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市城市绿道网专项规划》简要说明一、规划范围1、总体范围:《北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中确定的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北至城区行政划边界,东至福成机场、竹林盐场东,西侧和南部均至滨海陆域用地2、规划对象:沿着滨水、溪谷、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线形绿色开敞空间,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
3、规划内容:(1)、构建三横四纵城市绿道骨架构筑海滨特色绿道,建设多条沟通海-城的生态廊道,形成与城市结构相契合的城市绿道骨架,使绿道成为引导海洋向城市延伸,融入城市生活的绿色通道。
(2)、建设网状生态休闲绿道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建设网状的休闲健身漫步道,通过绿色开敞空间的营造与绿道设施的投入建设,为市民提供积极而丰富的日常健身活动场所。
(3)、建设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展现魅力北海绿道与旅游线路相结合,建设涵盖都市游、郊野游、生态游三大类的八条绿道精品旅游线路,形成不同主题、各具特色的滨海风情廊道、都市活力廊道、滨河休闲廊道等,使人们感受到多样化的城市风情。
二、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4.《绿道规划设计导则》(2016年9月);5.《广西壮族自治区绿道体系规划》;6.《北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7.《北海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0—2025)》;8.《北海市城市道路综合交通规划(2013-2030)》9.《北海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4-2020)》10.国家、省、市相关法律及规范。
三、规划目标规划构建具有浓郁海滨特色,集生态、旅游、健身、休闲为一体的网状绿道系统。
优化城市环境景观,突出北海生态优势,全方位展现北海城市风貌,塑造生态宜居的国际滨海旅游城市形象。
四、规划策略1、以绿色为脉,串联整合生态资源,构筑与城市结构相契合的绿道网格局2、以文化为络,挖掘历史人文和城市特色,丰富绿道网的空间与功能内涵3、以使用者为本,创造积极而丰富的活动空间,带动绿道沿线经济发展五、规划原则北海市绿道网规划宜遵循“生态优先,节约环保;整合资源,协调规划;因地制宜,结构合理;以人为本,特色多样”四个基本原则:1、生态优先,节约环保减量化(reduce):规划兼顾资源和条件,倡导绿道网建设中坚持原生态、原产权、原民居、原民俗,原则上不租地、不征地、不拆迁、不改变原有土地使用性质。
再利用(reuse) :绿道选线充分利用现有的滨水路径、登山道、公园园道、森林防火道、二线巡逻道等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再循环(recycle):鼓励优先采用性价比优良、体现健康绿色生活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如太阳能电灯、环保公厕等;鼓励建设可移动、可拆卸、非永久性设施。
2、整合资源,协调规划规划注重与城市总体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公共空间规划、慢行系统规划、公园景区规划等进行有效衔接,将文物古迹保护、风景名胜区保护、旅游资源开发、慢行系统与绿道网系统建设相结合,统筹考虑。
规划着眼于城市多系统的整体协调发展,注重与自然景观、河湖水系、功能分区、道路系统等各方面密切配合,通过绿道网将各部分有机连接起来,发挥其最大效益。
3、结构完整,层级清晰绿道网结构应与城市空间结构和肌理有机相融,整合城市特色滨海资源,顺应城市总体发展框架,让人们深刻感受到独特的城市空间魅力。
各级各类绿道的功能各有侧重,且相互作用和影响,通过整体网络的有效衔接来实现多元复合功能。
4、以人为本,特色多样充分保障市民的人身安全,设臵完善的绿道标识系统、应急救助系统,并尽量避免与机动车道的冲突。
准确分析居民需要,确定合理的绿道网服务半径,并设立必要的步行道和环线道路,使市民能够充分而便捷地使用绿道网。
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与人文内涵,与体育锻炼、游憩休闲、生态科普等结合起来,丰富绿道网的内涵,提高绿道网的可参与性、可介入性。
六、绿道规划方案1、绿道空间布局依据北海市现状自然及生态基底,提出以“蓝绿交融,亲海近城”为绿道网规划的主要规划思路。
通过“三横四纵两心,七环网状多节点”的大干线-小环线布局结构体系,形成有机的绿道网体系。
