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空分安全知识

空分安全知识

安全问题:人身安全设备安全;安全宗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制氧厂安全防范重点:防火防爆防冻伤防窒息防触电;防超温超压;安全知识介绍:危险源的识别:氧气/液氧:助燃物质;I类火灾危险物质;能与可燃物(乙炔甲烷)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氧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能与多数物质发生氧化反应,所以在氧气生产、充罐、贮运、使用场所,要求氧含量小于23%,在氧容易聚集的地方设置通风设备,并对氧气浓度进行监测,要求远离火源、热源;检修时需用空气置换,方可工作;氧气充装站,氧气瓶不允许与其它气瓶混装;氧气设备管道阀门必须脱脂;氧气流速必须控制在安全范围;氧气瓶禁止放在露天场所暴晒;氮气/液氮:无毒惰性气体浓度过高导致人窒息,因此在氮气放散和泄漏区域,有致使空气氧含量不足导致窒息危险;有限空间作业时,应用新鲜空气置换且化验合格方准进入工作,且须有一人监护作业;氩气/液氩:无毒惰性气体会导致人窒息,氩的密度(1.78kg/m3)大于空气的密度(1.29kg/m3),因此氩气容易积聚在不通风的下方,人们工作休息地方,从而更容易发生窒息;碳氢化合物:为可燃气体,闪点低,爆炸极限范围宽,在空分装置中一旦发生爆炸危害极大;→大气环境监控,以确保空压机吸风口空气含碳氢化合物在允许范围内;→分子筛确保对碳氢化合物吸附效果;→主冷液氧定期排放、在线监测、定期分析等措施保障对碳氢化合物的控制;油类:压缩机械均使用透平油和润滑油,系丙类火灾危险性可燃液体;→输油系统严防油泄漏;油库要有完善的防火措施,严禁油品在现场随意存放;→对未处理过的油箱、油管路严禁动火;低温液体:空分冷箱内的设备常年在极低温下运行,一旦低温气体、液体泄漏将严重影响装置安全运行;→低温气体、液体一旦接触到人体上,均会造成冻伤;电气伤害(触电伤害电磁伤害间接伤害):触电伤害最为常见,厂区电气设备、电缆、配电装置随处可见,在操作和接触电气设备时,应严格遵守电气安全操作规程,加强设备点巡检;运转机械:空分装置高速运转机械很多,工作人员在工作时,尤其留有长发的女工,应注意与机械旋转部位保持安全距离;运转机械在运行过程中应防止设备超温超压;压力容器:空分装置配备很多用途、不同压力、温度等级的压力容器,气体、液体膨胀系数很大,应严防气体、液体泄漏;→压力容器应按国家标准定期进行检验;→严防压力容器超压工作,应配备完善的安全保护附件;防高空坠落:除在危险部位设置护栏,立网、满铺架板、盖好洞口外,还应在操作人员下方设平网并确保作业人员正确使用防护用具。

作业人员应戴好符合安全标准的安全帽,并系好帽带,凡在2m以上悬空作业人员,必须佩带合格的安全带。

人身安全防护:人长时间处于富氧环境下,会引起肺充血,严重时将导致死亡,被氧饱和的衣服容易着火,因此,工作人员不要长时间停留在氧放空或泄漏区域;制氧厂区严禁携带火种和吸烟;冻伤救护:1、当低温液体滴落在皮肤上,应及时用水冲洗掉;若发生冻伤,立即对损伤部位做40-45度的温水浴,绝对不能烘烤;主要安全注意事项:空分装置的工作区及所有储存、输送及再处理各类产品的场所,都必须注意以下安全注意事项:1防止火灾和爆炸1.1禁止吸烟和明火凡是需要明火及会产生火星、火苗的工作,如:电、气焊、砂轮磨削等,通常禁止在空分生产区进行,若确需进行,则必须采取措施,确保工作区空气中氧浓度不增高,并要在专职安全人员的监督下才能进行。

