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过渡时期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本文分析了过渡时期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存在问题。
认为当时的主要问题是:没有认识到文化建设和思想改造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将文艺、学术等文化领域的思想理论问题与政治问题相混淆,采用政治批判和群众斗争等手段解决文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忽视了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个科学体系应具有的继承性和包容性。
这些问题是我们需要引以为戒的教训。
标签:过渡时期;文化建设;成就;问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关系着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是否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关系着国家和民族是否能长盛不衰。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此时期,伴随着我国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发生的巨大变化,文化作为经济和政治在思想观念上的反映也同样处于转型之中,并影响和反作用于当时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各项民主改革工作。
过渡时期党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缺乏领导经验和某些方法使用不当等原因也存在着不少失误和不足之处。
一、过渡时期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
建国之初,由于经历了长时期的战乱,我国的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生产力极度落后,因此,恢复和发展生产就成为了党的中心任务,文化教育方面的工作也都是围绕生产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开展并为之服务的。
首先,建国初期,党加强对宣传思想工作的统一领导,通过报纸、出版物、广播、电影、学校及其他各种文化教育工具,经常性地向全国人民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各项主张;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用科学的即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研究和解释历史;对电影《武训传》体现出的改良主义进行批判,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在全党以至全国人民中间开展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和教育活动,同妨碍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进行坚决的斗争。
其次,改革旧有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面向劳动人民、为工农兵服务的文化教育,“使教育事业从过去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转向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从过去脱离实际、脱离生产,转向为恢复和发展国家的生产事业服务”。
在教育方面,对旧有教育事业,采取先妥善接收,再逐步改革的谨慎政策,对原国民党政府办的各类学校,一律实行接管,同时,废除反动政治教育,建立革命的政治教育,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进入学校;改变旧社会劳动人民没有受教育机会的状况,大力发展小学和中学,并吸收工农子弟入学;从1952年开始进行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改变我国高等学校布局不合理的状况。
在文艺方面,党倡导发展人民的文学、艺术、戏剧、电影等文化事业,号召文艺工作者深入社
会生活,创作能启发人民政治觉悟、鼓舞人民劳动热情的作品,话剧《龙须沟》、歌剧《长征》、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歌曲《歌唱祖国》、小说《铁道游击队》、新编京剧《将相和》、电影《上甘岭》等优秀作品在这一时期相继出现。
在科技方面,全国科学研究体制逐渐形成,为全面发展科学事业、制定科学长远规划奠定了基础;到1955年底,全国科学技术人员已达40余万人,专业的科研机构超过800个。
在医疗卫生方面,逐步形成了我国中西医在防治工作上互相团结、积极合作,在学术上互相交流、取长补短的良好局面;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整治市区环境,改善全国城乡落后的卫生面貌;确立提倡节育政策,为我国制定人口政策和后来确定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奠定了思想基础。
再次,肯定和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并按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教育和改造知识分子。
新中国成立前,知识分子的数量很少。
包括科学研究、教育、工程技术、卫生、文学艺术等各条战线上的高级知识分子,1949年仅有6万多人。
党在建国初期对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采取“包下来”的政策,使他们绝大多数继续从事适当的工作,并欢迎在海外留学或工作的知识分子回国服务,目的就是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大众服务。
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爱国的,但由于刚进入新社会不久,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在知识分子中还有很大影响,许多人对新社会不了解、不熟悉,大都有重新学习的愿望,希望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了解革命、了解共产党、了解新社会,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变化。
为了使知识分子更好地发挥作用,党中央认为,必须帮助旧时代的知识分子进行自我改造,使他们抛弃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思想,接受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党制定了“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举办各种训练班,组织知识分子学习时事政策文件,了解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各项政策;举办各种报告会,帮助知识分子提高政治觉悟,在政治上分清大是大非、划清敌我界限,树立爱国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学习提高的基础上,组织知识分子结合个人经历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在一定范围的会议上检讨自己的旧思想、旧观念及不良作风,听取并接受群众的评议,肃清封建思想、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
经过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广大知识分子清除了资产阶级思想和唯心主义观念,进一步站到人民的立场,开始学习和掌握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为新中国各项社会事业做出贡献。
二、过渡时期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没有认识到文化建设和思想改造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思想问题是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问题,非常复杂。
文化的转变需要人们在心理上的认同,必须通过细致的工作,进行说服教育,最终依靠被教育者本人经过思想斗争来逐步解决,绝不能通过外力来镇压。
而新的社会主义文化只有通过不断地加强自身建设,体现出它超出封建主义、资产阶级思想的强大优越性,才能被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信服、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同时,思想改造是需要长时间完成的,把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世界观转变为无产阶级世界观,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以充分说理、以理服人的方式为宜。
对此,毛泽东也曾经指出:“知识分子的问题首先是思想问题,对于思想问题采取粗暴的办法、压制的办法,那是有害无益的。
知识分子的改造,特别是他们的世界观的改变,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们的同志一定要懂得,思想改造的工作是长期的、耐心的、细致的工
作,不能企图上几次课,开几次会,就把人家在几十年生活中间形成的思想意识改变过来。
要人家服,只能说服,不能压服。
压服的结果总是压而不服。
以力服人是不行的。
”但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开展,新生的人民政权急于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实现由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过渡,要求知识分子尽快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忽视了思想改造和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工作中,开始将世界观上升为衡量知识分子政治态度和阶级立场的标准,采取群众运动的方式,急于求成。
中央明确要求知识分子必须在一定范围内做自身检讨,甚至向全国人民检讨,要求思想检查必须“人人过关”,这种以简单甚或粗暴的方式处理思想问题的方法严重影响了知识分子的感情,一定程度上打消了知识分子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第二,将文艺、学术等文化领域的思想理论问题与政治问题相混淆,采用政治批判和群众斗争等手段解决文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文艺、学术领域的思想理论问题,一般都属于人民内部问题,而不同于敌我矛盾,因此应当通过讨论、批评、说理的方法逐步克服错误的意见和观点,应当允许自由讨论,受批评者应有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
但建国初期的几次文化思想批判,将人民内部的思想矛盾问题当作革命与反革命的问题,将文化标准上升为政治标准,以群众性的政治批判运动代替了应有的说理分析,上纲上线,而被批判者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只能听任批判。
在1953年对梁漱溟思想的批判以及1955年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虽然“有助于党的各级干部和广大知识分子并经过他们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去辨别和消除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更好地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的各项工作”,但它们均属于文化领域的问题而不是政治问题,这已经存在着把学术问题当作政治斗争并加以扩大化和尖锐化的倾向。
此时,对文艺作品的评判也以政治标准为主,文艺只能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对脱离这一原则的文艺形态采取排斥、否定的态度,影响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繁荣和发展。
第三,忽视了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个科学体系应具有的继承性和包容性。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建设要在继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成果,形成完整而科学的体系。
中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灿烂而辉煌的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应采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方法,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资产阶级学术思想和文化价值观中民主、科学的成分也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吸收和借鉴,使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显示出其超过任何文化体系的科学性和优越性。
但过渡时期,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文化建设出现了“一元化”倾向,只允许马克思主义一种思想意识存在,将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思想都当作唯心主义或资产阶级的唯心论加以改造、批判,如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对胡适派思想的批判体现了对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通过一系列政治批判和斗争,维护了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绝对权威地位,却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文化状况、忽视了人们的心理认同程度,对新中国文化建设和文化体系的形成造成了不良影响。
郑爽(1982.12-)男,江苏省苏州市人,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中共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