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好)浅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好)浅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浅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庆阳市正宁县东关小学于眉
新课标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音乐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采用“潜移默化”的方法,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使学生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教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在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一、增强德育意识,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寓德育教育于歌曲教学之中。

教师应树立牢固的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小学音乐教材中,不少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尤其是歌曲教学,以其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演唱形式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音乐课堂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演唱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如《国歌》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乐曲,歌曲表现了处于三十年代国家民族深重危机下的知识分子,为了民族的存亡,依然冲出书斋奔赴抗日前线的主题。

在教学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
后半拍起的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这样既准确表现了歌曲,学生又会立刻感受到中国人民为了争取自由和民族解放百折不挠,无所畏惧的精神。

同时又激起了学生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二、把握音乐要素,寓德育教育于欣赏课之中
音乐欣赏活动是听觉艺术,优秀的音乐作品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的视野,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还能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文化的自豪之情,增强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如在欣赏根据唐代诗人孟郊的古诗创作的新学堂歌曲《游子吟》,这是一首母爱的赞歌,堪称千古绝唱。

学生在听赏时仿佛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在灯下正为远在他乡的儿子缝制衣裳的场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歌词朴素自然,亲切感人,既没有华丽的语言,也无巧琢雕饰,更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听者的心弦,催人泪下。

通过欣赏,使学生懂得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进而教育学生要感恩父母,感恩社会。

又如在欣赏贺绿汀创作的的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时,学生通过倾听悠远的琴声,那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感人的乡土气
息,使学生为之陶醉,更懂得了劳动的无限乐趣,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渗透情感因素,寓德育教育于艺术活动之中
《大纲》指出:“课外音乐活动是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作为一种教育过程是永恒不变的,而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其途径又是多种多样的,如果说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阵地,那么课外活动则是育人的广阔天地。

音乐第二课堂能满足学生好动、爱美的需求,他们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

如鼓乐队、合唱队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严守纪律的良好品质。

如在鼓乐队的训练中,教师要经常让学生去感受整体声音协调性及和声效果所带来的美感,感受整体的凝聚力,认识到自己是整体中的一员。

并经常通过对比,提高鉴赏力,通过练习,获得美的声音,通过刻苦努力的训练,使学生知道,美的声音是经过不懈努力换来的,从而培养学生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

四、率先垂范,寓德育教育于教师的自身形象之中
教师的人格在学生品德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师范作用,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的人,我们音乐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情操,远大的理想,扎实的教学功底,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正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准确娴熟的指挥、
工整认真的板书时刻影响着学生。

特别是教师的师爱品质,道德行为对学生的一生都将发生着影响。

因此,音乐教师在各方面都要率先垂范,用自身良好的形象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真正做到以情动人、以爱育人、以德育德,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德育教育渗透的实效。

总之,“学艺先学做人”。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充分利用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恰当处理好教育与教学的关系,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

让我们努力吧!在教育这块净土上播种美好的种子,我相信经受风雨的洗礼后,终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