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一.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体制1.当前我国残疾人的现状:根据2006年我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结果和目前我国总人口数推算:我国现有8296多万残疾人,占全国人口的6.34%,其中城镇残疾人2071 万,占24.96%,农村残疾人6225 万,占75.04%,。
按残疾类别分,8296多万残疾人中有听力言语残疾2131 万人,智力残疾554 万人,肢体残疾2412 万人,视力残疾1233 万人,精神残疾614万人,多重及其他残疾1352万人。
2..我国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制的主要内容及其现状:残疾人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根据立法,对有残疾的公民,在年老、疾病、缺乏劳动能力及退体、失业、失学等情况下给子一定的物质帮助,从而保证其依法赋予的基本生活权利,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种社会制度安排。
它是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项目。
根据我国当前社会保障内容的基本分类,残疾人社会保障应由残疾人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含残疾人就业)、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等项构成。
但是,根据实际情况,残疾人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又分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区保障和特别扶助等五个方面。
3.社会保险:《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残疾人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残疾人家庭鼓励、帮助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
据此各企事业单位依法为残疾职工办理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确保残疾职工在年老、生病失业、工伤、生育时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截止到2004 年底,全国城镇共有113 万残疾人参加各类社会保险。
残疾人社会保险的力度还有待加强。
4.社会救助:《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国家和社会对生活确有困难的残疾人采取扶助、救济和其他福利措施,保障和改善残疾人的生活。
当前,对于残疾人的基本社会救助措施是为贫困残疾人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5.社会福利:《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对“三无”残疾人应予以供养、救济,福利院和其他安置收养机构应按规定安置收养残疾人。
另外,作为社会福利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家规定社会各单位依法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在生产、经营、税收等方面对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社会福利企业和残疾人自主就业予以保护和扶持。
6.社区保障:社区保障是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基本落脚点。
当前残疾人的社区保障内容主要有六点:基本生活与帮扶服务保障;社区康复保障;文化生活保障;社区无障碍环境建设;残疾人再就业服务;心理辅导服务。
截止到2004 年,社区为73 万残疾人提供了就业,为103 万残疾人提供了康复服务,为12.5 万残疾人或残疾人子女提供了就学服务,为6.8 万残疾人提供了志愿者服务。
社区服务保障极大地促进了残疾人及其残疾人家庭基本生活的保障和改善,有力地增强了残疾人及其家庭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融洽了社区关系,增强了残疾人的社会参与度,总体上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发展。
7.特别扶助:《残疾人保障法》专门规定了政府部门应从设立专项补助项目、提供优先服务和辅助性服务、减免农村残疾人社会负担、提供优先救济福利、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的生活环境等特别扶助措施来保障残疾人尤其是农村贫困残疾人的社会权益。
二.我国残疾人的社会保障问题在以效率优先为前提的激烈市场竞争中, 残疾人越来越处于不利地位。
目前, 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育尚不健全。
我国在对残疾人实施救济方面,认识不足,措施也不具体。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强调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也就是以就业、以付出为前提的。
有了工作,才能享受国家、单位给职工的一系列社会福利待遇。
缴纳保险费,才有权利享受养老、失业、医疗等一系列社会保险。
而残疾人因智能、体能的缺陷,丧失工作的机会,又因财物不足,丧失受教育的机会,由此导致其生存的困难,使他们不可能真正成为社会保险制度的受益者。
2.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滞后,实施机制不健全,实际成效不明显。
我国目前已经建有一套残疾人事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它以宪法为核心,以《残疾人保障法》为基本法律,包括残疾人保障法实施办法、相关法律法规和扶助残疾人的规定等近四十部法律法规,涉及残疾人生活、劳动、教育婚姻、权益保护、收养、继承、保险等诸多领域。
虽然这些法律条款中作了一些特殊规定,但很多法律原则性太强,并没有系统有效的实施办法;而且权威性和强制性不足,只是停留在人道主义帮助的层面上,仅仅在道德和舆论上受到社会的监督,并没有严格的实施制度来保证。
因此,要使保障残疾人的利益得到真正的保障,必须完善残疾人保障法制建设,保证实施成效。
3. 缺乏城乡一体化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
保障分散而零碎,而且保障标准不规范,保障面狭窄,享受社会保障的残疾人数最非常有限。
目前,残疾人的保障相当程度上只停留在生活救济的低层次上,而且常常不是把享受保障视为残疾人的权利,所以很多残疾人实际上并没有被纳入社会保障这张“安全网”之中。
