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中考复习课件
5.通假字 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
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 是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 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的用字现象。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 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6.文言常用句式 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是相对应的,
(6)传 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传”多 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迹, 多采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这种文 体,惯用于史书,一般为他人所写。 (7)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书”文学功能多种多 样,可以抒情,也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 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 统。“书”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主要要求同学们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 倒装句等五种句式。 (1)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 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 判断。
①用“者”“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 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 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 用的。 ②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这种形式 也较为多见。 ③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 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④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7.断句停顿 文言文断句,古人称之为“句读”。其中的“句”是
指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 落。此考点的命题形式主要有三种:(1)给一段没有标点 符号的文字断句;(2)划分一个句子的朗读停顿;(3)选出 朗读节奏划分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技巧
4.虚词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
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 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 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常用的虚词: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 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 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3.实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
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
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 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 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 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文言文阅读中考复习课件
第一部分 文言文基础知识
1.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
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 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2.文言文常见文体 (1)说 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从内容上看,此文体可 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说”大 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它 是属于议论性的文体,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小品相似。
(4)省略句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汉语中更为
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①省略主语。如:
(曹刿)问:“(您)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
②省略谓语。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如: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③省略宾语。如:
(2)表 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表”的主要作用就 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 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 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 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
(3)序 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 正文之前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 叫做“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 之辞。还有一种“序”写在诗歌前面,叫“诗序”,多交 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
屠惧,投(狼)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屠)。
(《狼》)
(5)倒装句 所谓倒装句,是比照现代汉语说的。文言中句子的语
序多有变化,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①谓语前置。如: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②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情况相当多见,主要有以下几种情 况: 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如:天大寒,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送东阳马生 序》)
B.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如:微
斯人,吾谁与归?(与谁归)
(《岳阳楼
记》)
C.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如:唯利是图(图利)
③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
之后。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
④介宾短语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
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则往往置后作补语。如:
(2)疑问句 文言文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曷、安、
孰)或疑问语气词(乎、邪)提出问题。 (3)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文中,常常借助一些介 词表示被动。 ①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 动者)。 ②用“为”“为……所……”表被动(“为”引出动作的主动 者)。 ③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 者)。 ④动词本身表被动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
考点聚焦 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 1.解释词语 2.词义辨析 3.断句停顿 4.句子翻译 5.概括分析 6.写法探究 7.比较阅读 8.开放性题目
(4)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 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铭”一般都用韵,形式短小, 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鉴戒之意。 (5)记 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相当于现代文“记……” 的形式。这类文章大多数是游记,即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 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 迹等的散文体裁,也包括一些普通的叙事性散文或者“杂 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