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授课老师2019——2020年下学期目录:第一单元:负数第二单元:百分数(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第四单元:比例第五单元:鸽巢问题第六单元:总复习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1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2、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2题。
组织学生动手填一填,在小组中交流检查。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第一单元第 2 课时课题名称在直线上表示正、负数教学目标A知识与能力借助直线初步理解正数、0、负数;初步体会直线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以及正数与负数的比较。
B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负数的应用的广泛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课前准备课件板书设计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上面这样的直线叫做数轴。
信息技术的运用体体积的三分之一,计算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是V =31Sh )(3)做第37页第2题中关于圆柱、圆锥体积的部分。
4、知识应用。
学生独立完成第37页第3、4题。
教学反思第 四 单元 第 1 课时课 题 名 称比例的意义教学 目标A 知识与能力理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比例的意义组成比例。
B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经历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过程和运用过程,体验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C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的兴趣,体会事物间的相对联系,培养探究精神。
课前准备 课件 板书设计信息技术的运用一、复习导入1.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举例说明什么叫做比的前项、后项、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各部分的名称。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学生独立求出各比的比值。
(1)教师:在求比值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吗?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探索数学问题的乐趣。
课前准备课件板书设计第2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
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信息技术的教学板块(注明各板块设计意图)教学思考和积累(二次复备)一、复习引入1.教师提问:什么叫做比例?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 0.2∶2.5和4∶50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二、探究新知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41页第1行、第2行的内容。
教师板书:2.4∶1.6=60∶40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的比例的外项、内项。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接着板书: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2.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教师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组织学生观察组成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并探究它们的关系。
学生小组内交流。
指名汇报,学生可能会说: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验证其他的比例有没有这个规律,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如:54∶0.5=1.2∶43,两个外项的积是54×43=0.6,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如:53=159,3×15=5×9。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教师:这个规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引导学生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教师补充: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生齐读两遍。
3.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 0.2∶2.5和4∶50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4.教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有几种方法?学生讨论交流后,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两种方法: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两个比的两个外项之积是否等于两个比的内项之积。
三、巩固练习教材第41页“做一做”。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一说,学生观察上表并讨论问题。
(1)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有关系吗?(2)铅笔的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3)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根据观察,学生可能会说出:①铅笔的总价随着数量变化,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数量增加,总价也增加;数量降低,总价也减少。
③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值总是一定的,即单价一定。
教师指出:总价和数量有这样的变化关系,我们就说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总价和数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教师出示: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路程和时间有关系吗?路程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路程和时间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汇报: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扩大,时间也跟着扩大;路程缩小,时间也跟着缩小;但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写成关系式是时间路程=速度(一定)。
教师小结:所以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路程和时间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3.归纳概括正比例关系。
①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上面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规律? ②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②填表并思考发现了什么?③教师点拨:随着时间的变化,路程也在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④教师:根据计算你们发现了什么?指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⑤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时间路程=速度(一定)。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成正比例的量,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和练习。
2.指导练习。
(1)完成教材第49页第2题。
(2)完成教材第49页第3题。
(3)解决教材49页第4题:①投影出示书中的表格,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
②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究。
a.动手画一画,指名汇报图象特点。
b.组织学生说一说,相互交流。
【课堂作业】 2.看图回答问题。
(1)在这一过程中,哪个量没变? (2)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3)不计算,从图中看出4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4)7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课堂小结】教师: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1.根据x和y成正比例关系,填写表中的空格。
教学反思第四单元第 6 课时课题名称反比例教学目标A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
B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体验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的学习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前准备课件板书设计反比例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成反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为:x×y=k(一定)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且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关系中比值一定,反比例关系中乘积一定。
信息技术的运用(1)教师讲解: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它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我们就把它起个名字,叫做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有时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板书:实际距离图上距离 =比例尺) 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
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最简整数比。
(2)教师出示地图,引导学生观察1∶100000000。
(3)组织学生议一议:比例尺中的“1”表示什么?“100000000”表示什么?指名说一说:“1”表示图上距离,“100000000”表示实际距离,也就是说图上1cm 的距离表示实际距离100000000cm 。
教师说明:1∶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有时写成1000000001。
(4)引导学生观察比例尺。
适时讲解:这是线段比例尺,表示线段的长度1cm 是图上距离,50km 是实际距离,也就是说图上距离1cm 代表着实际距离是50km 。
(5)教师用投影出示图纸。
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比例尺2∶1表示什么?指名汇报:2∶1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2倍。
教师小结: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纸上。
这时比例尺的前项比后项大。
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2.教学例1。
(1)教师出示教材第53页例1。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议一议:什么是比例尺? 教师指名汇报,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2.4cm ∶120km=2.4cm ∶12000000cm=1∶5000000(2)巩固应用。
教师出示教材第53页“做一做”。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在小组中检查。
答案:教材53页“做一做”:2cm ∶5mm=20mm ∶5mm=4∶1(3)借助两幅图理解“每条边”,“对应边长”和“2∶1”的含义,重点明白这里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代表什么?出示: 2 ∶ 1前项后项放大后边长原图边长(4)如果把原图按3∶1放大,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学生回答,师同步板书:原图 2∶1 3∶1长(cm):8 8×2=16 8×3=24宽(cm):5 5×2=10 5×3=15继续追问,如果把原图按5∶1,10∶1放大,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多少?指名口答。
①如果把原图按1∶2缩小,缩小后的长、宽是原长、宽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②先理解1∶2的含义:放大后的边长为1份,原图边长为2份。
如果按1∶4缩小呢?小结提问:图形在放大与缩小时什么发生了变化?过渡:从李林同学的照片中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下面我们动手来画,或许还会有新的发现。
2.独立完成教材第60页例4的绘图。
(1)默读例4并思考:书中画出几个图形?所画图形的格数与原图有什么关系?(2)请同学们按要求画在自己的方格图中,比一比谁画的既正确又美观。
(3)投影反馈,请同学相互评价,重点说出所画图形格数是怎样得来的。
(4)观察上面的3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3.例4的延伸。
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