4.残疾人社会保障资金短缺。
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过分强调家庭与残疾人的自我保障,保障资金来源少,严重短缺。
现有制度没有对残疾人保障的责任主体作出明确规定,未能体现出国家对残疾人社会保障应有的责任,导致公共财政投入很少,保障资金严重短缺;再加上资金运行机制不完善,未能建立起有效的监督体系,难以应付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
残疾人的生活保障仍以家庭抚养及临时性的救助和救济活动为主, 缺乏制度性保障。
尽管在城市大力推行低保制度, 相当多残疾人被纳入低保体系中, 农村各项惠农政策让很多残疾人家庭从中受益。
但总体而言, 直接依靠制度性保障的残疾人还有限, 特别是低保标准外处于边缘状态的大量城镇低收入残疾人家庭和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 基本保障主要依靠家属、亲友邻里的帮助以及干部节日走访、党团帮扶和一些亲友临时性救济。
以户均收入确定低保标准的差额补助低保,解决不了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教育、医疗等必需支出。
5.残疾人保障水平的地区间差异继续拉大。
东、中、西部地区残疾人社会保障状况的差距日益突显。
2004 年10 月- 12 月, 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在发达、中等和欠发达地区各选择了3 个区3 个县对残疾人状况进行调查。
调查显示, 东、中、西部地区残疾儿童入学率的差距是25%, 城市残疾人就业率的差距是49.1%, 农村残疾人在业率的差距是45%, 贫困残疾人占当地残疾人比例的差距是64.12%。
2005 年1 月, 大连市研究残疾人社会保障的课题组就残疾人收入、支出、住房等内容对全市1796 名18 岁到60 岁残疾人通过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生活满意度等城市评价指标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 大连市残疾人生活满意度较高, 近四成残疾人感觉生活幸福, 五成残疾人心情呈平稳和满足状态, 这显示在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使得残疾人的总体生活评价较为积极。
2005 年4月, 陕西西北大学残疾人农村社会需求与保障课题组对280 户农村残疾人家庭进行的调查显示, 近半数残疾人以农业和养殖业为生, 外出打工残疾人很少, 仅占被调查对象的7.8%,农村贫困残疾人中近四成是文盲, 很多残疾人的住房为土木结构, 一些贫困残疾人除了过年基本吃不上肉, 耐用品消费明显低于健全人家庭,并且残疾人的社会交往半径很小, 农村贫困残疾人在养老、康复、救济等方面的保障需求远远没有得到满足, 对于疾病的抵御主要靠残疾人自身和家庭承担。
两项调查显示, 东、西部残疾人保障水平差异是十分明显的。
6.残疾人的生活水平与健全人群差距明显。
在我国2000 多万未解决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中, 有相当一部分是残疾人或残疾人户, 城市的低收入阶层里也有相当大的比例是残疾人或残疾人户。
2004 年, 上海市统计局城调队对100 户城市残疾人家庭日记账调查显示, 残疾人家庭和健全人家庭相比, 就业率偏低, 居住条件较差, 人均收入水平仅为健全人家庭的一半, 消费以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求为主, 食品、医疗保障和居住等刚性消费支出的比例明显高于健全人家庭, 新型和享受型家电偏少, 文化生活相对贫困。
仅从恩格尔系数这一最重要的小康指标看, 调查显示, 半数以上残疾人家庭恩格尔系数高于50%, 与普通居民家庭的平均恩格尔系数36.4%相比, 残疾人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要高9.2%个百分点, 他们离该市普通居民家庭的平均生活水平还相差较远。
据中国残联扶贫办近些年来的不完全统计, 在东部发达地区, 残疾贫困人口占当地贫困人口的80%- 90%, 在中部地区, 残疾贫困人口占当地贫困人口的70%- 80%, 在西部地区, 残疾贫困人口占当地贫困人口的60%- 70%, 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差距还在呈拉大趋势。
7.农村残疾人的生活与社会保障出现了新困难和问题:(1) 残疾人相对优惠待遇消失, 与健全人相比差距拉大。
调查显示,某地区残疾人人均年收入一般187 元至104 元, 约是当地健全人家庭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
(2) 农村的基本公益积累减消, 扶助贫困残疾人的经济来源缺乏。
取消农业税之前, 根据有关规定, 从农业税中提取6%作为社会和自然灾害减免资金, 其中一部分可用于补贴残疾人的生产和生活。
农业税取消以后, 基层乡组织实施社会救济的唯一资金来源也已消失。
目前, 普遍的情况是在农村除了对残疾人减免义务积累工和宅基地的规费以外, 基本没有其他日常的帮扶和救济手段。
(3) 目前的扶助措施难以使贫困残疾人摆脱贫困状况。
调查中, 有四分之一的残疾人属于农村特困户, 近四成农村残疾人在高额医疗和社会各项开支的挤压下, 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
从居住条件看, 无论数量和质量都比健全人家庭差很多。
从教育情况看, 农村残疾孩子失学状况严重, 由于拿不出学费,许多农村残疾孩子仍然处于失学状态。
而对于特困残疾家庭户救助除了每年125 元的定助外, 只有少量的应急补助和节假日慰问金。
(4) 农村重残和一家多残家庭进一步边缘化。
有自立能力的残疾人可以通过扶贫开发项目得到帮扶, 通过小额信贷, 发展养殖业等项目, 而一家多残和重度残疾人显然得不到这样的金融支持, 所以在现有的扶贫政策和制度面前, 重度残疾人家庭越来越被边缘化。
(5) 外出务工的农民受伤致残增加, 加大农村助残工作的压力。
近年来, 大量农民到城市务工, 由于农民工缺乏必要的劳动保护, 使得因务工致残的农村残疾人数不断增加, 已占到农村新发生残疾人口的三成到四成, 其中以青壮年尤为突出, 这已成为农村贫困残疾家庭新的负担。
三.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对策1.依法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加大立法执法力度。
这是残疾人获得社会保障的根本出路。
首先,要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与地方规章、规范性文件五个法制层次来加大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同时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各地政府应制订有效的实施机制,切实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