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年级语文(上)四五单元五环教学法教案

二年级语文(上)四五单元五环教学法教案

初读—感知课文—落实生字与新词
生字与新词: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读生字和词语,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理解词语含义。
(2)指名读课文,教师注意正音和范读,指导学生把文章读通顺。
(3)交流初读感受,解决次要问题。 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些什么?
通读归纳、整理,形成如下认识: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读生字和词语,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理解词语含义。
(2)指名读课文,教师注意正音和范读,指导学生把文章读通顺。
(3)交流初读感受,解决次要问题。 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些什么?
通读归纳、整理,形成如下认识:
弄清故事---我要的是“葫芦”让我们一起来当当那种葫芦的人,一起走进田里,那最后我能得到葫芦吗?
学习内容
坐井观天
学习时间




1、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解寓意。
4、发挥学生的想象,为课文写续编,加深对寓意的理解。并能指导自己的行为。





学习重点: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难点: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解寓意。
新五环节教学法
(一)学习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
1、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
2、点名读,师生评读,体会青蛙打招呼的文明礼貌行为和小鸟飞了一百多里口渴的情形。
3、分角色练习朗读,再现对话情形。
4、教师引读,男女生分组加上动作表演读。
5、分角色表演读故事。
6、小组探究。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寓意。
拓展—因文而练—落实目标与重点
那个种葫芦的人见到了葫芦变黄落下,心里十分难过,他后悔当初不听邻居的劝告。第二年,他又种下几棵葫芦,以后他会怎么做呢?




14、我要的是葫芦
叶子(长满) 葫芦(可爱)
长出变黄 落了
不知事物有联系,不听劝告
学习内容
15、小柳树和小枣树
学习时间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字。
品读—感悟课文—落实问题与批注
自探问题(批注的问题):
再读课文,突出重点。
(1)用不同的符号画出讲小柳树和小枣树外形特点的词句。
3、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
4、发挥学生的想象,续编结尾。
5、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间的联系,要多听别人的意见。





学习重点: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
难点:使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间的联系。
新五环节教学法
初读—感知课文—落实生字与新词
生字与新词:
5.指名两人分角色读,评议(重音盯、快、奇怪,及奇怪的语气是否读出来)。
6.“叶子上的虫还用治?”用换说法的方法说说你的理解。(叶子上的虫是不用治的)这句与上面哪句有联系?
精读—感言课文—落实分享与提升
结果怎样?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读到这里,你心里有什么感觉?(可惜)指导读出婉惜的语气。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小葫芦变黄落了的原因。
4、教师引读,男女生分组加上动作表演读。 师:一只小鸟飞呀,飞。飞过山川,飞过河流,飞过田野。它口 渴了,落在井沿上,井底的青蛙看见了问:____________? 男生:“朋友,你从哪儿来呀?” 女生:“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水喝。”
精读—感言课文—落实分享与提升
(为有效指导学生交流,教师在课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作出相应的批注。)
拓展—因文而练—落实目标与重点
训练内容: 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了井口,它看见了什么?




13、坐井观天
天井口大
小鸟:天无边无际
(见多识广)
青蛙
(目光狭小)
学习内容
14、我要的是葫芦
学习时间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A、弄清故事的人物形象──青蛙和小鸟。
B、知道青蛙和小鸟的位置。
C、明了青蛙和小鸟争论的原因及主题。
学生在谈到青蛙和小鸟的位置关系时,教师顺势切入,学习文章第一自然段次要内容。
(1)教师简笔画水井的形状。
(2)学生在水井上贴出青蛙和小鸟图片的位置,并口述贴图的理由。
A、我从文章的插图中知道应该这样贴。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用不同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通过朗读、比较、体会课文内容。
4、学习抓住特点进行描述的方法。
5、懂得“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道理,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学习重点:通过朗读、比较、体会课文内容,并懂得其中的道理。
难点:使学生懂得“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道理,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B、我从文章第一自然段中读出来的。
(3)学生自读文章第一自然段。
(4)指导朗读。
品读—感悟课文—落实问题与批注
自探问题(批注的问题):
1、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
2、点名读,师生评读,体会青蛙打招呼的文明礼貌行为和小鸟飞了一百多里口渴的情形。
3、分角色练习朗读,再现对话情形。
3、朗读体验。
指导朗读第4、5句,从“每天”“好几次”几个次要中感受那个种葫芦人急切希望葫芦快快长大的心情。
品读—感悟课文—落实问题与批注
自探问题(批注的问题):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葫芦开始长得好,后来有什么变化?
2.那个人怎样想,怎样说?读出这样语气。
3.这自然段讲什么?后来又怎样了呢?
4.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邻居让他治虫,他是怎么说的?
带着这些问题来看看第一自然段
3、首尾对比朗读感悟。
1、引导朗读理解第一段。
用一用量词。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 )葫芦。
花谢后,葫芦藤上挂了几( )小葫芦。
2、比较句子。
“葫芦藤上长满了叶子,开出了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葫芦。”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引导学生感受第二句话把葫芦的形状、颜色和果实的大小写得更具体,更仔细。)
新五环节教学法
初读—感知课文—落实生字与新词
生字与新词: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小柳树和小枣树长得有什么不一样?
(2)出示字卡,学生找出带这个字的词和句读给大家听。并想办法记住它。
(3)开火车认读生字。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准备,帮助不会认的同学想办法认字。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