学 者 ( Buhler, Kurz,Kopczyski ) 以问卷调查为手段 , 然而由于 缺乏统一的设计思路和方法论准则 , 调查结果 常常有失偏颇 。 为构建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 MoserMercer 就 问 卷 的 信 度 、 效 度、 选用的参 测量方法 、 提问技巧等方面展开讨论 , 并给 数、 出了指导意见 。 “实证研究 ” , 第四部分涉及 收录相关论文 六篇 , 约占全书总论文数的一半 , 在数量上充 分显示了 Gile 对口译实证研究领域的巨大影 响。 刘敏华梳理了前人对新手译员和专业译 并由此总结出同传译员应 员所作的对比分析 , 具备的各项专业技能 ( expertise ) , 包括理解 、 翻 产出 、 监控 、 听说同步 、 发声抑制 、 工作记忆 译、 和注意力分配 。 这些总结有助于教师从事相 关的指导及利于学员有的放矢地进行操练 。 Kurz 指导的学生 Kodrnja[ 6]在学位 论 文 中选取两组学生译员分别对带有口音和标准 语音的同一篇语料进行同传实验 。 研究结果 显示 , 源语带有口音确实会削弱译员信息的完 整性 , 而后续的问卷调查和采访也印证了口音 对理解的干扰 , 证明了源语带有口音将迫使译 员投入更多的心力 ( efforts) 用于理解 。 Aís 探讨的是译员的语调是否能影响听众 对口译质量的判断 。 实验结果证明 : 同一语料 在用一成不变的语调表述时会降低听众对其 口译质量的评分 。 Felber 和 Schneider 的研究对象是“语言干 ( language interference ) , 扰” 即受源语干扰而引 起的译语对译语规范的偏离 。 他们回顾了不 同学科 , 特别是翻译研究和口译研究学者对该 变量作过的研究 , 并对该变量进行重新定义和
唐 芳
( 香港理工大学 中文及双语学系, பைடு நூலகம்港)
一、 引言 Daniel Gile 教授是国际上知名的学者在笔 1979 至 译与口 译 研 究 上 成 绩 斐 然 。 据 统 计 , Gile 教授发表的学术著作及论文数量已高 今, 达 210 部 ( 篇 ) 之多。 为向这位著作等身的教 John Benjamins 公司于 2008 年出版了 授致敬 , Efforts and Models in Interpreting and Translation Research: A Tribute to Daniel Gile 一书。 该书分 为四大主题 , 共收录 14 篇论文 。 二、 内容概述 第一个主题“科学计量研究与历史 ” 下有 两篇论文, 主要从宏观上展望口译研究的发展 脉络 。 Grbic 与 Pllabauer 统计了 Gile 于 1979 年 至 2007 年间发表的全部文献 ( oeuvre, 包括论 文及著作 , 共计 203 部 / 篇 ) : 从文献的 关 键 词 分析 ( keyword analysis) 展现了 Gile 近三十年来 的研究兴趣 ; 从文献中体现出来的社交网络描 author绘出以 Gile 为中心 、 以合作者关系 ( coship) 为线索的学科内部及学科间研究者交流 的深度与广度 ; 从引用情况分析 ( citation analysis) 凸显了 Gile 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强大学术影 响力 。这种分析对描述某位学者的学术影响 力可谓相当之全面。 但我们要注意的是 , 其他 学者引用之目的可能并非都为正面的 ( 亦可能 持批评态度 ) , 但现阶段引用情况分析尚无法 对此作出区分, 而这类分析面对的庞大数据量 也削弱了人工检测的可行性, 因而仍有改进空 间 。该篇科学计量研究并非口译研究领域的 7; 4; 1; 2 ] , 首创[ 但却引介并运用了最新的搜 索技术 ( GS: Google Search & PP: Publish or Perish ) 和数据库资源 ( BITRA,TSB,LiDoc Database,CIRIN Bulletin) , 这对推动此类研究的发 展大有裨益 。 口译史亦是 Gile 一直关注的重要口译研 Hornby 在 2006 年 出 版 的 究课 题 之 一 。 Snell《翻译研究转向 》 ( The Turn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 9] 一书中把对译学研究作出杰出贡献的 学者 分 别 冠 以 先 驱 ( precursor ) 、 拓 荒 者 ( pioneer) 和大师 ( master ) 等头衔 , 并梳理了翻译史 上几 次 重 大 的“转 向 ”( turns ) 。 这 触 发 了 Pchhacker 的灵感 , 他转借此框架并将之应用 在口译研究中 , 一方面总结了口译研究领域的 研究模型 、 研究范式及学术期刊信 重要人物 、 3] 息, 另一方面也拓展了 Gile[ 关于口译“四阶 段” 的分类 , 详述了上世纪 90 年代之后口译研 : “实证研究转向 ” ( the 究领域出现的三大转向 empirical turn )、 “社会转向 ” ( the social turn ) 和 “质化研究转向 ” ( the qualitative turn) 。 “概念分析 ” 第二部分以 为主题 , 收录了三 篇文章 。 从研究方法角度看 , 口译研究领域也存在 着自然科学研究范式与人文科学研究范式之 争。Chesterman 秉承兼收并蓄 、 兼容并包的态 《阐释性假设的地位 》 度撰写了 一文 , 试图凭借 “阐释性假设 ” ( Interpretive Hypotheses ) 这一概 念缓和两种研究范式之间的对立 , 使两者能共 用于口 译 研 究 之 中 。 作 者 介 绍 了“阐 释 性 假 设” 的定义 、 类型 、 检验步骤 , 厘清了该概念与 传统实证研究中预测性假设 、 描述性假设和解 释性假设的异同 , 强调了其“不可证伪 ” 的特性