三横:以南北侧滨海景观带、贯穿中部的铁路防护绿廊为3条横向骨架,连接主要滨海自然人文景观,凸显城市海滨特质;四纵:以西藏路、广东路、亚叉岭-鲤鱼地-冯家江自然绿廊、西村港绿楔(与福成-曲樟森林生态廊道接)为4条纵向骨架,联通主要河道、自然绿地通廊,提升城市生态和环境品质;两心:以冠头岭山地生态绿地、鲤鱼地自然生态绿心为两大核心绿肺七环:大骨架分割下,由主次干道连接主要绿地公园、人文旅游景点等组成环路,形成7个各具特色的都市活力绿环。
网状多节点:各片区环路内部干道作为沟通性社区级生活绿道2、绿道分级规划据空间跨度与连接功能区域的不同,绿道分为区域级绿道、市(县)级绿道和社区级绿道三个等级,绿道规划应与各级城乡规划相衔接。
1 区域级绿道:指连接两个及以上城市,串联区域重要自然、人文及休闲资源,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文化资源保护利用、风景旅游网络构建具有重要影响的绿道。
主要有海景大道(迎宾大道以北)、迎宾大道、西村港绿楔(迎宾大道以北)。
2 市(县)级绿道:指在市(县)级行政区划范围内,连接重要功能组团、串联各类绿色开敞空间和重要自然与人文节点的绿道。
主要有海景大道、北部湾路、西南大道、新世纪大道、金海岸大道、南珠大道、天津路、明渠带状公园沿线等3 社区级绿道:指城镇社区范围内,连接城乡居民点与其周边绿色开敞空间,方便社区居民就近使用的绿道。
主要有四川路、广东路、上海路、浙江路等3、专项设计指引绿道包含慢行道系统、绿廊系统、服务设施系统、交通衔接系统、标识系统、基础设施系统六个部分。
4、特色线路策划中心城区根据自然人文资源的现状分布,共规划策划七条特色游线:滨海都市风情线、碧海银沙观光线、山海风光纵览线、明渠缤纷活力线、历史人文体验线、生态秘境探幽线及绿野仙踪寻奇线。
1、滨海都市风情线滨海都市风情线选线位于北海北部岸线,冠头岭森林公园至龙头江水库的沿廉州湾岸线,总长20.6km,建议骑行时间80分钟。
沿线将串联石步岭、地角小镇、外沙岛、海丝主题公园、海滨公园、海上栈道、海景广场、北部湾一号、廉州湾带状公园等自然人文景观。
滨海都市风情线对渔港风情、疍家文化、现代地标建筑、浪漫沙滩等串联融合,以“滨海望山,游美丽北海;都市风情,悟生活闲适”为主题特色,展现多维度多元化的海滨都市风情。
2、碧海银沙观光线碧海银沙观光线选线位于北海南部岸线,南万码头至白龙湾的北部湾岸线,总长25.3km,建议骑行时间100分钟。
沿线将串联南万码头、海门高尔夫球、三千海、侨港越南风情街、银滩度假区、金海湾红树林、竹林室内海滨浴场等自然人文景观。
碧海银沙观光线将结合沙滩运动度假区、异域风情街区及生态海岸线,以“碧海银沙,享天下第一滩;异域人文,游民俗生活图卷”为主题特色,打造以阳光、沙滩、海洋、树林为核心的休闲活力度假区,展现北海独具特色的海滨景观。
3、山海风光纵览线山海风光纵览线选线位于冠头岭森林公园,总长8.3km,建议骑行时间35分钟。
沿线将串联石步岭港、冠岭公园、普渡寺、南万港等自然人文景观。
山海风光纵览线围绕冠头岭公园展开,以“登高面海,揽海山之壮阔;冠岭漫步,观北海之新”为主题特色,打造森林生态旅游区,展现独特的山海景观风貌。
4、明渠缤纷活力线明渠缤纷活力线选线位于城市中部明渠沿线,总长23.2km,建议骑行时间90分钟。
沿线将串联石步岭公园、铁西公园、明渠西带状公园、明渠东带状公园、北海雕塑公园、东郡公园、鲤鱼地生态绿核等公园绿地景观。
明渠缤纷活力线以“漫步聚会,品都市生活;花繁叶茂,享闲暇时光”为主题特色,沿明渠打造综合性都市休闲活力带,展现多样的生活服务功能和活动。
5、历史人文体验线历史人文体验线选线位于北海老城区,总长23.2km,建议骑行时间90分钟。
沿线将串联珠海路、外沙内港渔家风情区、北海老街、北海海底世界、中山公园、北部湾广场等城市景观。
历史人文体验线以“历史老街,展城市变迁;绿意街头,融珠魂乡情”为主题特色,以历史街区、公园绿地及城市街道为风貌要素展现老城人文风貌,配合城市人文景观进行设计,体现城市的文化内涵。
6、生态秘境探幽线生态秘境探幽线选线位于冯家江至亚叉岭沿线,总长13.5km,建议骑行时间50分钟。
沿线将串联亚叉岭湿地公园、高德历史人文区、三江明渠带状公园、东郡公园、铁东综合公园、鲤鱼地、北海园博园、冯家江国家湿地公园等生态湿地景观。
生态秘境探幽线以“大江大河,游野郊风光;绿荫遮蔽,探生态秘境”为主题特色,将江河及湿地公园作为生态基底,结合休闲运动功能,使通行者感受自然生态风光。
7、绿野仙踪寻奇线绿野仙踪寻奇线选线:一支为西村港至北海钦州公路沿线,总长21km,建议骑行时间80分钟。
另一支为西村港至龙头江生态水库,总长18km,建议骑行时间70分钟。
两支线路沿线都经过银滩东区滨海公园、西村港湿地公园、平阳公园、迎宾公园,其中北海钦州公路方向接入基本农田,向铁路北片区接入龙头江生态公园。
绿野仙踪寻奇线以“蛙鸣鸟叫,喜村和田美;山林野趣,探自然绿径”为主题特色,结合农田及滩涂红树林,展现独特的生态郊野景观,同时将城市外围的生态基底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融为一体。
七、实施策略与保障实施策略建议绿道网系统进行分期建设,第一阶段计划用时4年,完成三横骨架、亚叉岭—冯家江绿道、四川路、西藏路及近期需建设实施的道路,第二阶段构建网状脉络,完善配套设施的建设,并启动城市绿道、社区绿道与区域绿道的衔接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