1.2不得穿着带有铁钉或任何钢质件的鞋子进入空分生产区,以免由于摩擦产生火花而导致火灾的发生。

1.3在充满氧气的环境中从事工作的人员,都应穿棉织品的内衣和外衣,不可采用易产生静电火花的质料制工作服,在充满氧气的环境中不要快速脱合成纤维衣物。

1.4严格忌油和油脂。

凡是和氧接触的部位和零件,包括用于氧气的管道、管件、阀门的其他一切接触氧气的附件,都要确保绝对的无油和无油脂。

在安装、使用前都必须事先进行脱脂清洗。

脱脂清洗溶剂应该用碳氢氯化物和碳氢氟氯化合物,如全氯乙烯,一般的三氯乙烯等不适用于铝或铝合金的清洗,其原因是会引起爆炸反应。

由于上述类清洗剂有毒,为此在使用时必须采取安全措施,注意通风,皮肤的保护,并戴防毒面具。

1.5空分生产现场人员的衣着必须无油和无脂。

装置工作区内禁止贮放可燃性物品。

对装置运行所必需的1.6.润滑剂和原材料,由专人妥为保管。

1.7要防止氧气的局部增浓,如果发现某些区域空气中的氧气已经增浓或存在增浓的可能性,则必须清楚地作出标记,并加以强制通风。

1.8应避免人员在氧气浓度增高的区域内停留,如果已经停留,则其衣着必被氧气所浸透,此时应立即用空气进行彻底的吹洗置换。

1.9氧气阀门,特别是高、中压手动氧气阀门在操作时必须缓慢操作,避免快速操作,非调压阀不允许做调压阀用。

1.10开启阀门时要注意阀后管段压力和温度的变化情况,如阀后管段升压迟缓而温度却升得较快时,必须停止操作,查明原因。

1.11开启氧气阀门时,开启前严禁采用敲击阀门外壳或阀杆以求松动的办法,尤其在开启转动不灵便及由于长期不用而且已生锈之氧气阀时,应特别注意,妥善处理,以避免不必要的事故发生。

1.12主冷液氧中乙炔和碳氢化合物的浓度至少每天测定一次,并做好记录。

液氧中乙炔的碳化合物的含量过高会引起爆炸,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其极限规定如下:乙炔:报警极限0.1PPM 停车极限1PPM碳氢化合物:报警极限30mg/L液氧(按碳计) 停车极限100mg/L液氧(按碳计)当液氧中乙炔或碳氢化合物含量过高时,应采取如下措施:多测定,尽快地查明含量增高的原因并进行消除。

增加液氧排放量。

检查分子筛纯化器工作是否正常。

分析大气中乙炔和碳氢化合物含量。

若采取上述措施后,乙炔和碳氢化合物的含量仍然增加,达停车极限时,则应立即停车,排除液体,对设备进行彻底加温。

1.13为防止冷凝蒸发器的静电感应引起因乙炔和碳氢化合物浓缩所造成的爆炸事故,冷凝蒸发器必须采取接地措施。

1.14保持主冷液氧液面满足全浸式操作,不能过高,过高会引起分馏塔液泛;不能过低,过低易产生碳氢化合物的浓缩和沉积。

1.15安全液氧的排放是主冷防爆的一个有力措施,应保证数量不低于氧气产量1%的液氧连续从装置中抽出。

2、防止窒息引起死亡3、要防止氮气的局部增浓,如果发现某些区域已经增浓或有可能增浓,则必须清楚地作出标记,并加以强制通用。

4、严禁人员进入氮气增浓区域,如确需进入氮气增浓区域,则需先进行通风置换,并经检验分析确认无氮气增浓后才允许进入,并要在安全人员监督下进行。

5、人员在进入氮气容器或管道前,必须经检验分析确认无氮气增浓后才允许进入,并要在安全人员监督下进行。

6、防止冻伤在处理低温液化气体时,必须穿着必要的保护服并戴上手套,裤脚不要塞进鞋子内,以防液体触及皮肤。

液氧、液氮、液空、液氩要排放在专用的管道内,不得在车间或设备周围任意倾倒。

在进入空分装置的保冷箱内前,必须予先对有关区段进行加温,然后才能进入。

主要安全措施:1、防火设备在氧气可能增浓的区域、场所设置“禁止吸烟”,“禁止明火”之类的醒目警告牌。

应有安全可靠的报警系统。

设置足够的灭火设备。

正确的火场逃生方法A .保持冷静,克服惊慌、恐怖心理B .注意熟悉环境(通道)C .设法减少烟雾危害(低姿/匍匐/毛巾)D .封闭房间/浇湿/示警求救E .身上着火快速脱下或就地打滚等F .初期小火就地扑灭,火势变大快速逃离危险区域G .逃生途径、器材选择H .不要轻易重返火场2、防止超压在受压状态下工作的所有容器和管道,以及内部压力可能会升高的容器和管道,必须配备有防止超压的安全装置(安全阀或爆破片等),且这些安全装置必须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安全阀的起跳压力要定期进行检查,并有铅封。