94
分类 。然后, 他们对 12 位专业译员在有准备文 稿、 无准备文稿和无文稿三种条件下同传中出 “语言干扰 ” 现的 数量进行统计, 借此考察带文 , 稿的同传中是否会出现更多的“语言干扰 ” 事 。结 先熟悉文稿是否有助于减少“语言干扰 ” 果证明虽然 12 位译员中有 9 位在无文稿条件 下同传出现的语言干扰更多, 但受试之间的个 体差异 ( 策略差异 ) 比工作环境 ( 是否有文稿 ) 的影响力更大 。 Shlesinger 向来对笔译和口译产品的异同 她选取了跨 颇有研究 。在本书收录的论文中 , 模式对 比语料库 ( comparable intermodel corpora) 中由同一语料派生出的相关笔译与口译产 品为研究对象, 根据希伯来语的特征 , 从词汇 token ratio ) 、 变化率( lexical variety 或 type定冠 词、 动词结构 、 所有格等方面探求口译产品与 笔译产品的差异性特征 。 该研究是口译研究 与语料 库 研 究 的 合 作 典 范 , 同时也开启了对 “口译腔” ( interpretese) 这一新兴领域的研究 。 Hansen 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员在修改 他人译作时常常对作出的改动犹豫不决 , 且优 秀的学 员 并 不 一 定 能 较 好 地 完 成 审 校 任 务 。 于是 , 他大胆假设 : 翻译能力和审校能力是两 种相对独立的能力, 而开设翻译审校课程是有 必要的 。他结合 Reiss 等人的功能翻译理论和 Koller 的对等理论设计出一套新的翻译教学模 型 ( CBS Model ) , 并辅之以 Honig 的流程图模型 ( Flussdiagramm) 以及 Gile 的顺序模型 ( Sequential Model ) , 将审校作为重点之一纳入翻译教 学中 。Hansen 随后对学员进行了为期十年的 跟踪式调查研究 ( longitudinal study ) , 结果证明 了该教学模型的有效性 。 值得一提的是, 他还 总结出一套内容详实的翻译错误分类法 , 对完 善翻译教学与培训大有裨益 。 三、 讨论与评价 这部论文集有三大特色 : 一是编排思路紧 扣主旨 , 二是课题丰富内容详实 , 三是人文科 学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并重 。 本论文集以表彰 Gile 近三十年来对译学
93
及能推动学科发展的理据 。 专业术语的冗杂现象是 Gambier 的研究焦 点。翻译研究具有跨学科性 , 且与翻译实践息 息相关 , 这引发了该学科从其他学科及日常生 “借词” Gambier 列举了 Nida、 活中大量 的现象, Catford、 LeuvenZwart 、 Newmark、 Chesterman 等 “策略 ” ( strategy ) 的术语 , 学者用以表示翻译 凸 呼吁学者们重视 显了译学界术语混杂的现状, ( metalanguage ) , 将术语 翻译研究的“元语言 ” 的规范化提上日程 。 从对语境的态度来看 , 同传研究学者分为 两派 : 认知学派 ( cognitivists ) 和语境学派 ( contextualists) 。前者重视从生理学角度探究译员 的认知加工及调控能力, 后者强调从心理学视 角研究译员对语境刺激作出的各种反应 。 Pym “认知负荷模型 ” , 深入剖析了 Gile 的 发现该模 ( contextindependent ) 型是基于“独立于 语 境 ” 的假设之上 , 即该模型排除了语境对译员的影 “认知学派 ” 响, 是典型的 产物。 Pym 继而以同 “省略” 现象为切入点 , 指出认知调控并 传中的 非是 对“省 略 ” 的 唯 一 解 释, 大量的语境因 — —如话语目 的 、 说 话 人 策 略 及 交 际 风 险, 素— 都可能 导 致“省 略 ” 的 出 现。 为 证 明 其 观 点, Pym 借用 Gile 的实验数据 , 通过对前后两次同 传结果中省略成分的对比分析 , 证明了“交际 风险” 这一语境因素也是控制省略是否生成的 关键因素, 亦可作为判断省略是否属于错误范 畴的标准 , 即若省略能降低焦急风险则不应被 “错误 ” 。 Pym 的研究旨在提醒研究者对 视作 认知主义和语境主义两派的观点不应偏废其 一, 宜综合考虑 。 “研究技巧 ” , 第三部分谈及 三篇论文分享 了博士培训 、 摘要写作及调查问卷设计三方面 相信众多的国内博士研究生及导 的成功经验, 师都能从中有所收益 。 Schffner 的文 章 以 博 士 生 的 培 训 项 目 为 题, 详细介绍了英国研究委员会 ( UK Research Councils) 对博士研究生提出的严格要求 : 包括 掌握专业研究技能、 研究基金申请步骤及明确 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