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梳理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梳理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梳理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随着生产工具地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形成并日臻成熟。

2.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3.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

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所有制,从春秋战国时起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土地国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4.中国古代素以手工业发达著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古代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中取得突出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5.中国的手工业长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始终是农业经济的附属存在,明清时期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受到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中国始终没有进入工厂手工业时代。

中国古代的商业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1.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但整体来看,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制之下。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中国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2.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从周到唐的严格限制阶段和宋至明清的放松限制阶段。

周到唐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商业活动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军事中心,市场规模不大;宋代以后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乡村可以贸易、打破了时间和经营范围限制,出现了夜市草市晓市,政府放松限制,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3.明清时期农耕经济和工商业繁荣的表现①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商品化程度提高,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②明中叶以来,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厂,占据了主导地位。

③工商业市镇兴起,商品流通扩大,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④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帮。

4.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实力、维护社会的稳定起过积极作用。

但是明清时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5.闭国锁国政策尽管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6.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迟滞)的原因【课本版】①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

②明清时期专制统治成为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阻碍。

③官府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收、收取重税等“重本抑末”政策的打压。

④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迟滞)的原因【总结版】①市场因素:沉重剥削导致农民贫困,购买力低;闭关锁国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导致国内市场狭窄。

②资金因素: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人将赚来的钱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③政策因素:对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收、收取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对外实行闭关政策,阻碍中外经济交流,很难形成海外市场。

④政治因素: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阻滞着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

7.近代前夜的危机①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②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开辟市场,建立殖民统治,西方工业文明巨大飞跃。

③到19世纪,英国退市罪恶的鸦片贸易后,中国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

【比较】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方历史的不同走向1.欧洲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对更大的海外市场的需求、对财富的追求、商业危机、传播天主教的热情、地理知识的增加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促成了新航路的开辟。

2.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全球逐渐形成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由此由各民族分散孤立的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3.16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在全球进殖民掠夺活动;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建立了世界性的商业帝国;18世纪下半叶,英国最终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与掠夺,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4.多角度审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1)世界市场:新航路开辟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世界市场形成雏形。

(2)文明交流:新航路开辟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交融。

(3)思想震撼:新航路开辟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冲击了神学理论,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4)殖民掠夺:进行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给亚非拉国家带来空前的灾难。

(5)社会转型:新航路开辟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5.多角度审视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1)对世界市场: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世界地区间经济联系加强。

(2)对殖民国家:①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新的全球贸易加速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为即将发生的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条件。

(3)对殖民地:①殖民者的掠夺与压榨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贫困与落后。

②殖民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4)对国际关系: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引起殖民争霸战争。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1.英国较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社会稳定;政府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海外贸易、殖民掠夺、黑奴贸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本和广阔的海外市场;圈地运动为其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广告广阔的国内市场;人口资本流动自由,经济稳步发展;工厂手工业时期的经验积累、牛顿力学的发展——引发了在英国发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2.到18世纪中期,随着海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张,手工生产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许多行业兴起了技术革新的热潮,开始用机器生产替代手工生产,工业时代到来。

1840年前后,机器制造业诞生,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工厂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完成。

3.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革新主要集中于棉纺织业、冶金业、采矿业的交通运输业。

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使工厂摆脱了水力条件的限制,工业化速度加快,工业城市兴起,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铁路运输出现,铁路时代到来/汽轮问世,加强了洲际之间的联系。

4.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经济①生产力: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操作,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②生产组织:工厂成为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③经济结构:农业比重减少,工业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④城乡结构:工业城市兴起,城市化进程加快。

(2)政治①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②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社会变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③工业运动兴起。

④推动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代议制不断完善。

(3)思想①工业革命后产生了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三大思潮。

②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的自由放任政策取代“重商主义”(4)消极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工人遭受剥削日益严重。

(5)对中国①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考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受外国在华企业的诱导,中国近代工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

(6)对世界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5.在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在英美法德等发达国家进行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就;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就;新型的化学工业取得显著的发展;技术革新也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兴起,如电力工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

6.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①生产力:电力的广泛应用极大提高了生产力,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工业部门: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兴起,如电力工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

③生产结构: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

④生产组织:一些大企业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的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垄断组织。

⑤世界体系: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7.世界市场形成的表现①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工业国可以从全世界范围内获得它们需要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并倾销工业品或进行投资。

②它们之间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它们中的一国发生经济危机,就会波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

8.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1)积极影响①促进了各国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有利于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先进的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和瓦解这各国旧的经济结构,推动了人类的近代化进程。

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④为当今世界经济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贸易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消极影响①西方国家殖民扩张与掠夺和进行黑奴贸易,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立在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对广大落后国家的剥削与压迫基础上的,是一种不公正公平的经济现象,是当今世界不合理经济的根源。

【比较】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比较】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环境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进行原料掠夺和商品倾销。

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2.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3.19世纪70年代前后,在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影响下,民间出现了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一批民族工业。

4.1895年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1903年设立商部奖励工商,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的热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5.辛亥革命的推动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中国民族工业获得短暂而迅速的发展(经历了“短暂春天”)。

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6.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黄金时期”,但也导致了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