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水产》2009年第4期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目前恢复水生生物资源量的重要和有效手段,具有恢复生态平衡、修复生态环境、培养群众环保意识、增加渔民收入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在省和国家有关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我市也积极开展了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安阳市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的基本情况及背景
安阳市位于河南省北部,现辖1市4县4区,即林州市,安阳县、汤阴县、内黄县、滑县及龙安区、殷都区、北关区、文峰区。
总面积7413平方公里,总人口539万,2008年GDP为1036.05亿元。
全市境内库、塘星罗棋布,河渠纵横,天然水资源较为丰富。
渔业水域类型主要是山丘区的水库、沟河、蓄水池、村庄围沟、坑塘、潭坑、沼泽、湿地、温泉、泉水、废窑坑、废弃地、工业余热水,还有裁湾取直留下的废河道等。
渔业水域以水库和坑塘为主,占全市可养鱼水域的90%以上,是发展水产业的基础。
被划归为全国的北方水库、坑塘、洼淀放养区。
归属于河南八大渔区的Ⅰ级和Ⅱ级区,即太行山丘水库新渔区和豫北平原塘洼开发渔区,2008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9089吨,产值9557万元。
安阳市的鱼类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以江河平原鱼类为主体,兼有东洋区北温带北部的北方平原鱼类。
据40多年工作过程中的调查发现,约有鱼类51种,分属7目12科38属。
鲤科鱼类共38种,占鱼类总数的74.5%。
安阳市总水面近十万亩。
适合增殖放流的水域主要是天然河流与水库。
全市有水库一百余座,其中中型水库8座,小型110座,跨界大型水库2座。
全市共有大小河道34条,据统计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25条,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9条。
二、目前增殖放流与资源养护面临的突出问题
1.增殖放流相关科研能力较弱
由于受机构编制、相关政策以及地区渔业资源天然条件和历史原因所限制,渔业科研基础条件比较落后,针对增殖放流相关的科研工作开展不足,致使增殖放流活动缺乏科学指导。
突出表现为:一是增殖放流种类确定、放流数量缺乏科学指导,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二是增殖放流生态风险缺乏评估,如病害风险、遗传风险、环境风险等;三是增殖放流效果缺乏评价,如鱼类资源变化、遗传多样性变化等。
2.苗种来源不足
根据《农业部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中的“用于增殖放流的亲体、苗种等水生生物应当是本地种。
苗种应当是本地种的原种或者子一代。
禁止使用外来种、杂交种、转基因种以及其他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水生生物物种进行增殖放流。
”对增殖放流的苗种来源有较高的要求。
而我市缺乏有资质的苗种生产单位,在以往的增殖放流活动中大量的苗种需从周边地区购买,增加了成本,因运输等因素的影响降低了苗种质量,影响了放流效果。
特别是急需放流的特有、濒危物种受此限制而不能大规模的开展增殖放流活动。
3.增殖放流工作尚未引起有关领导的充分重视,导致相关政策支持不够,资金来源不足
增殖放流活动是有较强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意义的公益性事业,各级地方政府应当把该项工作作为政府的常态性公益事业来开展,但我市开展这项工作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些地区甚至还没有开展此项工作。
相关政策支持不够,资金来源不足,增殖放流工作严重滞后。
4.渔业生态环境恶化仍在加剧,各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不足
水环境污染、河道挖沙取土、水利工程施工以及过度养殖等都导致了天然水体的渔业功能退化和水域生态环境恶化。
渔业、环保、水利、城建、国土等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开展有关工作的沟通不够,不能形成合理高效的工作机制,难以互相协调配合,对天然水域进行管理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在一定期程度上影响了增殖放流的效果。
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存在的
问题与对策
杨起(河南省安阳市水产站455000)
经营管理
《河南水产
》2009年第4期
5.渔政执法能力不强,增殖放流执行机构不健
全,较难系统地开展增殖放流活动
安阳市增殖放流工作由市、县级水产部门承担,但由于增殖放流机构不稳定,特别是县区水产部门的人员、机构编制、经费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对增殖放流相关的规划、论证、科研、选育、种质鉴定、质量检测等方面的能力薄弱,难以系统地开展增殖放流活动。
目前我市的渔业行政执法队伍相对薄弱,执法装备相对落后,执法手段相对单一,执法能力不强,导致对增殖放流水域的执法力度不足,增殖资源保护,增殖放流效果得不到良好的保障。
6.放流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宣传不够,群众科学放
流意识需要加强
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安阳市广大人民群众对增殖放流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足,对增殖放流活动的科学性缺乏了解,经常出现抢捕,乱捕增殖放流对象的行为,对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较低。
另外因对天然水域放流的科学性不了解而向天然水域乱放各种不符合放流科学性的外来物种、危害物种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三、建议与措施
1.加强增殖放流相关科研工作的开展,开展跟踪
监测和效果评估,制订完善技术规程和标准,组织开展增殖放流技术攻关和应用。
加强渔业科研建设,积极开展增殖放流相关的科研工作,科学指导增殖放流活动的开展。
要对增殖放流种类、放流数量、放流水域进行科学论证与规划,制订完善技术规程和标准;要加强增殖放流生态风险评估,如病害风险、遗传风险、环境风险等;要开展跟踪监测和效果评估,如鱼类资源变化、遗传多样性变化等,形成本市一套完善科学的增殖放流体系。
2.建设高标准的水产良种场,加强苗种科研、生
产、种质鉴定、质量监控能力。
建设高标准的水产良种场,并在通过有关认定,形成豫北地区对本地物种和其他主养水产品种的科研、选育、种质鉴定、质量检测和大规模繁育生产能力,同时形成国内针对淇河鲫鱼较强的科研、选育、种质鉴定、质量检测和大规模繁育生产能力。
满足我地区以及周边地市的增殖放流所需高质量的水产原、良种的需求。
3.积极汇报宣传增殖放流工作的重大意义,充分
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完善养护政策,加大资金投入。
4.各级水产主管部门应加强与环保、水利、城建、
国土等部门的沟通协作,确保水域生态环境持续改
善。
水环境污染、河道挖沙取土、水利工程施工以及过度养殖等都导致了天然水体的渔业功能退化,水域生态环境恶化。
各部门除按照职能分工积极开展有关工作外,还应当加强沟通,制定规划,互相协调配合,建立天然水域工程施工的渔业生态评价制度,共同对天然水域进行管理,合理规划养殖区域与养殖类型,确保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保证增殖放流活动取得应有的效果。
5.健全水产机构,加强渔政执法建设,高质量地
开展增殖放流活动。
各级地方政府应充分认识到水产、渔政事业的重要意义,健全水产、渔政机构的建设,保障人员、经费以及相关装备,加强渔政执法能力,确保增殖放流以及水域生态安全、渔政执法、安全生产、水产品质量安全、水产技术推广等一系列事业的良好开展。
6.加强宣传,广泛引起社会各界对增殖放流活动
的认识。
加大增殖放流重要意义和作用的宣传,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科学放流知识水平,减少抢捕、乱捕不符合捕捞规格、捕捞物种的现象,杜绝外来种、危害种投入天然水域等行为的发生。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从事增殖放流活动,满足社会各界参与增殖放流活动的良好愿望。
学习其他地市的成功经验,利用“放流节”、“祈福放留点”等多种形式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并提供科学指导和符合规定的增殖放流对象,保障放流效果。
收稿日期:2009-09-30
经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