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阻燃整理分析

阻燃整理分析




(2)灼烧:可燃性物质接触火源时,固相状 态的无焰燃烧过程,伴有燃烧区发光现象。 (3)余燃:燃着的物质离开火源后,仍有持 续的有焰燃烧。


(4)阴燃:燃着的物质离开火源后,仍有持 续的无焰燃烧。
(5)点燃温度: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使材 料开始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通常称为着火点。 (6)热解:材料在无氧化的高温下所产生的 不可逆的化学分解。 (7)续燃时间: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移开 (点)火源后,材料持续有焰燃烧的时间。
(1)着火性:即着火点的高低,表示织物起 火的难易。 (2)燃烧性能:在特定条件下,沿着样品燃 烧的速率。




4、可燃性测定 ( 1)燃烧速率: 将阻燃整理的织物样品按规定的方法与火焰接触一定 时间,然后移开火源。测离开火后织物的有焰燃烧、无焰 燃烧所持续的时间及损坏长度(也称炭长)。 ( 2)需氧指数:LOI或OI——oxygen index 指样品在N2、O2混合气的环境中保持烛状燃烧(有焰 燃烧)所需要氧气的最小体积分数。 低于这个值就不发 生燃烧。 ∴LOI=O2/(N2+O2)ⅹ100% 需氧指数越高,说明织物燃烧时所需氧气的体积分数 越大,织物越不易燃烧,阻燃效果就好。



由于各种织物用途上的差异,因此其特种整 理的内容也不同,如:根据整理的效果 棉织物
① 防水、拒水整理; ② 阻燃整理; ③ 防油污整理; ④ 防辐射整理; ① 亲水整理; ② 仿丝绸整理; ③ 防油污整理; ④ 防熔融整理; ⑤ 防起毛起球整理;
合纤织物
第一章 阻燃整理

一、概述: 1、概念
阻燃整理:纺织品的阻燃整理过去曾称为防 火整理。经阻燃整理后的织物并非接触火源不燃 烧,而只是降低了它的可燃性,能阻止火焰蔓延, 离开火源后不再燃烧,能迅速止燃(自动熄灭)。
所以纺织品的阻燃性只有相对意义,而不是 绝对的概念。


2、燃烧术语 (1)燃烧:可燃性物质接触火源时,产生的 氧化放热反应,伴有有焰或无焰的燃烧过程或发 烟。
功能整理


功能整理: 使织物具有某些特殊性能的整理加 工过程,称为功能整理或特种整理。 目的:满足生活、工业和国防上的某些特殊 要求。 根据织物整理后的效果,功能(特种)整理可 分为防水、防油、防火、防污及防静电、抗菌防 臭等性能的各种整理工艺。 本课将主要的几种功能整理的目的、机理、 要求和方法分别介绍一下。
聚氯乙烯纤维、变性聚丙烯腈纤维为难燃性纤维。
(4)不燃性纤维:与火焰接触也不燃烧。

石棉、玻璃纤维及金属纤维。

前两类为需要进行阻燃整理的纤维材料,后 两类属阻燃纤维材料。
织物的可燃性除了基本上决定纤维的化学组 成外,还与织物上存在的染料或整理剂、织物的 结构紧密程度以及表面光滑性有一定关系。
449
650 480 504 540 575
850
941 960 875 697 855
19.0
24.0 17.0 22.0 18.5 23.5


二、纤维的燃烧性能及阻燃方法
纤维的燃烧性能因纤维种类而异。 1、纤维素纤维的燃烧性能: 受热后不会软化、熔融,但易于分解。 (1)热裂解过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种纤维的燃烧特性
名 称 燃烧性能 助燃,燃烧快,有阴燃 助燃,燃烧很快,无阴燃 难助燃 助燃,燃烧前熔融 难助燃,熔融 立即燃烧 难助燃,熔融 着火点(℃) (延迟10秒) 493 火焰最高温度 (℃) 860 极限氧指数 LOI值(%) 18.0
棉纤维 黏胶纤维 羊毛纤维 醋酯纤维 锦纶6 腈纶 涤纶




5、各种纤维的可燃性(燃烧情况)
各种纤维由于化学组成不同,结构及物理状态的 差异,燃烧的难易不同。 (1)易燃性纤维:着火点低、燃烧速率快。 棉、粘胶纤维和醋酯纤维。 (2) 可燃性纤维:容易燃烧,燃烧速率较慢。 腈纶、羊毛、聚酰胺纤维、聚酯纤维和蚕丝。


(3)难燃性纤维:与火焰接触能燃烧,但离开后 火焰自动熄灭。
分子链降解 形成左旋葡萄糖 物质 分解 可燃性气体、固体炭
(2)阻燃机理
脱水、缩聚
焦油状
抑制左旋葡萄糖的产生,减少热裂解产物中可燃性气
体量,增加固体炭的含量。


2、合成纤维的燃烧性能: 受热后软化、熔融,产生熔滴,再发生热分解作用。 (1)热分解过程 降解 氧化、分解 软化 游离基 分子链断裂 可燃性、不燃性气体 (2)阻燃机理 抑制游离基的反应,降低熔融温度。 3、蛋白质纤维的燃烧性能:
高吸湿性,有天然的阻燃性能。

4、涤棉混纺织物的燃烧性能:
涤棉混纺织物的阻燃远比对其中任一组分的阻燃要困难。
原因: (1) 因为棉是一种不熔融不收缩的易燃性纤维,当涤棉 混纺制品燃烧时,棉纤维发生炭化,对涤纶起了一种类似烛 芯的支架作用,从而阻碍了涤纶的熔滴脱离火源,使涤纶的 自熄性减少,这就是所谓“支架效应”;


(13)闪点:当物质加热分解所产生足够数量的可燃 性气体,与明火接触而刚好点燃时的温度称为闪点;
(14)着火点:如果达到闪点时可燃性气体能不断地 产生,则火焰温度会升高而持续燃烧,使物质刚好能达到 着火的温度称为着火点。一般高出闪点20-300C。


3、织物可燃性的表示
织物的燃烧情况可用可燃性表示。织物的可 燃性可以从两方面来说:




(8)阴燃时间: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当有 焰燃烧终止后,或者移开(点)火源后,材料持续 无焰燃烧的时间。 (9)炭化:材料在热解或不完全燃烧过程中, 形成炭质残渣的过程。 (10)损毁长度: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材 料损毁面积在规定方向上的最大长度,通常也称 为炭长。



(11)极限氧指数(LOI值):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 使材料保持燃烧状态所需氧氮混合气体中氧的最低浓度。 (12)热裂解温度:物质在加热过程中开始分解或裂 解所需的最低温度;

(2) 涤纶和棉两种高分子化合物或它们的裂解产物的相 互热诱导,加速了裂解产物的溢出,因此涤棉混纺织物的着 火速度比纯涤纶和纯棉要快得多; (3) 在燃烧过程中,阻燃剂能在涤和棉两种组分间迁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