空分装置的报警系统必须定期进行检查。

.3.空气中的危害性成分及空分对原料空气的要求CO2、水分、乙炔、氧化亚氮和油脂是对空分生产危害最大的几种成分。

氧化亚氮的主要危害是:分子筛无法将其完全去除,由于其沸点为185K,比氧氮氩的沸点都高,因此在精馏分离过程中它将溶解在液氧中并且不断积累,当氧化亚氮含量大于50ppm,就会成固态析出,堵塞主冷凝蒸发器通道,致换热无法正常进行。

水分和二氧化碳随空气冷却而冻结在低温换热器、透平膨胀机或分馏塔里,就会堵塞通道、管路和阀门;乙炔聚集在液氧中有爆炸的危险。

油脂的主要危害是:易导致分子筛失活,二是在富氧和纯氧环境下由于剧烈的氧化作用燃烧和爆炸。

因此我公司空分装置对原料空气的要求是:机械杂质含量≤30mg/m3,CO2含量<600ppm,C2H2含量≤0.5×l0-6,CmHm含量<30×10-6。

分子筛后空气露点<-50℃。

在线控制要求:分子筛出口CO2含量要求<1ppm,即在这种情况下,水分、氧化亚氮等有害杂质都能被清除干净,空分设备的运行是安全的。

一旦CO2量≥1×10-6V/V,应分析、查找原因,或缩短分子筛吸附周期。

主冷液氧中设置总碳量分析仪,控制总碳量<100ppm。

空分事故案例及分析主冷爆炸事故及处理预防措施分析液氧中总碳量和液氧中油含量;定期切换液空、液氧吸附器设备;排放1%液氧;装置停车时,液氧泵不停,照常循环。

2.窒息死亡事故及教训氮气窒息使人伤亡,各地都有发生,血的教训十分沉痛。

下面就氮气窒息方面致人死亡的事故,提供给大家,以便吸取教训。

2.1典型事故实例a.1972年10月12日,攀钢氧气厂3号空分设备停车检修,检查水冷塔瓷环破碎堵塞情况。

当时正用干燥氮气对装置进行加热,因切阀动作不灵,关不死,加热氮气窜入水冷塔内,使在塔内施工的2名工人窒息死亡。

b.1977年7月,包钢氧气厂生产科副科长,在检查空分设备氮水预冷塔喷头时,向人孔中探头观察,因当时设备正在用干燥氮气加热,即迎面从空气管吹来一股氮气,顿时感觉头昏,从7米高处坠下,抢救无效,2小时后死亡。

c.1977年10月29日,首钢氧气厂对空分设备修理接管。

为避免氮气窜入塔内,曾将控制纯氮抑制阀的四通电磁阀手动“锁住”,使阀处于关闭状态。

修理工在冷箱的隔套内进行管道开孔焊接。

后因技术交底不完全,误将计器总闸拉掉,又不知何时何因电磁阀锁钮被打开,致使四通电磁阀失电而打开,管网氮气返回精馏塔,从污氮管道的开孔逸出,使4人严重氮气窒息,其中3人经抢救后脱险,1人成“植物人”。

福建三明钢铁厂制氧车间主任在水冷塔换瓷日,2月5年d.1979环时进塔检查,吸入残存污氮气昏倒,三天后发现时已死亡。

20天后该厂发生第二次氮气窒息事故,一名钳工险些丧命:头手伸进自动阀箱更换自动阀,1---2分钟即发现该钳工不动了,监护人将其拉出,经抢救才脱险。

e.1980年1月1日,南京化学工业公司氮肥厂合成氨尾气提氢提氩装置大修,停车扒珠光砂时,因装置内漏氮,又未作含氧量分析,使进入冷箱内扒珠光砂的3名同志,因氮气窒息而死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